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無中生有”建起一座城

經濟 投資 嘉興新聞 2018-11-29

2018-11-26 16:36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錢海飛

冬天時節,有一個地方就人頭攢動、異常火熱,那就是海寧中國皮革城。說起皮革,海寧人是驕傲的,一座並不盛產皮毛的小城,卻擁有全國最大的皮革交易市場。也正是通過辦了一個市場、興了一批產業、活了一方經濟、富了一方百姓,海寧中國皮革城在改革開放40年進程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海寧:“無中生有”建起一座城

日前,記者採訪了原市政協主席金富榮,上世紀90年代,時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他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帶領一班人挑起了皮革城建設、培育、管理的擔子,見證了皮革城從初創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海寧:“無中生有”建起一座城

建什麼市場 怎麼建市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而過,1992年後,全國各地興起了建設專業市場的高潮。那一年,海寧市委、市政府將火車站廣場南側的33畝土地,規劃建設海寧小商品市場,但因建設資金無法落實,項目一直未動工。

1993年5月,市政府換屆之後分工調整,市場建設的任務落在金富榮肩上,建什麼市場?怎麼建市場?兩大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

“大家都在建市場,我們是不是可以建一個皮革市場?”金富榮回憶說:“當時,海寧正在學習貫徹‘南方談話’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是主旋律。經過深入調研,我們提出了‘三個相結合’的市場建設新思路:即綜合市場建設和專業市場建設相結合;市場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相結合;使用本地資金和引進外地資金相結合。這一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在確定建什麼市場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有人認為海寧皮革皮件業有一定的基礎,當時已經有200多家皮革企業,應該建一個皮件市場;也有不少人認為海寧工業基礎較好,產業門類較多,應該建一個綜合性的工業品市場,這樣風險小。

海寧:“無中生有”建起一座城

此時,金富榮得到了時任省工商局主要領導的指點:省內的義烏已經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這種情況下,海寧再建一個全國性的小商品市場,不可能也不必要,海寧的皮革業很有基礎,不如建一個皮革專營市場。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還考察了周邊濮院羊毛衫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等,發現他們也不是樣樣有,而是各有特色,這樣才有生命力。對海寧來說,皮革皮件已經是一張全國名片,為什麼不用好這張名片呢?”金富榮說,最後大家統一思想,要建專業市場,不搞綜合市場,決定建設“浙江皮革服裝城”。

政府沒花一分錢 建成全國最大皮革市場

建皮革市場的定位確定了,但浙江皮革服裝城一期工程需要投資2000多萬元,錢從哪裡來?

要發展,就必須突破瓶頸。“市場要建設但政府沒資金的難題擺在我們面前,所以必須拓寬思路,探索籌集市場建設資金的新路。”金富榮回答。

1993年7月到9月,海寧組織對外招商,積極引進合作者和資金,想盡各種辦法招徠客商,有港資背景的福建怡華公司對皮革服裝城項目興趣濃厚,高管多次到訪海寧實地探勘。

最終,海寧與福建怡華公司共同建造浙江皮革服裝城的項目在杭州黃龍飯店談成。“當時我們從下午兩三點鐘談到了凌晨,海寧以政府劃撥的33畝土地折價660萬元投資入股,福建怡華公司以現金540萬元入股,這樣解決了皮革城一期工程啟動建設資金的來源。”金富榮說。

項目於1993年12月動工,來年春節之後,皮革城進行了海寧歷史上第一次“賣樓花”活動,引進當時粵港發達地區房產開發中的預售制度,籌措解決了一期工程3萬平方米的全部建設資金。

海寧:“無中生有”建起一座城

資金有了,項目也奠基了,海寧提出1994年9月22日要舉辦全國皮革服裝展銷會。“1994年7月和8月,我們兩次到北京輕工業部彙報,領導們聽了都不敢相信,這麼短的時間裡怎麼可能建成3萬多平方米的場地?”金富榮說,“在頗為困難的情況下,市委市政府堅定信心不放鬆,集中力量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的所有問題,所有當天產生的問題當天解決。”

那時,主持皮革城施工建設的是市工商局副局長邢志耀,是一位轉業軍人,他帶領施工團隊在市場建設過程中日夜奮戰。“記得有時工地上他給我彙報工作,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坐在馬路邊上。”金富榮回憶,“因為同志們工作很累,也說明了我們當時是在苦幹、實幹。”

後來1996年至1998年,浙江皮革服裝城二期、三期工程建設相繼啟動。在一期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又做了創新和調整,在市場建設資金的籌措上採取只租不售的辦法,即保留產權,一租五年,一次性收取租賃款,這樣又解決了二、三期工程2.5萬平方米市場建設的資金問題。

金富榮自豪地表示:“有一組報道我印象很深,海寧這個地方,不產一張皮,但是發展成了一個皮革產業基地,辦了一個這麼大的皮革市場,這就是‘無中生有’。”

皮革城建設資金完全通過市場運作、市場手段、市場方法完成,放到現在看可能不足為奇,但在20多年前,海寧人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率先做了探索、開了先河——沒有花政府財政的一分錢,也沒有借銀行的一分錢,就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皮革市場。

實幹拼搏 打響“中國皮革之都”品牌

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組織、日夜苦幹,1994年9月,當時海寧最大的單體建築——裝飾一新的浙江皮革服裝城問世,準備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展廠商。

按照當時的說法,要舉辦開業儀式,讓全國全世界知道海寧,讓各地廠商都到海寧來賣皮革、買皮衣。於是,市委市政府就想在開張儀式的同時舉辦一個全國性的展銷會。

海寧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國家輕工業部主要領導和皮革工業協會主要領導以及時任經濟日報副總編羅開富的大力支持和推廣。“在縣級城市,搞全國性的展銷會,而且由輕工業部和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出面,由省政府支持,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金富榮說。

1994年9月22日,浙江皮革服裝城正式開業,同時舉辦“首屆全國皮革服裝展銷會”,吸引了北京、上海、內蒙古、甘肅等17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地區300多家企業參展,短短5天時間銷售額實現2.6億元,為1995年皮革城開建二期工程開了一個好頭,更為海寧連續舉辦25屆皮革博覽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的事情卻有些跌宕起伏,展銷會連開了5天,市場裡的246個攤位被一搶而空,但是當展銷會一結束,經營戶紛紛撤攤而去,偌大一個市場變得空空蕩蕩,留下繼續做生意的商戶寥寥無幾。原來,當時天氣還很熱,皮革服裝沒到旺季,很多店鋪關掉之後,有人說起了風涼話:“沒有市建了個場,這是註定要失敗的。”

著急歸著急,大家深思熟慮後,想到了兩個法子:一是加大媒體宣傳,讓消費者知道海寧有個價廉物美的市場;二是大膽走出去,推銷海寧皮革,宣傳海寧皮革城,叫響海寧品牌。

得道多助,在北京,經濟日報副總編羅開富積極向國內外媒體推介海寧,那時的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國際頻道經常可以看到海寧皮革元素,看到海寧的形象。經濟日報、浙江日報的宣傳也進一步擴大了皮革城和海寧的知名度。

皮革城開業後的七八年中,市政府帶領企業經營者,遍訪世界皮革毛皮業主要產地,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希臘、丹麥、芬蘭、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地,都留下了海寧皮革從業者的足跡。

果然,這兩個辦法一用,海寧皮革城重新火了起來,一舉成為國內外的知名專業市場。

海寧:“無中生有”建起一座城

皮革城起來後,北方卻有一些質量很差的皮革流向海寧,很影響海寧皮衣的質量,金富榮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現象:“那時,我們直接和對方縣市領導說,歡迎你們入駐,但堅決反對劣質皮革進入,希望你們採取措施整改。”

後來,有關部門在進入市區的金三角設了一個檢查站,所有進入海寧的皮革必須經過檢查,不合格的全部扣下。再後來,皮革城經歷了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治理無序競爭的陣痛,也進行了商鋪和產品結構升級的嘗試,掀起了一場“皮裝革命”,率先跳出了傳統專業市場靠低檔次、低價格競爭的怪圈,通過向全國推出、創建中國真皮衣王品牌,打出了海寧“中國皮革之都”的品牌,率先確立了“實施品牌戰略,堅持質量立市”理念。

皮革城紅火了,市場培育成功了,但皮革城的發展沒有停步。1999年開始先後啟動建設“皮都科技工業園”和“出口加工區”;實施皮革城公司化改造,啟動皮革城市場化資本運作,為日後公發上市夯實了基礎。

金富榮感慨地說:“有一次,我到北京參加輕工業聯合會的會議,輕工業部部長開口就問海寧的代表到了沒,我說到了,他說請到主席臺上就座,我當時就傻了,因為臺上坐的都是輕工業部的領導。這時候,部長就介紹了我們海寧,介紹了海寧皮革,特別是介紹了我們海寧市委市政府實幹、拼搏的精神,當時會場一片掌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