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故事|滴水穿石

經濟 鄧州信訪 鄧州信訪 2017-09-07

習近平講故事|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我是在插隊落戶時便耳聞目睹,歎為觀止的。直至現在,其鍥而不捨的情景仍每每浮現在眼前,我從中領略了不少生命和運動的哲理。

  堅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見石之頑固,水之輕飄。但滴水終究可以穿石,水終究贏得了勝利。

  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一滴水,既小且弱,對付頑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犧牲的瞬間,雖然未能看見自身的價值和成果,但其價值和成果體現在無數水滴前仆後繼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現在終於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當每一個工作者都成為這樣的“水滴”、這樣的犧牲者時,我們何愁於不能造就某種歷史的成功契機?!

  ……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觀,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啟示》(1990年3月)

摘自《擺脫貧困》

延伸閱讀讀續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所以能把石塊滴穿。在安徽廣德太極洞有兔形的“滴水穿石”石,山西五臺山有菩薩頂滴水簷大殿,都是因為雨珠滴瀝,落地注石,形成了蜂窩狀的石坑。

習近平講故事|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的成語,常用來比喻堅持不懈,集細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勞。這一成語最早使用,是在北宋。北宋太宗、真宗兩朝名臣張乖崖在崇陽縣擔任縣令時,崇陽社會風氣很差,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的錢庫也經常發生錢物失竊的事。張乖崖決心好好剎一剎這股歪風。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管理錢庫的小吏慌慌張張地從錢庫中走出來,判斷庫吏可能監守自盜,於是就讓隨從對庫吏進行搜查。結果,在庫吏的頭巾裡搜到一枚銅錢。庫吏辯解說:“偷了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張乖崖於是拿起硃筆寫下:“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說,一天偷盜一枚銅錢,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銅錢。用繩子不停地鋸木頭,木頭就會被鋸斷;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頭滴穿。從此以後,崇陽縣的偷盜風被剎住,社會風氣也大大地好轉。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習近平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當時,寧德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習近平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寧德下轄的9個縣,後來又跑遍了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全力推動閩東地區擺脫貧困。習近平離開寧德時,全區已有94%的貧困戶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人民日報》當年還以《寧德越過溫飽線》為題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在習近平的感召下,寧德以水滴石穿、弱鳥先飛的精神接續努力,如寧德赤溪村用十年“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旅遊+產業”扶貧,終於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2015年,習近平用“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來概括這個“中國扶貧第一村”的扶貧經驗。

當年,改革開放打開國門,福建寧德也正處於脫貧攻堅的起步階段,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習近平講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就是要勉勵各級領導幹部激發信心、激揚鬥志,堅定扶貧決心、堅持久久為功。今天,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正向著更高的發展境界邁進,習近平仍然惦念著貧困地區的父老鄉親,他經常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以此勉勵各級領導幹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在脫貧攻堅中取得“滴水穿石”的總體成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