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 小編帶您揭祕科技創新成果展亮點

經濟 核技術 物理 能源 空氣汙染 合肥微生活 2018-12-16

合肥熱線訊 12月18日-24日,安徽省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科技創新成果展將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會將集中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安徽省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以及在產業創新上具有前端引領作用的產品。對於科技創新能力已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的安徽來說,這場科技“盛宴”將精彩不斷。今天起,晨報將推出系列報道,提前揭祕展會各大亮點。

安徽省在前瞻性基礎研究與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的重大進展是本次展會的重要部分之一,這一部分的展品個個大名鼎鼎,內容包括我省8個大科學裝置、“一室一中心”等。這些安徽科技創新的“專有名詞”,可能你覺得既熟悉又陌生,它們究竟有什麼內涵?又有著怎樣的“地位”?看江淮晨報為您一一揭祕。

聚焦科技創新名詞:8個大科學裝置

“國之重器”將現身展會

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合肥獲得的多項科技創新“殊榮”,讓原本並不顯山露水的合肥在全國媒體中頻頻“露臉”。助力合肥“摘取”這些重要科技創新榮譽,以及不斷實現重大科學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合肥擁有的多項大科學裝置。

目前,合肥是除北京之外中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全超導託卡馬克三大科學裝置全部設立在合肥。同時,合肥還將新建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中心以及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5個大科學裝置。

這些造價不菲的“國之重器”,不僅是安徽科技發展的關鍵,更是國際科學進步的有力工具。本次展會,將利用特裝、模型的方式,把這些“國之重器”呈現在市民面前。雖然這些大科學裝置的名稱聽起來“高大上”,甚至有些“冷冰冰”,但實際上,它們離我們並不遙遠。能源、環境、網絡信息……這些裝置所“從事”的研究將在多方面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產出多項國際性重大科學突破

目前,合肥市已擁有的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科學裝置,已產出多項國際性的重大科學突破。

全超導託卡馬克,這個位於合肥“科學島”的“明星”裝置有“小太陽”之稱,很多人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它是國際首個全超導核聚變裝置,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穩態物理最重要的前期實驗平臺。這一裝置,重點在於研究人類未來能源問題的解決。近年來,全超導託卡馬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重要成果。

2016年,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2017年,它創造了101.2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2018年,其又一次首次實現了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上述成果,標誌著我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穩態強磁場裝置,是國內唯一、指標參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強磁場實驗裝置。依託該裝置,科研人員破解了一個又一個世界難題,向一個又一個強磁場領域的世界紀錄發起衝擊,並最終站到了國際強磁場研究的最前沿。

這一裝置在近年來實現了40萬高斯穩態磁場,磁場強度在世界排名第二。而在強磁場實驗系統方面,該實驗項目團隊成功研製了國際唯一的水冷磁體掃描隧道顯微系統,國際獨創的組合成像顯微系統以及國際領先的強磁場、超高壓、低溫綜合極端實驗條件。這一強磁場裝置,使得我國也成為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新建裝置將為大氣汙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撐

本次展會上,市民還可以看到合肥將新建的大科學裝置相關展品。其中,許多裝置將對我們未來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於2018年1月初正式被國家發改委批覆在合肥建設。這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之後,合肥市爭取到的第一個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這一裝置,面向的是國家對聚變能源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其將為加快核聚變能源走向實際應用進程提供技術支持。目前,這一建設項目的相關園區工程有望年內開工建設。

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這一裝置將構建起可業務化運行的大氣環境氣象梯度綜合觀測塔(高度400米)、大氣氣溶膠與雲霧相互作用驗證實驗艙(380立方米)、全光譜天地一體化綜合定標場(4萬平方米)。它將用來探索大氣複合汙染形成機理,為大氣汙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撐。目前,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已開展預研。

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則是國家中長期規劃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其目的,是為了突破網絡基礎理論科學前沿、解決網絡信息產業發展和國家網絡信息空間安全保障等重大科技問題提供基礎平臺,將重點致力於解決現代網絡數據重複傳輸、安全性低、移動性弱的難題。

聚焦科技創新名詞:“一室一中心”

目前已建20家“一室一中心”

“一室一中心”,指的是2018年初,安徽省決定組建的安徽省實驗室、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的簡稱,其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需求,以培育創建國家創新基地“預備隊”、省級創新基地“先鋒隊”為目標,培育建設而成的。

其中,安徽省實驗室定位於科學研究類科技創新基地,瞄準國際前沿、聚焦國家和省戰略目標,圍繞重大科學前沿、重大科技任務和大科學工程,開展戰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礎性、綜合性、原創性科學研究。

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則定位於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科技創新基地,面向國際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圍繞影響國家和省長遠發展的重大產業行業技術領域,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應用示範,提升國家和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水平。

目前,我省首批一共組建了20家“一室一中心”。其中,依託現有或爭創中的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大科學工程等單位組建了10個安徽省實驗室;依託現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組建10個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

“一室一中心”已產出多項科技成果

首批20家“一室一中心”,目前已產出了多項科技成果。量子信息科學安徽省實驗室,在今年上半年便連續誕生多項突破。

實驗室中的潘建偉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郭光燦院士團隊首次利用四維糾纏態實現量子密集編碼,達到2。09的信道容量,創造了當前國際最高水平。

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安徽省實驗室,成功破解了世界上分佈最廣的中國種茶樹全基因組信息,相關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這標誌著我國茶樹生物學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新能源汽車技術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研製的“阿爾法巴”智能駕駛公交車,攻克系列關鍵技術,已在深圳福田保稅區的開放道路上投入運行,車輛具備自動按路線行駛、自動繞障、避障、泊車等功能,成為我國首款在公共道路運行的智能駕駛公交車。

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則研發出了我國第一個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衛星載荷,填補了國產衛星大氣汙染氣體全球/區域分佈探測的空白,支撐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全球氣候變化管理。

量子衛星模型將現身場館

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也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這對於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與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本次展會上,微尺度物質科學安徽省實驗室將帶來一件量子衛星模型,屆時,大家可以近距離感受“墨子號”的“黑科技”。此外,市民還將能看到多項“一室一中心”的科技創新產物。

例如人工智能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的“阿爾法蛋”,這是一款兒童智能陪伴機器人,不僅搭載了先進的智能語音技術基礎,對童聲識別和兒童語義進行了深度優化,還能夠做到自我深度學習和反饋。在連接網絡後,只需語音對話點播,即可以幫助兒童學習“語數英”及百科等傳統學科知識和生活常識,還能通過家長手機撥打視頻電話,實現隨時隨地陪伴自己孩子的功能。另外它也是多功能聚合神器,它可以語音點播視頻、歌曲、廣播、戲劇、相聲、評書等不同年齡段人群所喜愛的資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