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經濟 習近平 李克強 人生第一份工作 政治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2019-08-01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本文轉載自《財經智庫》(2019年第4期

一、引言

2018年11月1日,針對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一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作出嚴厲批評的同時,明確指出“要加強輿論引導,正確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對一些錯誤說法要及時澄清”(習近平, 2018)。2019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 要正確認識面臨的短板問題,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要勇於破題、善於解題,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2019 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國辦發〔 2019〕 14 號)也要求,要著眼穩定預期,加強政策解讀和迴應關切。圍繞 2019 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以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任務為重點, 全面公開、精準解讀相關政策措施。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切實做到政策性文件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同步組織、同步審籤、同步部署。

對於最高決策層和黨中央國務院文件都頻繁提及的“正確”一詞,我們需要提高站位、準確理解。那麼,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又該如何做到正確認識、精準理解呢?

經濟社會形勢不斷髮展變化,經濟政策也會隨之動態調整。由此,我們需要全面系統、及時跟進、聯繫實際地學習和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最新精神與工作部署。畢竟學習領會最新精神是準確貫徹落實的前提,而根據最新精神和自身職責及時主動開展工作,善於把最新精神同本地區、本領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才是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最佳途徑。

要想正確認識、精準理解黨中央國務院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最新研判、對未來經濟工作方針與目標的設定等,就需要我們尤其關注以下一些重要會議的相關精神:每個季度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部署經濟工作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好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總結此前一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未來一年經濟工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國務院工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等。

當然,從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李克強總理近年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獻和最新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文獻,都是我們深刻理解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權威背景資料。比如, 4 月 22 日上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情況時,首次公開強調:“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方式。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要求,也是重大政治責任”。所以,這尤其要求我們要結合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深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正確認識和精準理解。

二、對當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時指出,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這些成績來之不易。

國家統計局 2019 年 2 月 28 日發佈的統計公報表明,初步核算, 2018 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900309 億元,比 2017 年增長 6.6%。B 4 月 17 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統計數據,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213433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6.4%,與 2017 年四季度持平,比 2017 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 0.4個和 0.2 個百分點。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認為 2019 年以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

從最新的一些經濟指標來看, 6 月 27 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 2019 年 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 1.1%,增速由負轉正(4 月份為同比下降 3.7%);累計來看, 1—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790.2 億元,同比下降 2.3%(按可比口徑計算),降幅比 1—4 月份收窄 1.1 個百分點。B 不過,從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看,6 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4%,而最近一年來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仍在榮枯線附近波動(見圖 1)。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本文轉載自《財經智庫》(2019年第4期

一、引言

2018年11月1日,針對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一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作出嚴厲批評的同時,明確指出“要加強輿論引導,正確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對一些錯誤說法要及時澄清”(習近平, 2018)。2019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 要正確認識面臨的短板問題,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要勇於破題、善於解題,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2019 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國辦發〔 2019〕 14 號)也要求,要著眼穩定預期,加強政策解讀和迴應關切。圍繞 2019 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以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任務為重點, 全面公開、精準解讀相關政策措施。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切實做到政策性文件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同步組織、同步審籤、同步部署。

對於最高決策層和黨中央國務院文件都頻繁提及的“正確”一詞,我們需要提高站位、準確理解。那麼,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又該如何做到正確認識、精準理解呢?

經濟社會形勢不斷髮展變化,經濟政策也會隨之動態調整。由此,我們需要全面系統、及時跟進、聯繫實際地學習和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最新精神與工作部署。畢竟學習領會最新精神是準確貫徹落實的前提,而根據最新精神和自身職責及時主動開展工作,善於把最新精神同本地區、本領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才是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最佳途徑。

要想正確認識、精準理解黨中央國務院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最新研判、對未來經濟工作方針與目標的設定等,就需要我們尤其關注以下一些重要會議的相關精神:每個季度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部署經濟工作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好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總結此前一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未來一年經濟工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國務院工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等。

當然,從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李克強總理近年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獻和最新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文獻,都是我們深刻理解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權威背景資料。比如, 4 月 22 日上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情況時,首次公開強調:“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方式。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要求,也是重大政治責任”。所以,這尤其要求我們要結合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深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正確認識和精準理解。

二、對當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時指出,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這些成績來之不易。

國家統計局 2019 年 2 月 28 日發佈的統計公報表明,初步核算, 2018 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900309 億元,比 2017 年增長 6.6%。B 4 月 17 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統計數據,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213433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6.4%,與 2017 年四季度持平,比 2017 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 0.4個和 0.2 個百分點。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認為 2019 年以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

從最新的一些經濟指標來看, 6 月 27 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 2019 年 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 1.1%,增速由負轉正(4 月份為同比下降 3.7%);累計來看, 1—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790.2 億元,同比下降 2.3%(按可比口徑計算),降幅比 1—4 月份收窄 1.1 個百分點。B 不過,從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看,6 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4%,而最近一年來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仍在榮枯線附近波動(見圖 1)。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這些跡象也表明,國內經濟仍存在下行壓力。特別要說明的是,在總結問題時,黨中央對經濟形勢有了新的定調,以前的表述是“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因素影響,最新的定調則是“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 首次公開強調了體制性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 2018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要增強憂患意識,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表述是,“我們面對的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的嚴峻挑戰。新老矛盾交織,週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李克強, 2019a)。但是, 2019 年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經濟運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必須保持定力、增強耐力,勇於攻堅克難”。

總之, 2019 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體平穩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基本面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符合預期。當然,也面臨著新的下行壓力,國內有效投資增長緩慢,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不小,國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給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外貿出口特別是市場預期帶來一定影響。而黨中央國務院對 2019 年國內外的複雜嚴峻形勢,早有預判並作了充分準備,一直在採取措施積極加以應對,尤其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已初見成效。中國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三、正確認識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不過,對於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 2016 年 1 月 18 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專門指出,“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7)。當然,“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7)。

2015 年 10 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佈局。可以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 40 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按照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本質上來看,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辯證法的運用,新發展理念的實施,更是離不開辯證法的指導。甚至說,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而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開出的藥方,這就要求我們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深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狀況的正確認識和理解,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A 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然,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和造成負面影響。

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良藥,工作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其中的“去槓桿”又是社會各界尤其關注的。畢竟,去杆槓是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因為高槓杆和槓桿結構不合理容易帶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和脆弱性,助長投機行為的同時,干擾了社會預期,加大了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難度。

但是,去槓桿不是簡單地、“一刀切”地降低所有企業的槓桿率,而應該是結構性去槓槓,要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去槓桿的重中之重,果斷抓好處理“殭屍企業”工作。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細化“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實舉措,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堅持結構性去槓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降低槓桿率需要一個較長過程,要認清客觀形勢,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把握好力度和節奏,穩妥實現槓桿率穩步下降。與此同時,降低企業槓桿率也要同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起來。

總之,當前的經濟工作堅持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已經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不斷推動中國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這其實在本質上要求我們要全面系統、及時跟進和聯繫實際地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避免對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錯誤認知。

四、“兩個毫不動搖”與競爭中性

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又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

2018 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2019 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健全政企溝通機制,激發企業家精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升級。

事實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寫入了憲法、黨章。2018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強調,“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由此可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貫方針,這一點絲毫不會動搖。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黨中央國務院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更沒有變!那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言論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

總之,改革開放 40 年來,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當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不可否認的是,黨中央國務院是一以貫之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而一些民營企業在當前經營發展中所遇到的不少困難和問題,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等多重矛盾問題交織在一起所導致的結果。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深入貫徹“兩個毫不動搖”的原則,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五、正確把握就業優先政策

2018 年 7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對下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部署時提出,要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次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10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有效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確保經濟平穩運行”;12 月 13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緊隨其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全面正確把握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取向,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強調“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

2019 年 3 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對 2019 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進行部署時提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就是引導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其實,李克強總理 2016 年 5 月 6日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面臨的新挑戰是,“就業總量壓力將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會更加凸顯”,“就業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就業問題,既要打好經濟發展這場硬仗,也要打好穩定就業這場硬仗。

總之,黨中央國務院把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公開表明了穩增長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保就業,而就業是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這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清楚表明了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正在從保增長、穩就業向穩就業、保民生的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向轉變。逐步成為共識的是,要深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從結果來看, 2019年上半年,我國就業持續增加, 5 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 5% 左右的較低水平。當然,深層次來說,這一方向的轉變背後涉及宏觀政策的協調問題。

六、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協調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展開論述時指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 2017)。2018 年 7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紮實細緻工作”;“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 10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一些政策效應有待進一步釋放”。因此,“要改進作風,狠抓落實,使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儘快發揮作用”。

2018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 5個規律性認識,強調“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另外也強調,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習近平總書記 2019 年 2 月 22 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強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

早在 2017 年 7 月 14 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貨幣政策也不能單打獨鬥,要加強與財政政策及產業、投資、消費、外貿、價格、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提高宏觀調控的協同效應和整體效果”(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2018 年 3 月,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繼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李克強,2018)。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

2019 年 4 月 12 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 2019 年第一季度例會指出,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邊際變化,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逆週期調節,“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適時預調微調,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不過,任何宏觀調控措施在取得預期的正面效果的同時,都可能產生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汪同三, 2019),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對待。尤其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宏觀調控,並非高速增長背景下的宏觀調控,我們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管理兩個維度、從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從保持戰略定力的高度,正確理解和認識當前的宏觀政策取向,統籌處理好總量與結構、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的關係,加強政策協同(高培勇, 2019)。那麼,諸如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的問題,就是需要經濟學界深入思考與紮實研究的。也只有透徹的、紮實的研究,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深刻地認識和把握宏觀政策協調的潛在影響,也才能為決策層提供真正有借鑑意義的政策建議,以便避免雜音噪音的干擾,制定出最大限度發揮正面效應、儘可能地限制負面影響、符合實際的組合式宏觀政策。

七、正確認識實體經濟的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這“三大失衡”有著內在因果關係,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因此,振興實體經濟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其實,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進一步講,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更是防範化解風險的基礎所在,而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製造業與房地產市場都屬於實體經濟範疇。

2018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 2019 年要抓好的重點工作任務中,第一項就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要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要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殭屍企業”,制定退出實施辦法,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 +’,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李克強,2019a)。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2018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B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2018 年已經在改革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機制,今年要“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李克強,2019a)。可見,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

在這方面,經濟學界也需全面系統、及時跟進學習和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最新判斷,認識到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支撐的工業依然是促進中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針對普遍存在的“過度去工業化”、房地產泡沫等各種現實經濟問題,加強務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努力分析出複雜成因和負面危害,尋找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畢竟,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涉及穩就業等問題,也能有效防止和化解經濟“空心化”帶來的風險。

八、正確理解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李克強總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優化開放佈局,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更加註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李克強, 2019a)。2019 年 4 月 19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今年以來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做好全年經濟工作“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

4 月 26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宣佈:“中國將採取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具體包括: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

不過,要想正確認識和精準理解“一帶一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 8 月 17 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特別強調,“我們要釐清‘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內涵,把道理說清楚、講明白。要從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重構和延伸、區域合作等角度闡釋‘一帶一路’建設,突出‘一帶一路’建設對加強地區整體振興方面的積極作用。要結合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從周邊外交、南南合作、全球治理等層面深挖‘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內涵,形成一整套的理論成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7)。

當然,要正確理解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繞不開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深刻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 2018 年來之不易的成績時指出,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衝擊,國際金融市場震盪,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過去的幾個月中,中美經貿摩擦複雜變化無常,更是給全球經濟帶來了不確定的嚴重影響。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 6 月 29 日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大阪舉行會晤所確定的原則,中美兩國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兩國經貿團隊將就具體問題進行討論。

尤其在當下的複雜國際局勢下,我們確實有一些外部壓力,但這恰是中國轉型升級所必然經歷的考驗,因為外部壓力有助於我們提升創新和自主發展能力,進而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學界更要把黨中央國務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最新判斷學習好、掌握好,千萬不能煽起民粹主義的風。畢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勇於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也不能把中國封閉起來搞建設發展,必須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誠如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所說,“面向未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致力於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李克強, 2019b)。中國擴大開放的舉措,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這有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九、正確認識並不排斥不同意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 2017)。

習近平總書記 2019 年 1 月 11 日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心底無私,正確維護黨中央權威”。隨後, 1 月 31 日印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指出,“要以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行動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防止和糾正一切偏離‘兩個維護’的錯誤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級紅’、‘高級黑’”。

其實,兩年之前的 2017 年 2 月 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同堅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也是高度重視發展黨內民主的。“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黨的全會文件、黨的重要文件和重大決策、政府工作報告、重大改革發展舉措、部門重要工作文件,都要在黨內一定範圍徵求意見,有的不止徵求一次,還要徵求兩次、三次,部門的重要文件,有的要徵求全部省區市的意見和建議,有的要徵求幾十家中央和國家部門的意見和建議。”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在醞釀和討論過程中,大家可以充分發表意見,暢所欲言,可以提修改意見,可以批評,甚至可以反對,言者無罪。”“在醞釀和討論階段,要多聽意見,讓人家多說話,天塌不下來!”(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

很多人不會忘記,習近平總書記 2016 年 4 月 19 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曾指出,“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習近平,2016)李克強總理在 2018 年 11 月 8 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說,“沒關係,你敞開說,此處無禁忌”。“我們需要聽取真實的意見,來客觀分析經濟形勢、判斷未來經濟的走勢,請大家務必暢所欲言發表意見。” 隨後的12 月 6 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特別強調,“包括智庫在內的研究機構也要發揚實事求是精神,拿出對國家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個人的認識畢竟有其侷限性,爭論不休會誤事,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綜合考慮各種條件之後,最後總要做出決定。

這些就意味著,“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決策層是迫切需要發揚實事求是精神的研究成果與包含真知灼見的政策建議的;而學會正確認識各種經濟社會問題,“正確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並不排斥各種不同意見甚至尖銳的、反對的意見和建議,畢竟“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不會有好的決策”(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

十、結束語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做好經濟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黨中央已經形成了每季度分析研究經濟形勢的制度,黨的十八大以後也加強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及機構改革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工作機制。

當前的經濟形勢變化很快,要想做好經濟工作,就必須深入調研、加強學習、提高本領。各級決策機構都需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養成問計於專家學者的習慣,調動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虛心聽取企業家、基層幹部、普通群眾等各方面的真實意見和建議,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

2018 年 11 月 14 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地方抓落實要從全局高度把握黨中央戰略意圖,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國家改革發展大局,把黨中央要求搞準,把存在突出問題搞準,做實改革舉措,提高改革效能,切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B 當然,這也是要求我們充分運用好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各級幹部擔當作為,在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的前提下,準確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意圖,理論聯繫實際地、創造性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足夠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只要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採取真正務實有效的措施,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我們就有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堅定意志和能力,就能不斷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地高質量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 週年!

本文作者單位系新華文摘雜誌社。

微信編輯:孫 潔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本文轉載自《財經智庫》(2019年第4期

一、引言

2018年11月1日,針對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一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作出嚴厲批評的同時,明確指出“要加強輿論引導,正確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對一些錯誤說法要及時澄清”(習近平, 2018)。2019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 要正確認識面臨的短板問題,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要勇於破題、善於解題,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2019 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國辦發〔 2019〕 14 號)也要求,要著眼穩定預期,加強政策解讀和迴應關切。圍繞 2019 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以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任務為重點, 全面公開、精準解讀相關政策措施。按照“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切實做到政策性文件與解讀方案、解讀材料同步組織、同步審籤、同步部署。

對於最高決策層和黨中央國務院文件都頻繁提及的“正確”一詞,我們需要提高站位、準確理解。那麼,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又該如何做到正確認識、精準理解呢?

經濟社會形勢不斷髮展變化,經濟政策也會隨之動態調整。由此,我們需要全面系統、及時跟進、聯繫實際地學習和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最新精神與工作部署。畢竟學習領會最新精神是準確貫徹落實的前提,而根據最新精神和自身職責及時主動開展工作,善於把最新精神同本地區、本領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才是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最佳途徑。

要想正確認識、精準理解黨中央國務院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最新研判、對未來經濟工作方針與目標的設定等,就需要我們尤其關注以下一些重要會議的相關精神:每個季度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部署經濟工作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好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總結此前一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未來一年經濟工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國務院工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等。

當然,從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李克強總理近年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獻和最新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文獻,都是我們深刻理解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權威背景資料。比如, 4 月 22 日上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情況時,首次公開強調:“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方式。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要求,也是重大政治責任”。所以,這尤其要求我們要結合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深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正確認識和精準理解。

二、對當前經濟運行的總體判斷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時指出,宏觀調控目標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這些成績來之不易。

國家統計局 2019 年 2 月 28 日發佈的統計公報表明,初步核算, 2018 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900309 億元,比 2017 年增長 6.6%。B 4 月 17 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統計數據,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213433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6.4%,與 2017 年四季度持平,比 2017 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 0.4個和 0.2 個百分點。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認為 2019 年以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

從最新的一些經濟指標來看, 6 月 27 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 2019 年 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 1.1%,增速由負轉正(4 月份為同比下降 3.7%);累計來看, 1—5 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3790.2 億元,同比下降 2.3%(按可比口徑計算),降幅比 1—4 月份收窄 1.1 個百分點。B 不過,從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看,6 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4%,而最近一年來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仍在榮枯線附近波動(見圖 1)。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這些跡象也表明,國內經濟仍存在下行壓力。特別要說明的是,在總結問題時,黨中央對經濟形勢有了新的定調,以前的表述是“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因素影響,最新的定調則是“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 首次公開強調了體制性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說, 2018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要增強憂患意識,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表述是,“我們面對的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的嚴峻挑戰。新老矛盾交織,週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李克強, 2019a)。但是, 2019 年 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經濟運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必須保持定力、增強耐力,勇於攻堅克難”。

總之, 2019 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體平穩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基本面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符合預期。當然,也面臨著新的下行壓力,國內有效投資增長緩慢,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不小,國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給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外貿出口特別是市場預期帶來一定影響。而黨中央國務院對 2019 年國內外的複雜嚴峻形勢,早有預判並作了充分準備,一直在採取措施積極加以應對,尤其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已初見成效。中國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三、正確認識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不過,對於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 2016 年 1 月 18 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專門指出,“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7)。當然,“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7)。

2015 年 10 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佈局。可以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 40 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按照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本質上來看,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辯證法的運用,新發展理念的實施,更是離不開辯證法的指導。甚至說,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而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開出的藥方,這就要求我們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深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狀況的正確認識和理解,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A 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然,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和造成負面影響。

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良藥,工作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其中的“去槓桿”又是社會各界尤其關注的。畢竟,去杆槓是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因為高槓杆和槓桿結構不合理容易帶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和脆弱性,助長投機行為的同時,干擾了社會預期,加大了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難度。

但是,去槓桿不是簡單地、“一刀切”地降低所有企業的槓桿率,而應該是結構性去槓槓,要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去槓桿的重中之重,果斷抓好處理“殭屍企業”工作。4 月 19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細化“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落實舉措,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需求,堅持結構性去槓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降低槓桿率需要一個較長過程,要認清客觀形勢,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把握好力度和節奏,穩妥實現槓桿率穩步下降。與此同時,降低企業槓桿率也要同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起來。

總之,當前的經濟工作堅持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已經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不斷推動中國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這其實在本質上要求我們要全面系統、及時跟進和聯繫實際地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避免對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錯誤認知。

四、“兩個毫不動搖”與競爭中性

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又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

2018 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2019 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按照競爭中性原則,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健全政企溝通機制,激發企業家精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升級。

事實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寫入了憲法、黨章。2018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強調,“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由此可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貫方針,這一點絲毫不會動搖。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黨中央國務院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更沒有變!那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諸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言論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

總之,改革開放 40 年來,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當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不可否認的是,黨中央國務院是一以貫之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而一些民營企業在當前經營發展中所遇到的不少困難和問題,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等多重矛盾問題交織在一起所導致的結果。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深入貫徹“兩個毫不動搖”的原則,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五、正確把握就業優先政策

2018 年 7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對下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部署時提出,要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次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10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有效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確保經濟平穩運行”;12 月 13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緊隨其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全面正確把握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取向,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強調“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

2019 年 3 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對 2019 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進行部署時提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就是引導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其實,李克強總理 2016 年 5 月 6日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面臨的新挑戰是,“就業總量壓力將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會更加凸顯”,“就業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就業問題,既要打好經濟發展這場硬仗,也要打好穩定就業這場硬仗。

總之,黨中央國務院把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公開表明了穩增長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保就業,而就業是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這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清楚表明了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正在從保增長、穩就業向穩就業、保民生的維護社會穩定的方向轉變。逐步成為共識的是,要深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從結果來看, 2019年上半年,我國就業持續增加, 5 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 5% 左右的較低水平。當然,深層次來說,這一方向的轉變背後涉及宏觀政策的協調問題。

六、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協調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展開論述時指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 2017)。2018 年 7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紮實細緻工作”;“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 10 月 31 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一些政策效應有待進一步釋放”。因此,“要改進作風,狠抓落實,使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儘快發揮作用”。

2018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 5個規律性認識,強調“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另外也強調,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習近平總書記 2019 年 2 月 22 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強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

早在 2017 年 7 月 14 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貨幣政策也不能單打獨鬥,要加強與財政政策及產業、投資、消費、外貿、價格、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提高宏觀調控的協同效應和整體效果”(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2018 年 3 月,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繼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李克強,2018)。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正確把握宏觀政策取向”,“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李克強,2019a)。

2019 年 4 月 12 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 2019 年第一季度例會指出,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邊際變化,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逆週期調節,“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適時預調微調,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不過,任何宏觀調控措施在取得預期的正面效果的同時,都可能產生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汪同三, 2019),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對待。尤其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宏觀調控,並非高速增長背景下的宏觀調控,我們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管理兩個維度、從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從保持戰略定力的高度,正確理解和認識當前的宏觀政策取向,統籌處理好總量與結構、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的關係,加強政策協同(高培勇, 2019)。那麼,諸如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的問題,就是需要經濟學界深入思考與紮實研究的。也只有透徹的、紮實的研究,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深刻地認識和把握宏觀政策協調的潛在影響,也才能為決策層提供真正有借鑑意義的政策建議,以便避免雜音噪音的干擾,制定出最大限度發揮正面效應、儘可能地限制負面影響、符合實際的組合式宏觀政策。

七、正確認識實體經濟的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失衡”: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這“三大失衡”有著內在因果關係,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因此,振興實體經濟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其實,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進一步講,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更是防範化解風險的基礎所在,而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製造業與房地產市場都屬於實體經濟範疇。

2018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 2019 年要抓好的重點工作任務中,第一項就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要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要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殭屍企業”,制定退出實施辦法,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 +’,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李克強,2019a)。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2018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B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2018 年已經在改革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機制,今年要“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李克強,2019a)。可見,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

在這方面,經濟學界也需全面系統、及時跟進學習和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最新判斷,認識到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支撐的工業依然是促進中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針對普遍存在的“過度去工業化”、房地產泡沫等各種現實經濟問題,加強務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努力分析出複雜成因和負面危害,尋找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畢竟,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涉及穩就業等問題,也能有效防止和化解經濟“空心化”帶來的風險。

八、正確理解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李克強總理在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優化開放佈局,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更加註重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帶動改革全面深化”(李克強, 2019a)。2019 年 4 月 19 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今年以來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做好全年經濟工作“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新進展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

4 月 26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宣佈:“中國將採取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具體包括: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

不過,要想正確認識和精準理解“一帶一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 8 月 17 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特別強調,“我們要釐清‘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內涵,把道理說清楚、講明白。要從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重構和延伸、區域合作等角度闡釋‘一帶一路’建設,突出‘一帶一路’建設對加強地區整體振興方面的積極作用。要結合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從周邊外交、南南合作、全球治理等層面深挖‘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內涵,形成一整套的理論成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2017)。

當然,要正確理解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繞不開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深刻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 2018 年來之不易的成績時指出,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衝擊,國際金融市場震盪,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過去的幾個月中,中美經貿摩擦複雜變化無常,更是給全球經濟帶來了不確定的嚴重影響。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 6 月 29 日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大阪舉行會晤所確定的原則,中美兩國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兩國經貿團隊將就具體問題進行討論。

尤其在當下的複雜國際局勢下,我們確實有一些外部壓力,但這恰是中國轉型升級所必然經歷的考驗,因為外部壓力有助於我們提升創新和自主發展能力,進而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學界更要把黨中央國務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最新判斷學習好、掌握好,千萬不能煽起民粹主義的風。畢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勇於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也不能把中國封閉起來搞建設發展,必須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誠如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所說,“面向未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致力於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李克強, 2019b)。中國擴大開放的舉措,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這有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九、正確認識並不排斥不同意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 2017)。

習近平總書記 2019 年 1 月 11 日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心底無私,正確維護黨中央權威”。隨後, 1 月 31 日印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指出,“要以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行動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防止和糾正一切偏離‘兩個維護’的錯誤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級紅’、‘高級黑’”。

其實,兩年之前的 2017 年 2 月 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同堅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也是高度重視發展黨內民主的。“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黨的全會文件、黨的重要文件和重大決策、政府工作報告、重大改革發展舉措、部門重要工作文件,都要在黨內一定範圍徵求意見,有的不止徵求一次,還要徵求兩次、三次,部門的重要文件,有的要徵求全部省區市的意見和建議,有的要徵求幾十家中央和國家部門的意見和建議。”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在醞釀和討論過程中,大家可以充分發表意見,暢所欲言,可以提修改意見,可以批評,甚至可以反對,言者無罪。”“在醞釀和討論階段,要多聽意見,讓人家多說話,天塌不下來!”(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

很多人不會忘記,習近平總書記 2016 年 4 月 19 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曾指出,“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習近平,2016)李克強總理在 2018 年 11 月 8 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說,“沒關係,你敞開說,此處無禁忌”。“我們需要聽取真實的意見,來客觀分析經濟形勢、判斷未來經濟的走勢,請大家務必暢所欲言發表意見。” 隨後的12 月 6 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特別強調,“包括智庫在內的研究機構也要發揚實事求是精神,拿出對國家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個人的認識畢竟有其侷限性,爭論不休會誤事,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綜合考慮各種條件之後,最後總要做出決定。

這些就意味著,“研究無禁區、宣傳有紀律”,決策層是迫切需要發揚實事求是精神的研究成果與包含真知灼見的政策建議的;而學會正確認識各種經濟社會問題,“正確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並不排斥各種不同意見甚至尖銳的、反對的意見和建議,畢竟“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不會有好的決策”(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 2018)。

十、結束語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做好經濟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黨中央已經形成了每季度分析研究經濟形勢的制度,黨的十八大以後也加強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及機構改革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工作機制。

當前的經濟形勢變化很快,要想做好經濟工作,就必須深入調研、加強學習、提高本領。各級決策機構都需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養成問計於專家學者的習慣,調動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虛心聽取企業家、基層幹部、普通群眾等各方面的真實意見和建議,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

2018 年 11 月 14 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地方抓落實要從全局高度把握黨中央戰略意圖,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國家改革發展大局,把黨中央要求搞準,把存在突出問題搞準,做實改革舉措,提高改革效能,切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B 當然,這也是要求我們充分運用好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各級幹部擔當作為,在加強學習和調查研究的前提下,準確理解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意圖,理論聯繫實際地、創造性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足夠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只要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採取真正務實有效的措施,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我們就有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堅定意志和能力,就能不斷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地高質量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 週年!

本文作者單位系新華文摘雜誌社。

微信編輯:孫 潔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

歡迎關注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