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絲路精神,創新“一帶一路”理念

經濟 歐洲 摩尼教 芝麻 中國文明網 2017-05-21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習總書記錚錚有聲的講話,向世界告訴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實現戰略對接、優勢互補,是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

和平合作。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古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並且通過它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和平交往的外交理念。而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再次向世界表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打造夥伴關係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所以習總書記的講話就是想向世界傳達這樣一種信息: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一帶一路”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開放包容。古絲綢之路包括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洛陽,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至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沒落於明清時期;草原絲綢之路是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長城至塞外,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通向歐洲的陸路主幹線。三大古絲路路線,彰顯了古代中國能海納百川,包容萬泰的開放態度,能與各種不同形態、不同理念的國家共存、共謀、共發展。而如今,“一帶一路”倡導的以貿易為先導,以互通為橋樑,以友誼為紐帶,以文化為品牌,以共贏為目標,可以能讓國家間的地理距離縮小,心理距離拉近。處在這樣一種開放包容的環境當中,才能承載著我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承載著我們對和平安寧的期盼,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互學互鑑。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中亞與中歐之間互通互惠之路,也是古代中國向世界輸出文化的通道,是古代中國向世界學習的窗口。通過古絲綢之路,“四大發明”反映了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通過古絲綢之路,養蠶、冶鐵、水利灌溉技術,天文、醫藥、文學技藝等也不斷西傳。同時,也通過了古絲綢之路,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傳入中土,使中國宗教進一步多元化;通過絲綢之路,製糖、釀酒工藝,造船縫合技術、醫藥、音樂、歌舞、天文、曆法等也不斷傳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胡麻、黃瓜、胡椒、蘆薈、核桃,琉璃、地毯、毛織物、藍寶石、寶石、象牙、金銀器、瑪瑙、琥珀、沉香等貨物也極大豐富中國的物資。而如今,世界性的難題層出不群,閉關鎖國終究成為歷史泡影,要想發展、要想立於世界民族前列,就得互學互鑑。“一帶一路”正是給參與的國家提供這樣一個機遇:用他國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用他國的經驗指引自己的發展,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樣在面對風險挑戰頻發的世界,所有國家地區攜手同心,開展全方位合作,才能共克時艱、共創輝煌。

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是一條閃耀著古代先人智慧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它推動了各國間的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思想交流,寄予了各民族間創造人類新文明的厚望。而如今,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規劃實施、一個複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多種多樣的合作,讓更多的國家都能參與進來,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中國將與世界命運與共、休慼相關;中國將會迎難而上、實幹擔當;中國將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實現共贏共享發展”。(黃海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