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中期)”報告——中國宏觀經濟顯現韌性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張君榮)6月22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中期)”報告會在京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外部衝擊下韌性顯現的中國宏觀經濟”。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平,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劉鳳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王晉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陳彥斌等專家學者出席了論壇。

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中期)”報告——中國宏觀經濟顯現韌性


論壇第一單元由楊瑞龍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於澤代表課題組發佈了論壇主報告《外部衝擊下韌性顯現的中國宏觀經濟》。

宏觀調控持續發力

報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弱企穩”。從需求側來看,對上半年宏觀經濟邊際貢獻最大的是淨出口,1-5月份貿易順差持續上升。淨出口從2018年對GDP負向拉動0.6個百分點,到2019年一季度正向拉動1.46個百分點,對GDP影響變動了2個百分點。同時,房地產投資持續高位運行和基礎建設投資逐步回暖,對衝了製造業投資下行,穩定了投資。從供給側來看,最為顯著的改變是金融業增加值提速,對服務業增長起到了穩定作用。上半年,面對不利的貿易形勢和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國有效穩定了出口和外資,進出口數據亮眼。一季度房地產市場“小陽春”在調控不變的情況下顯得特立獨行。上述超預期變化之外,更多的是宏觀政策發力和改革提速帶來的意料之中的因素。鬆緊有度的貨幣政策穩定了金融形勢。一方面,股市走強帶動了券商;另一方面,補充資本金後,銀行表內信貸擴張加之穩定的利差,提升了銀行業盈利水平。同時,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帶動下,地方政府專項債提前發力,穩定了基建投資。展望下半年,意料之外的因素難以繼續維持,情理之中的政策性支撐因素還在。

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宏觀經濟面臨最大的衝擊是來自外部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條件變化,需要判斷清根源,找到合理應對措施。

從2018年開始,美方屢次單方面提高關稅。當前對貿易戰的分析通常從經濟邏輯出發,認為美方的做法是一種威脅,以關稅為手段,希望重構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獲取更大經濟利益。但是,仔細分析美方徵稅的範圍和內容,可以發現更多是對中間投入品和資本品徵稅。美方的關稅舉措不僅僅是一種談判技巧和經濟方面的考慮,更是美國國內製造業衰落多年之後的政治反映。中美貿易摩擦更多是政治驅動而不是經濟驅動的。美國的很多關稅舉措是希望能夠加速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從全球價值鏈更多向北美、美國國內收縮,形成更加牢固的區域價值鏈,提升國內製造業地位,滿足廣大中低收入白人群體的政治訴求。

國內政治驅動力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全球化在過去30年以來的快速發展,更多是經濟動因,掩蓋了全球化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維度。當前的國際組織框架無法有效應對全球產品價值鏈和資金自由大規模流動的收入分配與經濟波動後果,這導致各國國內政治問題紛紛湧現,反全球化浪潮在全球各地出現。但是,在全球價值鏈緊密聯繫和新技術推動的數據流全球化趨勢下,經濟的全面隔離已經無法辦到,同時各國國內政治問題的訴求也不相同,全球化不會重現“冷戰”中意識形態維度下的全球衝突格局,而是國內政治議題衝擊主導型的全球化。這意味著,未來全球化進程中不確定性日益加大,“黑天鵝”事件逐漸常態化。在這種國內政治議題衝擊主導型的全球化中,經濟邏輯依然會起作用,中美貿易摩擦更可能的走向是一定意義上的以國家安全名義的“科技脫鉤”,不會也無法走向全面“經貿脫鉤”。科技衝擊對我國確實存在一定影響。

我國經濟有足夠韌性

面對國內政治維度日漸佔據上風的全球化階段,在前期積極佈局的作用下,我國經濟是有足夠韌性來抵禦各種不確定性的。

所謂韌性,是面對衝擊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中高速增長。這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經濟有好的長期增長基礎,足以抵禦短期各種波動;二是改革開放紅利,尤其是中國參與新的全球化體系抵禦各種國內政治議題衝擊;三是國內穩健的宏觀調控。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增長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全球價值鏈正在逐漸向大消費市場集中,在扶貧提高收入、戶籍城鎮化等政策推動下,我國國內消費市場長期看還有很大潛力。美國超越英國正是憑藉著龐大的國內市場,我國在這方面同樣具有顯著優勢。二是以研發為基礎的國內產業體系。隨著技術進步,全球價值鏈逐漸從勞動套利走向研發、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多年的積累造就了我國具備相應的基礎。三是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數據全球化和相關服務。當前的全球化從貿易、金融日益走向數據跨境流動,藉助阿里巴巴等構建的網絡平臺,我國具有雄厚的數據全球化實力。四是以一帶一路為基礎的包容性全球化。國內政治議題衝擊下的全球化核心在於各國不能合理分配全球收益,合作解決全球問題。我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可以解決現有全球化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利用好東南亞的產業鏈與市場。五是國內要素市場改革紅利。我國經濟增長中不足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資源配置效率低,通過要素市場改革可以有效提升資源配置和效率。六是日益成熟的宏觀調控體系。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我國逐漸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宏觀調控體系,能夠有效應對各種短期衝擊。

充分釋放國內改革潛力

從我國具有的經濟騰挪空間來看,未來長期是向好的。但是,很多潛力的發揮需要國內改革以進行結構調整。

下半年,我國經濟存在一些短期風險需要防範。(一)全球經濟持續走弱。在不確定性日益增強的全球化進程中,全球投資和貿易下降,拉低各國增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製造業份額下降,當前非洲等後發國家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挑戰,傳統的出口導向型模式逐步失靈,需要尋找新的模式。更進一步,目前全球有陷入“永久停滯”增長階段的可能。全球經濟走弱對我國下半年總體出口提出了更大挑戰。(二)由於我國的稅制主要是和經濟增速聯繫在一起的,在經濟弱企穩的情況下,地方收入受到衝擊,面對減稅降費的壓力,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存在一定風險。(三)金融條件變化的風險。在全球資產配置的壓力下,我國面對著較大的匯率衝擊。要實現進一步金融開放,需要特別關注匯率市場變化。需要重點防範金融市場情緒變化。(四)新經濟逐步迴歸常態,泡沫消失。(五)服務業進一步下滑。(六)我國總體就業還相對平穩,但是就業質量降低會直接拉低消費等國內需求。(七)國內市場結構性下滑的風險。房地產投資下半年面臨回調,投資效率依然較低,汽車消費會在下半年見底,不會回到快速增長態勢。

長期考慮政策疊加效果

根據上述定性判斷,設定系列參數,報告提出以下一系列政策建議:(一)中美貿易摩擦驅動力是美國國內政治問題,這些與美國製造業等產業相關的政治問題已經擺上檯面,將會在長期持續。選舉年這些問題影響會逐步加大,今明兩年是高峰,需要積極應對,但是不會隨著選舉結束消失,未來將會持續。(二)面對全球化驅動因素的變化,必須對全球化的未來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不能簡單從經濟角度分析全球化。一方面,由於全球化的經濟動因還在,全球經濟不會脫鉤,我國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要時刻準備應對各國國內政治議題的衝擊。這就要求大力加強對各國的國別研究,不能簡單從一個統一的國際觀點看各國。同時,積極推動WTO改革,藉助一帶一路倡議等,推動更加包容的全球化,降低國內政治衝擊力度。(三)未來的全球產業鏈建立在知識密集、研發密集和數據密集基礎之上,相關政策要有針對性,以此為目標精準降成本、補短板。不用過於擔心工資上漲對產業遷出的影響。一方面,勞動套利型價值鏈在下降;另一方面,重要的是生產率基礎上的實際工資而不是簡單的名義工資。建立必要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國民收入中的勞動收入份額。(四)為了更好發揮中國經濟的潛力,需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外部環境和國內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結構必然隨之發生調整。但是,目前還存在很多阻礙結構調整的因素。在這種環境中,簡單用總需求政策穩定經濟可能會加劇結構調整問題。(五)短期穩增長政策需要適應新的開放和改革要求。在設計短期政策時,更多考慮未來的改革開放要求,考慮政策疊加後果,構建與未來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框架。

原標題: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中期)”報告——中國宏觀經濟顯現韌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君榮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