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與發展的創新之路丨光明網專論

經濟 政治 南昌大學 中國聯通 光明網 2017-06-14

彭迪雲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當前全球經濟處於“四期疊加”,即經濟增長低迷期、經濟結構深度調整期、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革命醞釀期以及經濟秩序和全球治理重塑期並存的歷史階段。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古今傳承、內外開放、海陸統籌、東西互濟、中外共贏”的理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一帶一路”是中國外交創新和成功轉型的重要標誌,是推進全球化,促進開放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創新之舉,具有重要的範式價值和示範效應。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與發展的創新之路丨光明網專論

一、“一帶一路”孕育了引領全球化的新理念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然而,當前地緣政治衝突頻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低增長困境、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於是西方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思潮甚囂塵上,將世界亂象歸咎於經濟全球化。當今世界的確存在許多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由全球化造成的。全球化需要推進,而不是停止;需要加快,而不是放慢;需要行動,而不是爭論。反全球化暗流湧動,正是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世界的發展和進步呼喚新的全球化。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說:“我們今天的挑戰就是要重塑全球化,世界需要一些全新的戰略”。習近平指出,全球增長動能不足、經濟治理滯後和發展失衡是當前世界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要分階段、分層次打造不同形式的發展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進而形成責任共同體、安全共同體,最終走向人類共同體。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引領了全球化發展的潮流,展現了大國的智慧與擔當。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借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倡導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聯動、創新的新全球化。在中國的倡議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攜手實現和平、發展、合作的願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讚譽。自2013年9月以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倡議變為協議、從理念變為行動,從願景變為現實,取得了超出預期的進度和成果。中國的理念和方案,帶給世界的不是對立與衝突、封鎖與禁運、敵視與排他,而是和平與和解、建設與發展、交流與包容、合作與共贏,為全球化發展注入的是新的理念、動力與活力。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與發展的創新之路丨光明網專論

二、“一帶一路”架構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機制

“一帶一路”秉承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分擔責任、共享資源和利益,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狹隘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種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範式。一是去政治化,結伴而不結盟。“一帶一路”尊重彼此,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附加政治條件,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一帶一路”不是為了另起爐灶、推到重來,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更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目標是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習近平說:“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二是可分享,通行共贏主義。“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所有參與國不分大小、貧富,平等相待、共同參與,並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開放包容理念,追求互利共贏和優勢互補,擴大文明對話和互學互鑑,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三是開放性,體現泛區域合作理念。“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其他地區開放,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它不設門檻,不搞排他性,旨在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發展戰略對接、優勢互補。通過開展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形成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圈,建設利益共享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推進共同發展和地區繁榮,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四是可內化,即落地生根。“一帶一路”方案,關注彼此核心利益和訴求,在現實中挖掘合作項目,解決實際問題。合作依託現有平臺和機制,不預設議題,不預先搭臺,項目不分大小,可長期可短期,可雙邊可多邊,不拘泥於形式,體現開放、平等、靈活、務實的合作精神。“一帶一路”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舉措。“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合作框架思路,抓住互聯互通這個關鍵環節,聚焦經濟合作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契合了沿線國家和相關地區發展的需要。“一帶一路”朋友圈新型合作關係的維護,也需要多邊機制、多方合作、互利共贏。

三、“一帶一路”開啟了國際發展合作模式的新探索

習近平主席倡議,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融合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潮流,在區域合作和發展方面正在形成示範效應。一是創新驅動。即支持電子商務、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科技園區等領域的創新行動計劃,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二是平衡和可持續。即強調項目的經濟、社會、財政、金融和環境可持續性,促進環境高標準,同時統籌好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三是和諧包容。即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多樣性,鼓勵不同文明間對話和文化交流,促進旅遊業發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四是互利共贏。即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兼顧各方立場。

“一帶一路”,根植歷史,面向未來;源自中國,屬於世界。以“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落下帷幕,標誌著將由共商進入全面共建共享的新階段。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戰略,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聯結陸上公路、鐵路道路網絡和海上港口網絡,促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努力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文章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本期責編:羅旭晨)

作者:彭迪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