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社會創新與社會活力

經濟 論美國的民主 歐洲 政治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5-19

尊敬的王平理事長、尊敬的李連寧副主任委員、尊敬的劉吉人總裁,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對於友成十週年,對於友成十年來所走出的創新之路,對於友成十年來所做出的巨大的社會貢獻,表示最為衷心的祝賀!

將近四十年前,我和王平是當時的大學同學,作為同學我一直關注著王平理事長以及她的同仁們在社會創新之路上所走出的這樣一條新路。我也看了一下剛才的片子,看到了友成十年來確實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友成基金會作為一個民間基金會應該說是大家都看到的是非常傑出和領先的。王平特別囑咐我講兩句我對社會創新的理解,我是做社會學研究的,我就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一下對社會創新的理解。剛才王平對社會創新做了非常充分的闡釋,十大原理已經講過了,我從社會學角度講三點對社會創新的想法。

第一,社會創新在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其實我們國家的發展一般使用兩個概念,叫“經濟”與“社會”。所以看我們的十三五規劃叫“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大家知道,在1982年以前,當時我們就叫“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當時還沒有"社會"兩個字,1982年第六個五年計劃以後,意識到只講經濟不行,於是從"六五"就開始改為“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我們可以概括為經濟與社會。

經濟發展的成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年底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總量的迅速發展,從全世界看都是有目共睹的,現在在經濟上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這個經濟體的體量之龐大全世界也感到十震驚,所以經濟上的成就不用我來講了。

到了社會就比較麻煩了,大家知道我們現在找不到一個社會體制能夠簡單拿來的。中國人號稱五千年文明、三千年的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文明也好、無文字記載的也罷,基本都是人類社會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的一種總體模式,這個模式很難從外面引進。最近我也在研究當年美國是什麼模式,你可以讀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1831年到美國做了9個月的考察,他曾經預言,這個國家將來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他的預言成功了。原因就是,他看到美國當年的社會體制是很精彩的,與當年的歐洲比,社會體制是創新的,社區共同體、民間社會具有極大活力。但是後來美國社會也出問題了,帕特南的《獨自打保齡球》大家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今天的美國已經不是早年托克維爾寫的美國了,美國的社區精神沒有了。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美國這個社會今天也碰到了危機,這就反思到中國,中國社會體制真的找不到樣板,怎麼辦?只有靠中國人自己來創造。這一點就理解了,經濟的體制基本是學來的,社會體制的想學習引進極其困難。我和我的團隊最近在清華北邊開闢了一塊研究場所,做作“清河實驗”。在清華北邊是清河地區(街道),大概10平方公里、20萬人口,那裡是城鄉接合部。這20萬人口也稱得上是個小城市規模了,各種各樣的社區類型在清河這裡都可以找到根據,所以我們在探索、尋找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模式,在探索什麼是社會體制、什麼是社區精神,所以這個確實需要從基層來,不是我們發明的而是老百姓生活中就有的精神,否則沒辦法做。這是第一點的理解,就是經濟好學、社會難學,也學不來,只有自己創造。

第二,其實我們能夠理解中國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就是大家讀卡爾·波蘭尼寫的那本書《大轉型:我們時代的經濟與政治起源》,那本書寫得很精彩,告訴大家歐洲也經歷了一個大轉型,歐洲用了幾百年時間,從早年英國開始,將歐洲當年所有轉型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過是4億多人,現在中國是近14億人,這個轉型的意義實在了太大了。歐洲4億人的轉型,大家想想兩次世界大戰如何發生的,而兩次世界大戰確實是由歐洲的矛盾引發的,像德國那樣的優秀民族,到了魏瑪共和國,以為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共和法治體制,卻沒想到選舉出了納粹黨、希特勒,走向了戰爭,所以,可見轉型是極難極難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中國面臨太難的事情,近14億人到底怎麼轉型,我們所進行的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鎮化、是近14億人的城鎮化。目前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最大的共同體可以說是美國,也就3億多人,我們現在的城鎮化走得十分艱難,城鎮化率號稱57%,但是,裡面有非常多的水分,是將外來打工六個月以上的也都計算為城市人口了。例如,北京有2400萬人口,真正有戶籍是1200萬,那另外1200萬怎麼辦?沒有北京戶口,連孩子上學都成問題,中國的轉型比卡爾·波蘭尼寫的轉型難度更大。

我們要理解,任何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傳承部分是非常大的。怎麼可能都創新?如果都是創新、多數人不適應,大家也不可能接受這些東西。一般來說體制的大部分是傳承過來的。當然,我們國家這一百多年來變化速度太快,傳承也沒有搞清楚究竟應該傳那些。中國的現代化大轉型特別要理解社會創新的意義,2020年我們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小康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建設覆蓋比較全面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現在水平比較高的當然是歐洲,水平高也出現了問題,英國也脫歐了,為什麼呢?好比一個微信群,發紅包的少,全是想搶紅包的,沒有發紅包的,可不最後就不幹了。所以可見社會體制建設的難度。社會保障北歐算是做得比較好的,但是北歐的共同體大都很小,鄰近的德國算是比較優秀的,德國的人口數雖然不少,東西德合併有8000萬,但是如果和中國比,僅14億人,中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怎麼建?還沒有其他地方嘗試過如此巨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建設。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現代化大轉型的社會創新意義太重大了。

第三,從社會理論角度理解社會創新。"三架馬車"——政府、市場與社會,我們這個國家政府強大,自古以來,秦以來創造的中央集權,好處是能夠統一、車同軌、書同文,我們現在沒有歐共體的問題,就是因為中央集權、國家運行集中統一。共產黨創造了一個更強大的體制,這一點大家可以讀一下黃仁宇、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等人的書,他們都講得很清楚,共產黨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幾千年文明中第一次創造一個體制,從中央政權到每個基層,共產黨創造了一個基層的支部,我們到每個基層都有一個黨組織,這在古代也沒有創造過。共產黨創造這個體制確保了國家動員能力、政府行動能力極其強大,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可是了不得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以及最近的雄安新區,這個力度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做到,這個穿透力太大了。

但另一方面,我前一段寫了一篇文章《主動社會與被動社會》,裡面也提到,政府力量過於強大之後就產生了一個缺點——社會太被動了。有一個文件值得一讀,習近平總書記主政通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決議——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那個文件體現了黨中央的全部施政綱領,300多項,具體做什麼事呢?現在大家會注意到總書記幾乎每個月都開一次會,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現在已經開到第三十多次了,全面實施深化改革的戰略綱領。在那個綱領裡面有一條叫作“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社會完全被動,如果完全由黨和政府來做是不可能的。所以社會創新是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有社會活力。誰有社會活力呢?我覺得王平就創造了這種社會活力,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我們這個社會其實是社會活力遠遠沒有釋放出來,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特點是將近14億人,如果每個中國人都有活力,這個民族可了不得。“社會治理創新”是這個文件的重要內容,文件用很大一部分講社會治理創新,就是希望能夠激發社會活力,文件講到“激發社會組織活力”,誰是社會組織呢?王平所創造的這個友成就是社會組織。

再次祝賀王平的友成基金會十週年!希望下一個十年能夠繼續做出巨大貢獻。謝謝大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