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你的行為如何影響賺錢!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希勒(Richard Thaler)。研究行為經濟學的希勒為什麼能得到諾貝爾獎?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先從一個經典的玩笑開始,如果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中覆滅的“雷曼兄弟”不是“兄弟”而是雷曼“姐妹”,它會倒閉嗎?眾所周知,性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行為。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行為經濟學的其他方面。

行為經濟學——你的行為如何影響賺錢!

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分支,行為經濟(金融)學的地位一直飽受爭議。然而,它在其中的角色無法否認。為什麼我們應用眾多模型以及進行很多分析,仍然無法像預測天氣一樣準確預測股票的價格走勢?有人會引用市場隨機漫步學說來回答,即股價的走勢是一個隨機漫步的過程。但是,這可能低估了人作為股市參與者這一重要角色對其產生的影響。人的行為是隨機的嗎?從表面上來看可能是,但心理學家相信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基於一定的理由。我們可以從股市觀察到的現象可能都離不開人的行為影響,這就好比我們通過觀察天空中雲的狀況來判斷未來天氣一樣,如果我們對它有一定了解,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對市場狀況的認識,這也是為什麼股票分析中對輿情數據如此重視的原因。

行為經濟學——你的行為如何影響賺錢!

行為經濟學公認的開山之作《前景理論》由Kahneman和Tversky兩位著名心理學家所著,簡要說明則是,總結人的決策行為受價值函數和權衡函數所影響,價值函數展示的是人們如何評估事物,權衡函數即人們如何處理概率問題。前者暗示,人們對任何有關財產變化的情況都保持敏感,對同等程度的獲利和損失會呈現出不對等的情緒,即“損失規避”。具體來說,即對於小程度的獲利不足以使人開心,但小程度(或小概率)的損失卻足以令人感覺糟糕,顯而易見的例子表現在人們對航空意外保險的執著購買。關於權衡函數的闡釋,即人們往往誇大極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混淆極不可能發生事件和極可能發生事件之間的相差的巨大概率,即“損失厭惡”。通俗地說,人會對小概率發生的事情表現出反應過激,而對極其可能發生的事情反應不足。正如《隨機漫步的傻瓜中》提到的,美國人在自家泳池溺水死亡的機率遠遠高於因遭遇恐襲而喪生的概率,但人們對恐襲卻依舊感到擔憂,反而不怎麼在意在自己泳池被溺死的可能性。

行為經濟學——你的行為如何影響賺錢!

同樣地,新諾貝爾獎得主希勒(Thaler)教授的重要成就之一,《心智賬戶與消費選擇》中發現,人會在心裡設立單獨的賬戶把損失和受益分開計算,著名的例子是買了電影票弄丟了會比直接弄丟電影票等值的錢更加心疼。並且,在《短視損失厭惡與股權溢價之謎》中提出短視損失厭惡為股權溢價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說的損失厭惡。

短視的損失厭惡基於對自己收益的頻繁的“盤點週期”,越頻繁地盤點,心理上越要求股票需要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具體地說,相對於股票和債券,股票的波動性更大,暫時損失的概率更高,投資者頻繁的盤點收益率可能會感覺到損失,這來源於投資者本身對短視性的損失厭惡,在心理上就會要求股票要比債券長期的平均收益更高,從而解釋了股權溢價存在的必要性。

行為經濟學——你的行為如何影響賺錢!

除此之外,從事行為金融學研究,《非理性繁榮》的作者,同時也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的席勒(Shiller)教授認為,人所有行為的本質可以追溯到人的本性。人類的本性充斥著不完美,同時,這一不完美也被我們自己充分認知。我們能夠輕易看到他人的缺點,從短期來看,來自人性原始的本能會刺激我們去發掘並充分利用且剝削他人的弱勢之處。他在《非理性繁榮》中闡述道:“非理性繁榮是投機性泡沫的心理基礎,投機性泡沫是這樣一種情況:價格上漲的信息刺激了投資者的熱情,並且這種熱情通過心理的相互影響在人與人之間逐步擴散,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到推動價格上漲的投機行列,完全不考慮資產的實際價值,而一味地沉浸在對其他投資者發跡的羨慕與賭徒般的興奮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