王衍用:“全域旅遊”非“旅遊全域” 旅遊保障要做好

3月30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辦的“全域旅遊”政策解讀暨中國旅遊目的地品牌聲譽指數發佈會在人民網新媒體大廈召開。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王興斌、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系主任、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輝、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教授王衍用等嘉賓了本次發佈會。

會議上,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教授王衍作題為《全域旅遊需要全新理念》的主題演講,全域旅遊不僅要解讀,還要有保障。

全域旅遊就是旅遊全域化發展 帶動其他產業是本質

在經濟下行期,國家推出了全域旅遊的發展方向,而發展路徑與發展模式的規劃正是當下亟須重點突破。王衍用認為全域旅遊原本的含義就是全域旅遊,“全域”主要是指資源層面的概念,更深一層的含義則是“旅遊全域”,也就是用旅遊拉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王衍用指出,工業化時代過渡到旅遊化時代,用旅遊來推動全域發展是一種發展的理念和發展方式。“目前,很多地方的全域旅遊都在'全'字上下功夫,全部門、全產業、全社會,‘全'的不得了,但概念說歪了,並不是所有的都弄'全'。全域旅遊不能搞成大躍進的發展模式,讓原本利民之事,結果給搞壞了。”

王衍用認為全域旅遊真正的含義就是旅遊全域化建設。實際上,全域旅遊是跳出旅遊說旅遊,旅遊服務中暴露的部分發展遲緩問題都是社會層面的事,單靠旅遊部門解決不了。全社會各個部門、各個行業,以旅遊化的方式來解決某一區域面對遊客的增多和社會發展的多元化等問題,多部門以團結的力量解決眼前的難題,才能實現全域旅遊的發展願景。

旅遊的最大貢獻是形象工程建設 非數據的直觀體現

針對旅遊給區域帶來的價值,王衍用認為這是用錢、數據難以衡量的,它帶來的是無形資產的增值。旅遊發展到現在,不能把它限定在經濟產業上,很直接的問題就是,旅遊的錢能算的出來嗎?旅遊永遠算不清楚。門票是旅遊的錢,景區產品銷售也是旅遊的錢,農產品的養殖是不是也要算旅遊的錢?其實,旅遊最大的貢獻是形象的貢獻,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旅遊的最大貢獻是形象和動力,而不是經濟價值,經濟效益算不出來,絕對效益也算不出來。比如我每年去農村自駕遊兩次,汽車的折舊費、購買土特產品、加油費都沒法算。

因此,旅遊把遊客吸引來,帶動各個行業發展並壯大第三產業。無旅不優,沒有旅遊的介入,產業結構不能優化。

通過旅遊全域化的方式推動兩個轉型升級。一個是旅遊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帶動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從“小旅遊”到“大旅遊”,這才是推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經濟下行的問題。它的立意是在戰略層面,走的都是技術層面。

摒棄標準化發展思路要做域發展旅遊規劃

旅遊能不能以統一標準來評判?王衍用給出了答案“個性化就是標準化,本土化就是國際化;旅遊是不能講標準化的,服務可以講標準,產品絕對不能講標準,要素和服務、設施標準化這可以理解,但是產品要個性化。”旅遊不能按照工業化思路來做,並不是所有旅遊目的地都要建成園區、城區、景區建設;要把風景變成環境,要把名勝變成場景。

在王衍用看來,“ 旅遊”和“旅遊 ”是不一樣的,很多地方形成一個新業態,產生新效益,那就是全域旅遊化建設的問題。例如鄉村旅遊,不以賣果子為唯一銷售模式,而是藉助不同的果樹形成的休閒空間發展旅遊,形成新業態,但要儘可能地搞“旅遊 ”。

在規劃保障方面,不要做區域旅遊發展規劃,要做區域發展旅遊規劃。王衍用以伊犁的事例來說明規劃的重要性;2012年,伊犁國際旅遊谷建設總體規劃,全方位整合所有的資源,煤炭、水電企業搬出來,真正把區域旅遊發展規劃變成了區域發展旅遊規劃。伊犁旅遊賣的不是景觀,而是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人生理念、社會文化。此外,全域旅遊需要政府、政策層面的支撐保障,包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綠化、通信網絡、服務網絡等。“其實,所有的空間都可以變成旅遊點,休閒可以在任何地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