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週期》

——評《新週期: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與實踐》

⊙徐強

經濟運行總是呈現週期性,這也稱為循環波動,這是時間序列中呈現出來的圍繞長期趨勢的一種波浪形或振盪式變動,不同於趨勢變動,不是朝著單一方向的持續運動,而是漲落相間的交替波動。經濟運行本身就是由各種週期疊加嵌套而成的,包括商業週期、政治週期和社會週期。而商業週期,就是市場經濟中由個人或企業自主行為引發的商業律動,並形成經濟系統潛在的運行態勢。按保羅.薩繆爾森在他的經典名著《經濟學》中的說法,宏觀經濟學以兩大核心命題為主要研究線索,一個就是產出和生活水平的長期變動趨勢,也即經濟增長,另一個是產出、就業和價格的短期波動,也即商業週期。

國際學術界根據最為著名的幾種經濟週期理論歸納出了幾大典型的商業週期:短波的農業生產週期,也稱蛛網週期,揭示農業對價格的生產反饋週期,1年左右;中短波的工商存貨週期,也稱基欽週期,揭示工商業部門的存貨調整週期,3年左右;中長波的設備投資週期,也稱朱格拉週期,揭示產業在生產設備和基礎設施投資活動上的循環週期,10年左右;長波的建築週期,也稱庫茲涅茨週期,揭示住房建設導致的循環,30年左右;超長波的創新週期,也稱康德拉耶夫週期(即廣為人知的康波週期),揭示創新活動的集聚發生導致的結果,60年左右。

經濟週期有多重要?用奧肯.阿瑟的話來說,經濟繁榮是成功實現我們抱負的先決條件。事實上,無論是分析經濟形勢,還是實施反週期宏觀調控,亦或根據美林投資時鐘配置大類資產,準確識別經濟週期的拐點,是得出正確結論和做出明智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在《新週期: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與實踐》中,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及其團隊建立了一個分析中國經濟的完整框架,站在宏觀層面的高度對中國經濟作了系統而又獨到的闡述,並以此為依據深入探討中國經濟新週期,房地產週期和美林投資時鐘運用等問題。

市場正在進行一場自發的產能出清

追溯起來,凱恩斯、熊彼特、哈耶克、薩繆爾森等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都曾提出產能週期的經典理論。那麼,何謂新週期?新在哪裡?任澤平的解釋是,新週期實質就是產能週期,新在它正處於產能出清階段。產能週期是經濟波動中的主週期,長度約為6年至11年,它決定了經濟的中期趨勢。產能週期由四階段組成:第一個階段是在經濟繁榮時,企業家過度樂觀,所以大規模擴張產能,引發產能過剩;第二個階段,產能過剩後,供需格局惡化,中小企業退出,淘汰落後產能出清;第三個階段,產能出清步入尾聲,行業集中度提升,剩者為王,企業利潤改善,銀行不良率下降,修復資產負債表,為新一輪產能擴張積蓄力量;第四階段,持續的盈利改善和資產負債表修復,最終又會迎來新一輪產能擴張。

出人意料的是,任澤平團隊在2017年初提出新週期理論後,旋即在國內宏觀經濟領域引發了一場論戰,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均參與其中。任澤平和他團隊通過中觀、微觀的角度研究後認為,經歷6年的衰退和連續54個月的通縮,化工、造紙、有色、建材、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等傳統領域大量中小企業退出,市場正在進行一場自發的產能出清,結果是傳統行業競爭格局得到優化,步入剩者為王,強者恆強的時代。中國經濟有望和德國、日本、韓國一樣成功實現“增速換擋”,從高速增長收斂到中高速增長。站在辯論另一方的經濟學家則以原有的分析框架和思維模式出發,得出傳統行業依然產能過剩的偏差結論,而非產能已出清。隨著2017年GDP增速超預期回升,商品和人民幣匯率雙雙走強,新週期理論漸漸站住了腳。

房地產週期:

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心理學上有一個“蔡格尼克效應”,是指未完成的任務會持續佔用人的認知資源,造成心理的緊張感和“後臺”持續加工,因此令人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對應起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房地產今天都在為中國人持續貢獻“蔡格尼克效應”。

房地產事關民生福祉、社會穩定和實體經濟競爭力。因此,房地產如今是財富的象徵、經濟週期之母、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房地產是如此重要而又飽受爭議,而在長達持續11年的房地產研究過程中,任澤平及其團隊建立了“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房地產週期分析框架,並對當下我國的房地產政策現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從長期來看,房地產週期是人口週期的一部分。從全球發展經驗來看,人口向大都市圈流入是世界各國城市化的基本趨勢與規律,因為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和城鎮具有更大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更節約土地和資源,更有活力和效率。這是幾百年來城市文明的勝利,也是城市化的基本規律。長時期以來,我們的輿論和政策對“大城市病”的擔憂,實質上是因為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觀規律所造成的城市規劃不足。所以,我們不應當強行控制大都市人口,而是要充分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民眾分享大城市發展帶來的好處。

土地是影響地產供給的主要因素,土地供應量的多少是住房市場供求平衡和平穩運行的重要基礎。從德國經驗來看,房價之所以波動較小、長期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住房供給穩定充足。從我國香港地區經驗來看,土地租批(始於1842年)和限制土地供給(始於1985年)的制度導致房價畸高。

金融政策是對房地產市場短期波動影響最為顯著的政策。住房的開發和購買都高度依賴銀行信貸的支持,利率,首付比,信貸等政策既影響居民的支付能力,也影響開發商的資金回籠和預期,對房市供求波動影響較大。從發達經濟實體情況來看,德國在1981年至2011年的房價平均漲幅在1.5%左右,30年間的實際利率水平基本維持在8.5%左右。美國在1991年至2000年房價平均漲幅在3%左右(最高點5.6%),抵押貸款利率則維持在7.0%至8.1%之間小幅波動。與此同時,住房金融政策的大幅調整則是房地產泡沫產生和破滅的主因。日本、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均與低息政策和流動性氾濫刺激相關,而泡沫破滅則是加息和流動性收緊的結果。

準確識別“增長趨勢”和“通脹趨勢”是劃分週期關鍵

大類資產配置一直被視作證券投資研究的王冠。投資時鐘理論主要是研究經濟週期循環不同階段的不同大類資產的相對錶現,進而給出投資建議。這是一種從上到下的投資思路。

美林投資時鐘便是資產配置領域的經典理論。通過對經濟增長和通脹兩個指標的分析,將經濟週期分為衰退、復甦、過熱和滯脹四個階段,分別考察不同時期債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現金的表現情況。而準確識別“經濟增長趨勢”和“通貨膨脹趨勢”則是劃分經濟週期和運用美林投資時鐘的關鍵所在。

依照美林投資時鐘,在經濟和通脹雙雙下行時為衰退階段,債券是最佳投資選擇;在經濟上行、通脹下行時為復甦階段,股票是最佳選擇;在經濟和通脹均為上行時為過熱階段,大宗商品的表現最好,而債券的表現最糟;到了經濟下行、通脹上行時的滯脹階段,最安全的策略是持有現金,而處於投資時鐘對立位置的股票表現最糟糕。

就實證檢驗來看,美林投資時鐘在美國基本可靠,在日本顯得作用有限,在中國則是“基本適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經典的經濟週期是從時鐘左下角的“衰退期”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輪動,依次經歷衰退-復甦-過熱-滯脹四階段。但是,由於某些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衝擊,時鐘在某些時間段內也會逆時鐘轉動或直接進入下個階段。

任澤平和他的團隊有個比較鮮明的特色,那就是堅持獨立客觀的立場,以實戰為導向,要求“知行合一”。這在本書中有較充分的體現:觀點鮮明,不含糊,不是給出幾種可能讓人去猜。在筆者看來,這是或許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