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的古今之變

經濟 中國歷史 考古 文物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6-07

作者:劉根勤

幾天前北京迎來一場讓世界矚目的盛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盛況空前,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此次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必將成為促進沿線國家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協調建設新型全球化這一偉大事業的一座里程碑。

海上絲綢之路的古今之變

兩千年前,漢武帝派出的隊伍,從陸上的長安,與海上的徐聞、合浦出發,同時開闢了兩條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坦途。從那時起,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國與亞洲、東非、歐洲乃至美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唐代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步南移,浙江寧波、福建泉州、廣東廣州這些良港,都在各個階段內成為國際化都市。歷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來,海洋作為人類生存與交往的舞臺,地位日益重要。由中國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比過去獲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國的海洋視野日益廣闊,交往夥伴從古代的羅馬世界,延續到他們的後代,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還有乘著哥德堡號與中國皇后號來到中國的瑞典人與美國人。

2013年,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倡議。這是中國和世界合作共贏的偉大創意,引發了新一輪的全球化浪潮。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廣東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表現一直星光熠熠。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文化傳播與新聞宣傳領域百年難遇的良機。為了把握機會,全面真實反映廣東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最新成果,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廣播電視臺等聯手打造了三集大型紀錄片《海絲尋夢錄》。同時,廣東廣播電視臺與美國艾美獎雙料得主、美國資深製片人及主持人傑弗裡•萊曼攜手合作拍攝了六集大型紀錄片《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都於近期在廣東相關電視頻道與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頻繁播出,在政府、業界與學界引起良好反響。

從2008年開始,我開始關注與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與相關文化建設的問題。現在有幸作為《海絲尋夢錄》的總撰稿人之一,見證與參與了這部歷史文化的心血之作的誕生。

《海絲尋夢錄》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經,以企業與國家為緯,從中國出發,考察了海絲沿線的其中28個國家,探訪了20多個企業與個人的精彩故事,解碼中國製造與文化傳播,體驗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氣質,其重心在於把握當下,引領未來。

“海絲”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現實秩序,變動不居,從原來的南海、印度洋,到後來的地中海、大西洋,直到全世界。中國的地位一直舉足輕重。劇組重走海絲路,關注中國企業在貿易、製造、基建等領域的努力與成績。中國人民與沿線國家人民的合作,追夢與圓夢,物質與精神,淚水與歡笑,海量收錄,為世界奉上一道“海絲”主題的文化大餐。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加速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企業,特別是大型的國際化企業,是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既是這項倡議的受益者,也是實踐者、建設者和推動者。伴隨“一帶一路”建設,未來將湧現出更多企業,通過跨境併購、海外投資等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配置生產要素,他們依靠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成為大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推動中國成為新世紀的海洋強國。

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參與中外交流,故事的主題是堅強有力的。特色文化創意企業,尤其是那些與生活藝術有關的品牌企業,致力於文化產業開發與文化傳播,他們的事蹟充滿溫度與亮度。在大歷史敘事的背景下,兩者剛柔兼備,但都指向現代,力度雄渾,氣息新穎。

“絲綢之路”以絲綢命名,來自於近代德國地理學大師李希霍芬的名著《中國》。這是一個準確嚴謹而又美麗生動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人的智慧、勤勞與仁愛,讓充塞金戈鐵馬暴力權謀的歷史變得美麗與溫情,千年不輟。

錢山漾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城南,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部落遺址。在此出土的絹片、絲帶、絲線,尚未炭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家養蠶絲織品,距今已有4000多年,因而,錢山漾遺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絲綢之源”,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實物見證。

中國的絲織品,至今仍是中國人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絲綢與瓷器、茶葉等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標誌性符號。錢山漾文化遺址再次以實證說明世界絲綢之源在中國。面對先人留下的這份沉甸甸的珍貴遺產,中國人倍加呵護、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揚。

《海絲尋夢錄》藉助考古與文獻的整理,通過融合視聽媒體的技術與藝術,對這段輝煌燦爛而永不落幕的故事,進行直觀展示。人們會發現,以絲路為代表的歷史,從未遠去,栩栩如生。

此外,觀賞《海絲尋夢錄》,我深刻感受到一個特徵:海絲,無論是在古代還是21世紀,都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沿線國家都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與深厚情誼。在華夏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友好交往中,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特徵的絲路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古老的絲路精神得到繼承和發揚,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主席希冀的“攜手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新海絲,絕非中國一國的獨唱,而是沿線與全球國家的和諧合唱。

《海絲尋夢錄》追溯歷史,把握當下,新意湧動,如大海潮音,雄奇莫測。與此相映成趣的是,美國人傑弗裡•萊曼主導的作品《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則以國際化的視野,全面解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美國是新興的經濟大國,距離中國最遠,也最晚進入海上絲綢之路的網絡,但後來居上,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貿易與文化夥伴。一位美國專業人士,以“他者”的眼光,審視中國的歷史、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在他們的教科書中,亞洲與中國,都是遙遠而神祕的存在。當他們來到中國,看到真正的現實,他們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六集片子中,到處是一個專業遊客探險獵奇的豐富收穫。他們像近代的漢學家一樣,對中國古典的器物與制度充滿迷戀。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像當代中國學研究者如傅高義那樣,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成就高度認可。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言論,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願意活在公元一世紀前後的中國新疆地區,因為這裡是文明交往與融合的中心。與此相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到之處,都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用世界範圍的眼光來看,廣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十幾個文明樞紐之一。跨文化交流特別是中西交通的話題最具魅力,也最需要時間。我們擁有最優質的基礎與最豐富的資源,同時需要最優秀的規劃與最有力的執行。

“相知者不以山海為遠”。3年多來,在沿線各國的共同努力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已經進入全面務實合作階段。這為推動文明融合、提升中國地位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文化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在此背景下,追溯作為“世界絲綢之源”的中國歷史,關懷當下的各種事業進展,以期達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訴求,意蘊無窮,溫暖動人。

1993年,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發表文章指出,主宰冷戰後世界的將是“文明的衝突”。其後種種變遷在不同程度上證明了他的遠見。20年後,中國政府以自己的開闊胸懷與努力踐行,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昭示著“文明的融合”才是全世界最有效出路,也是最美好的前程。

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說,《海絲尋夢錄》與《一個美國製片人眼中的海上絲綢之路》,有效展示了這種融合的尺度,也表達了文化人對現實的介入程度。

(作者劉根勤,博士,博士後,文史學者,《海絲尋夢錄》總撰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