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小康觀和大同觀

經濟 亞洲 政治 儒家 中國青年網 2017-04-03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30日(記者周圍圍 實習記者宋昕穎 馬昌)從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強調,“希望與會嘉賓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解決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貢獻智慧,共同推動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到閉幕會上,出席論壇會員向世界各國政府和全球企業界發出倡議,“承諾在六個方面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讓共識遠遠大於分歧,讓開放包容惠及亞洲,輻射世界,中國主張為亞洲和世界的穩定、發展與繁榮貢獻了中國力量。

“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目標,是共產黨人的使命,是習近平的初心。正確理解新時期習近平同志的小康觀和大同觀,對實現和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康觀

緣起:汔可小康

“小康”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中國人對小康最早的期盼。小康:大道之隱也,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體現的是古代中國人對寬裕、殷實生活的追求。而封建社會中農民與地主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決定了全面小康只能存在於憧憬和嚮往之中,並不能夠實現。

初始:小康之家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

初心:全面小康社會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小康,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習近平的小康觀和大同觀

1月20日,習近平來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拉家常。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習近平的小康觀,是一個覆蓋領域全面,覆蓋人口全面,覆蓋區域全面的小康觀,是一個以群眾為先、求真務實的發展觀。他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人民福祉作為前提,依託人民的力量共求發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這就是我常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涵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這句生動而深刻的話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在昆明親切會見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幹部群眾代表時講話。

·全面小康,是全民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要求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不能長的很長、短的很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給出了指導性意見

(二)大同觀

緣起:大同,大道之行也

戰國末至漢初的儒家學派提出的一種理想社會,與“小康”相對。《禮記·禮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帝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出於身者,不必為己;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是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也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初心: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認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擯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闢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習近平的大同觀,是在把握世界整體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清晰認識到,只有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打造世界經濟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建立一個雙贏、多贏、共贏穩固局面。

習近平的小康觀和大同觀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提出,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

——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要摒棄零和遊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千百年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夢想始終是人類心中長明的燈火。站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極目遠眺,世界的地平線上,新時代的曙光隱約可見。走向復興的中國,不但要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夢”,還將繼續暢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一家的“世界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