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鴻儒西湖激辯數字經濟

回首過去一年間,全球數字經濟可謂風起雲湧:互聯網經濟對中國GDP貢獻率已達60%,超越美國,AI人工智能已通過物聯網設備“飛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此同時,臉書數據隱私洩露醜聞及自動駕駛撞人的慘劇亦在上演……

數字技術會擴大鴻溝還是會讓世界變平?數字時代全球化會走回頭路嗎?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不會讓普通人面臨失業危機?誰是平臺經濟的受益者?我們的數據隱私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

2018年6月26日,15位全球科技領軍學者、專家在杭州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探討成立了研究機構羅漢堂,並立誓以研究解決科技發展伴生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為己任。在羅漢堂成立一週年之際,其與達摩院、湖畔大學聯手,召集了全球200餘位頂尖學者,票選商議出了上述數字經濟時代最關乎世界未來的十大問題,並就此召開“西湖論劍”的閉門會議,全球鴻儒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對於互聯網讓市場更公平還是更壟斷這個問題,2010經濟學諾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認為,互聯網和平臺型經濟打破了制約成熟市場發展的阻礙。中國沒接通互聯網前,農民只能進城打工才能提高收入,互聯網讓他們在家鄉也能獲得同樣的發展機會。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也感嘆,中國數字經濟的普惠增長模式令人驚歎。

但顯然,進入消費者和生產者聚攏平臺構成的全新協同關係中,各方的收益、責任、工作方式、福利保障等都發生了深遠變化。那麼,誰是平臺經濟的收益者,是所有參與者,還是少數平臺公司?平臺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對此,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理查德·霍爾登認為,數字技術改變了企業的協同方式和邊界,讓原本很多在公司內部才能完成的複雜協同變得高效和透明,更多的事務可以在公司外部由市場協同來完成。這給小微企業帶來更大的生存空間,更高效的利用資源做專業化分工。“但贏者無眠已經成為常態,大型平臺的競爭優勢來源於網絡效應,也很脆弱,平臺必須時刻創新和更好地服務用戶,才能保持競爭優勢。”

“數字技術已經如此高效,人類會大量失業嗎”這個備受矚目的話題,同樣是“西湖論劍”的熱門議題。對此,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美國人對人工智能會取代人的擔憂達到了歷史高點,但實際上,美國的失業率也達到了半世紀以來的最低點,全球失業率也一直穩定在6%左右。“雖然沒有證據證明技術會帶來失業率的提高,但技術確實會促進就業的結構性轉變。以1980年以來的就業數據顯示,就業逐漸已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變。”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魏尚進則表示,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人們有了更多閒暇的時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也顯示,生產力越高的國家每週工作時長越低。在這種趨勢下,人們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己和我們下一代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

“江湖集會,百家爭鳴,雖然沒有哪種招數會一統天下,這些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探討與追尋正是羅漢堂存在的意義。”馬雲強調,每個巨大變革的時代,總會帶來新的擔心。在此,需要全球腦力、技術的更多合作,來幫助每個身處其中的人,去更好地面對這些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