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隨著各地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21數據新聞實驗室彙總整理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僅去年排名102位的河南信陽躋身百強榜單,同一省份的焦作出榜。

01

速覽20強:

天津、重慶破萬億,成都增速領跑

身處高峰,前進不易。

單從GDP總量來看,最高的20個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頭部集中效應愈發明顯。廣東與江蘇均有4城入圍,東莞時隔兩年再次挺進20強,山東煙臺則退居至第21名。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發現,TOP20城市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全國貢獻比高達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

廣深持續反彈,實際增速雙雙超過7%。名義增速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成都無論名義增速(12.1%)還是實際增速(8.2%)都位居20強榜首,長沙、武漢、鄭州也較為突出,凸顯出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特徵。

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天津雖然在TOP20城市中增速墊底,但同比已提升1.2個百分點。

受進出口拖累,外向型經濟較為明顯的上海、蘇州上半年出現降速,GDP增速分別為5.9%和6.0%,在TOP20城市中僅高於天津,低於全國水平(6.3%)。

繼去年代替東莞入圍20強後,濟南今年繼續朝前。合併萊蕪之後,新濟南上半年GDP達到4791.7億元,排在第18位,相比去年上升2個名次。

"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隨著各地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21數據新聞實驗室彙總整理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僅去年排名102位的河南信陽躋身百強榜單,同一省份的焦作出榜。

01

速覽20強:

天津、重慶破萬億,成都增速領跑

身處高峰,前進不易。

單從GDP總量來看,最高的20個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頭部集中效應愈發明顯。廣東與江蘇均有4城入圍,東莞時隔兩年再次挺進20強,山東煙臺則退居至第21名。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發現,TOP20城市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全國貢獻比高達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

廣深持續反彈,實際增速雙雙超過7%。名義增速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成都無論名義增速(12.1%)還是實際增速(8.2%)都位居20強榜首,長沙、武漢、鄭州也較為突出,凸顯出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特徵。

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天津雖然在TOP20城市中增速墊底,但同比已提升1.2個百分點。

受進出口拖累,外向型經濟較為明顯的上海、蘇州上半年出現降速,GDP增速分別為5.9%和6.0%,在TOP20城市中僅高於天津,低於全國水平(6.3%)。

繼去年代替東莞入圍20強後,濟南今年繼續朝前。合併萊蕪之後,新濟南上半年GDP達到4791.7億元,排在第18位,相比去年上升2個名次。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2018年全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已達16個。

2019年將有哪些城市新晉?

目前佛山、濟南是最強後備軍。除此之外,南通、東莞、煙臺、西安、泉州上半年GDP總量也突破了4000億。這些城市此前紛紛提出了衝刺目標,如泉州市已多次喊出,力爭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行列。

02

百強分佈圖:

六成來自東部地區,四省無一入榜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

雖然沿海城市經濟增速趨緩,但GDP百強城市還是以東部地區為主,主要分佈在山東(15個)、江蘇(13個)、廣東(11個)、浙江(8個)等幾個省份。

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入榜;

山東僅日照在101名,其餘均入圍;

廣東的廣佛深莞均在前20強;

浙江入圍的城市經濟總量除杭州、寧波外,普遍較為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入圍百強的城市名單與此前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在名次下滑的31個城市中,廣西南寧下滑8位;10城隸屬山東,如東營整體名次下降7位,名義增速為負。

"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隨著各地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21數據新聞實驗室彙總整理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僅去年排名102位的河南信陽躋身百強榜單,同一省份的焦作出榜。

01

速覽20強:

天津、重慶破萬億,成都增速領跑

身處高峰,前進不易。

單從GDP總量來看,最高的20個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頭部集中效應愈發明顯。廣東與江蘇均有4城入圍,東莞時隔兩年再次挺進20強,山東煙臺則退居至第21名。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發現,TOP20城市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全國貢獻比高達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

廣深持續反彈,實際增速雙雙超過7%。名義增速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成都無論名義增速(12.1%)還是實際增速(8.2%)都位居20強榜首,長沙、武漢、鄭州也較為突出,凸顯出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特徵。

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天津雖然在TOP20城市中增速墊底,但同比已提升1.2個百分點。

受進出口拖累,外向型經濟較為明顯的上海、蘇州上半年出現降速,GDP增速分別為5.9%和6.0%,在TOP20城市中僅高於天津,低於全國水平(6.3%)。

繼去年代替東莞入圍20強後,濟南今年繼續朝前。合併萊蕪之後,新濟南上半年GDP達到4791.7億元,排在第18位,相比去年上升2個名次。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2018年全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已達16個。

2019年將有哪些城市新晉?

目前佛山、濟南是最強後備軍。除此之外,南通、東莞、煙臺、西安、泉州上半年GDP總量也突破了4000億。這些城市此前紛紛提出了衝刺目標,如泉州市已多次喊出,力爭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行列。

02

百強分佈圖:

六成來自東部地區,四省無一入榜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

雖然沿海城市經濟增速趨緩,但GDP百強城市還是以東部地區為主,主要分佈在山東(15個)、江蘇(13個)、廣東(11個)、浙江(8個)等幾個省份。

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入榜;

山東僅日照在101名,其餘均入圍;

廣東的廣佛深莞均在前20強;

浙江入圍的城市經濟總量除杭州、寧波外,普遍較為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入圍百強的城市名單與此前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在名次下滑的31個城市中,廣西南寧下滑8位;10城隸屬山東,如東營整體名次下降7位,名義增速為負。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與去年同期類似,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無一城市上榜,甘肅、吉林、山西、四川、雲南、新疆也僅有省會(首府)城市上榜。

03

勢如破竹:

13城增速逾10%,近半來自雲南

船小好調頭,船大好頂浪。

從增速來看,中西部城市遙遙領先。據我們統計,已披露經濟增速的280個城市中,超過2/3上半年GDP實際增速跑贏全國(6.3%),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廣西、安徽等地。不過,基數較小也是原因之一。

在GDP實際增速超過10%的13城中,除福建寧德外均來自中西部,單雲南就有7個城市增速在10%或以上。

城市整體的高速增長無疑加強了雲南的地區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在31個省份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正是雲南,GDP實際增速為9.2%,高出全國2.9個百分點。

受益於工業形勢較好,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迅猛,中部六省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多位居全國前列,GDP增速亦均在7%以上。

"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隨著各地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21數據新聞實驗室彙總整理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僅去年排名102位的河南信陽躋身百強榜單,同一省份的焦作出榜。

01

速覽20強:

天津、重慶破萬億,成都增速領跑

身處高峰,前進不易。

單從GDP總量來看,最高的20個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頭部集中效應愈發明顯。廣東與江蘇均有4城入圍,東莞時隔兩年再次挺進20強,山東煙臺則退居至第21名。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發現,TOP20城市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全國貢獻比高達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

廣深持續反彈,實際增速雙雙超過7%。名義增速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成都無論名義增速(12.1%)還是實際增速(8.2%)都位居20強榜首,長沙、武漢、鄭州也較為突出,凸顯出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特徵。

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天津雖然在TOP20城市中增速墊底,但同比已提升1.2個百分點。

受進出口拖累,外向型經濟較為明顯的上海、蘇州上半年出現降速,GDP增速分別為5.9%和6.0%,在TOP20城市中僅高於天津,低於全國水平(6.3%)。

繼去年代替東莞入圍20強後,濟南今年繼續朝前。合併萊蕪之後,新濟南上半年GDP達到4791.7億元,排在第18位,相比去年上升2個名次。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2018年全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已達16個。

2019年將有哪些城市新晉?

目前佛山、濟南是最強後備軍。除此之外,南通、東莞、煙臺、西安、泉州上半年GDP總量也突破了4000億。這些城市此前紛紛提出了衝刺目標,如泉州市已多次喊出,力爭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行列。

02

百強分佈圖:

六成來自東部地區,四省無一入榜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

雖然沿海城市經濟增速趨緩,但GDP百強城市還是以東部地區為主,主要分佈在山東(15個)、江蘇(13個)、廣東(11個)、浙江(8個)等幾個省份。

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入榜;

山東僅日照在101名,其餘均入圍;

廣東的廣佛深莞均在前20強;

浙江入圍的城市經濟總量除杭州、寧波外,普遍較為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入圍百強的城市名單與此前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在名次下滑的31個城市中,廣西南寧下滑8位;10城隸屬山東,如東營整體名次下降7位,名義增速為負。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與去年同期類似,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無一城市上榜,甘肅、吉林、山西、四川、雲南、新疆也僅有省會(首府)城市上榜。

03

勢如破竹:

13城增速逾10%,近半來自雲南

船小好調頭,船大好頂浪。

從增速來看,中西部城市遙遙領先。據我們統計,已披露經濟增速的280個城市中,超過2/3上半年GDP實際增速跑贏全國(6.3%),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廣西、安徽等地。不過,基數較小也是原因之一。

在GDP實際增速超過10%的13城中,除福建寧德外均來自中西部,單雲南就有7個城市增速在10%或以上。

城市整體的高速增長無疑加強了雲南的地區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在31個省份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正是雲南,GDP實際增速為9.2%,高出全國2.9個百分點。

受益於工業形勢較好,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迅猛,中部六省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多位居全國前列,GDP增速亦均在7%以上。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名義增速來看,超過10%的有70城,安徽宣城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達到17.9%。百強城市中名義增速最高的則是廣東珠海(14.15%),亦是百強榜單中上升位次最多的城市,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位。

04

“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以成都為代表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1.“陸權復興”,內陸正崛起一批明星城市

“西部城事”公號撰文指出: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百強名單中入圍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2.省會存在感太低,不利於產業競爭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和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

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

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比如前面提到的合肥,目前已經是京東方在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

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隨著各地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21數據新聞實驗室彙總整理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僅去年排名102位的河南信陽躋身百強榜單,同一省份的焦作出榜。

01

速覽20強:

天津、重慶破萬億,成都增速領跑

身處高峰,前進不易。

單從GDP總量來看,最高的20個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頭部集中效應愈發明顯。廣東與江蘇均有4城入圍,東莞時隔兩年再次挺進20強,山東煙臺則退居至第21名。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發現,TOP20城市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全國貢獻比高達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

廣深持續反彈,實際增速雙雙超過7%。名義增速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成都無論名義增速(12.1%)還是實際增速(8.2%)都位居20強榜首,長沙、武漢、鄭州也較為突出,凸顯出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特徵。

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天津雖然在TOP20城市中增速墊底,但同比已提升1.2個百分點。

受進出口拖累,外向型經濟較為明顯的上海、蘇州上半年出現降速,GDP增速分別為5.9%和6.0%,在TOP20城市中僅高於天津,低於全國水平(6.3%)。

繼去年代替東莞入圍20強後,濟南今年繼續朝前。合併萊蕪之後,新濟南上半年GDP達到4791.7億元,排在第18位,相比去年上升2個名次。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2018年全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已達16個。

2019年將有哪些城市新晉?

目前佛山、濟南是最強後備軍。除此之外,南通、東莞、煙臺、西安、泉州上半年GDP總量也突破了4000億。這些城市此前紛紛提出了衝刺目標,如泉州市已多次喊出,力爭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行列。

02

百強分佈圖:

六成來自東部地區,四省無一入榜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

雖然沿海城市經濟增速趨緩,但GDP百強城市還是以東部地區為主,主要分佈在山東(15個)、江蘇(13個)、廣東(11個)、浙江(8個)等幾個省份。

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入榜;

山東僅日照在101名,其餘均入圍;

廣東的廣佛深莞均在前20強;

浙江入圍的城市經濟總量除杭州、寧波外,普遍較為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入圍百強的城市名單與此前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在名次下滑的31個城市中,廣西南寧下滑8位;10城隸屬山東,如東營整體名次下降7位,名義增速為負。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與去年同期類似,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無一城市上榜,甘肅、吉林、山西、四川、雲南、新疆也僅有省會(首府)城市上榜。

03

勢如破竹:

13城增速逾10%,近半來自雲南

船小好調頭,船大好頂浪。

從增速來看,中西部城市遙遙領先。據我們統計,已披露經濟增速的280個城市中,超過2/3上半年GDP實際增速跑贏全國(6.3%),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廣西、安徽等地。不過,基數較小也是原因之一。

在GDP實際增速超過10%的13城中,除福建寧德外均來自中西部,單雲南就有7個城市增速在10%或以上。

城市整體的高速增長無疑加強了雲南的地區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在31個省份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正是雲南,GDP實際增速為9.2%,高出全國2.9個百分點。

受益於工業形勢較好,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迅猛,中部六省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多位居全國前列,GDP增速亦均在7%以上。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名義增速來看,超過10%的有70城,安徽宣城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達到17.9%。百強城市中名義增速最高的則是廣東珠海(14.15%),亦是百強榜單中上升位次最多的城市,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位。

04

“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以成都為代表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1.“陸權復興”,內陸正崛起一批明星城市

“西部城事”公號撰文指出: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百強名單中入圍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2.省會存在感太低,不利於產業競爭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和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

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

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比如前面提到的合肥,目前已經是京東方在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

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隨著各地經濟數據披露漸近尾聲,中國城市經濟競爭格局雛形初顯。

21數據新聞實驗室彙總整理各地上半年經濟數據,得出“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入榜名單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無幾,僅去年排名102位的河南信陽躋身百強榜單,同一省份的焦作出榜。

01

速覽20強:

天津、重慶破萬億,成都增速領跑

身處高峰,前進不易。

單從GDP總量來看,最高的20個城市依然是熟悉的身影,頭部集中效應愈發明顯。廣東與江蘇均有4城入圍,東莞時隔兩年再次挺進20強,山東煙臺則退居至第21名。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發現,TOP20城市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全國貢獻比高達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

廣深持續反彈,實際增速雙雙超過7%。名義增速廣州更是高達10.35%,領跑一線。

成都無論名義增速(12.1%)還是實際增速(8.2%)都位居20強榜首,長沙、武漢、鄭州也較為突出,凸顯出中西部地區的“強省會”特徵。

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天津雖然在TOP20城市中增速墊底,但同比已提升1.2個百分點。

受進出口拖累,外向型經濟較為明顯的上海、蘇州上半年出現降速,GDP增速分別為5.9%和6.0%,在TOP20城市中僅高於天津,低於全國水平(6.3%)。

繼去年代替東莞入圍20強後,濟南今年繼續朝前。合併萊蕪之後,新濟南上半年GDP達到4791.7億元,排在第18位,相比去年上升2個名次。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2018年全年,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已達16個。

2019年將有哪些城市新晉?

目前佛山、濟南是最強後備軍。除此之外,南通、東莞、煙臺、西安、泉州上半年GDP總量也突破了4000億。這些城市此前紛紛提出了衝刺目標,如泉州市已多次喊出,力爭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行列。

02

百強分佈圖:

六成來自東部地區,四省無一入榜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

雖然沿海城市經濟增速趨緩,但GDP百強城市還是以東部地區為主,主要分佈在山東(15個)、江蘇(13個)、廣東(11個)、浙江(8個)等幾個省份。

江蘇13個地級市全部入榜;

山東僅日照在101名,其餘均入圍;

廣東的廣佛深莞均在前20強;

浙江入圍的城市經濟總量除杭州、寧波外,普遍較為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入圍百強的城市名單與此前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在名次下滑的31個城市中,廣西南寧下滑8位;10城隸屬山東,如東營整體名次下降7位,名義增速為負。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與去年同期類似,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無一城市上榜,甘肅、吉林、山西、四川、雲南、新疆也僅有省會(首府)城市上榜。

03

勢如破竹:

13城增速逾10%,近半來自雲南

船小好調頭,船大好頂浪。

從增速來看,中西部城市遙遙領先。據我們統計,已披露經濟增速的280個城市中,超過2/3上半年GDP實際增速跑贏全國(6.3%),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廣西、安徽等地。不過,基數較小也是原因之一。

在GDP實際增速超過10%的13城中,除福建寧德外均來自中西部,單雲南就有7個城市增速在10%或以上。

城市整體的高速增長無疑加強了雲南的地區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在31個省份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正是雲南,GDP實際增速為9.2%,高出全國2.9個百分點。

受益於工業形勢較好,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迅猛,中部六省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多位居全國前列,GDP增速亦均在7%以上。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名義增速來看,超過10%的有70城,安徽宣城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達到17.9%。百強城市中名義增速最高的則是廣東珠海(14.15%),亦是百強榜單中上升位次最多的城市,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位。

04

“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出來後,很多人都關注到了四川。作為經濟總量第6的大省,21個地級市只有成都上榜。

這和山東、江蘇等省份形成了鮮明區別,其中江蘇是所有地級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山東只有日照未能入圍,而日照也排在第101位,內部的發展均衡度明顯更高。

以成都為代表的“強省會”模式,到底是對是錯?

1.“陸權復興”,內陸正崛起一批明星城市

“西部城事”公號撰文指出:發展不均衡的局面,並不只是四川獨有。百強名單中入圍城市數量少於3個的省份,陝西、安徽、貴州、四川、雲南、山西等,沒有一個是沿海省份。

而且得注意,就上半年的百城經濟增速來看,有兩個規律,第一內陸超越沿海,第二領跑的幾乎都是省會。

以二十強城市為例,上半年增速超過7%的城市有,深圳7.4%,廣州7.1%;成都8.2%,武漢8.1%,南京8.1%,無錫7.1%,長沙8.2%,鄭州7.9%,濟南7%。除了深圳、無錫,其他都是省會城市。

再看增速低於7%的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共11個。其中省會只有杭州,除了四大直轄市外,蘇州、青島、寧波、佛山、南通、東莞,全都是非省會,且位於沿海地區。

可以總結一個規律,沿海的明星地級市光環暫時褪去,增速下滑成了普遍狀態,內陸的省會城市正在接棒,成為區域經濟的領跑者。

對此有論者解釋為“陸權復興”,它說明強省會策略未必有想的那麼糟糕,至少在內陸培育出了一些明星城市。

2.省會存在感太低,不利於產業競爭

沿海省份的城市發展水平普遍更均衡,內陸省會和非省會的落差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因為沿海很多城市都是外資外貿起家,那些有港口條件的城市,未必是省會,但能夠通過良好的交通區位,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內陸省份為了爭奪產業、人口、外資,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轉移支付、產業佈局上向省會傾斜,因此形成一種“省會就是內陸的‘沿海’”的局面。

至於一些人質疑說,成都、武漢等一些內陸城市,沒有省會的身份可能一落千丈,這是顛倒了因果關係。不是因為先有省會身份才發展,而是硬實力在先(地理中心、交通樞紐、靠近大江大河等),才具備了擔當省會的資格。

對一些省份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頭部城市,整個省都會缺少引擎。

典型如安徽和江西。安徽靠著做大合肥,近幾年發展迅速,合肥成為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城市。而南昌的首位度,至今只有24%左右,南昌不夠強,導致江西缺少存在感。支持南昌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引來不少不屑的聲音。

別說內陸,即便是沿海省份,如山東、福建,近幾年都在吃著省會不強的虧。

其中山東常年是青島、濟南、煙臺三城記,福建是泉州、福州和廈門鐵三角。缺少能夠位列全國十強的城市,導致在爭取政策資源上相當被動。梳理中高端產業的分佈,比如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三大項,多集中在四大一線,以及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

位於內陸的中高端產業,基本都位於省會城市。比如前面提到的合肥,目前已經是京東方在國內最大的生產基地。

產業內遷,必然會優先尋找綜合實力最強勁的頭部城市,面對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如果不是優先扶持做大區位優勢最佳的省會,等於把機會拱手讓人。

可見市場規律下的資源要素,總是會向高地集中。

用寧南山的話來說,對沒有港口優勢的內陸省份,只有“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才能避免被沿海地區全方位虹吸。

這種路徑選擇,其實無所謂對錯,只能說它是一種最不壞的模式,比廣撒胡椒麵更實用。

當然強省會戰略有必要,不等於過度的貧富分化是合理的。對那些地級市來說,仍然需要相應的補償措施。像廣東的省會廣州,為了供養落後的兄弟城市,在財政上就犧牲了不少。

結合上半年沿海增速放緩的局面看,如果“陸權復興”能持續,內陸將迎來更多機會,省會之外的地級市同樣將從中受益。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中國城市GDP百強榜:你的家鄉排第幾?(附完整榜單)

注:

1.本文統計時間截至8月12日,統計樣本為已發佈經濟半年報的282個城市(州、地區、盟),為方便統計皆以城市統稱;

2.港澳臺地區未納入統計;

3.百強榜中部分城市GDP數值未公佈,排名以2018年上半年數值計算。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西部城事、正和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