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中國傳統文化

經濟 裴松之 政治 儒家 上晚自習 2017-03-28

中國傳統文化

品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中國、傳統、文化三個較小概念組合而成的。要始終銘記於心三點:

中國,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搖籃

在先秦,中國指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地段。早在上古時,華夏族(古漢族自稱)建國於黃河流域,自認為居於天下之中央,故稱中國,而將周邊地區稱為四方或四夷。《詩經》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秦漢以降,以漢族為主體的大一統中央政權建立,“中國”的內涵隨之拓展,但直至隋唐乃至以後,“中國”仍指定都中原的王朝。自元代開始,自稱其統治所及的區域為中國,明清沿襲此稱謂。中國版圖在歷史上多有伸縮,至清乾隆年間才大體奠定了現在的領土範圍。

中國,是傳統文化的創造主體

它是中國境內由華夏族演衍而來的漢族及55個少數民族的總稱。“中華’’之得名有一歷史過程。“中”,意居四方之中央。“華”,本意指光彩輝耀,用於族名,蘊含文明發達之意。“中華”意謂居於中央的文化昌明的民族。“中華”一詞,出現於魏晉時期。《晉書·劉喬傳》中記載:‘吟邊陲天備豫之儲,中華有抒軸之困。”至南北朝,裴松之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中說:“若使(亮)遊步中華,聘其龍之,必不出曹操諸謀土之下。”“中華”是一個複合詞,由中國與華夏複合而成。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疆域的擴大,社會的發展,境內務民族間聯繫紐帶日益強化,民族共同體諸要素漸趨完備。至近代,整體意識、族群觀念更加自覺,“中華民族”遂成為包括中國境內諸民族的共同稱謂。

中國,是“傳統文化”的詮釋

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範等。至於“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一種不斷產生、又不斷淘汰的過程中。因而,並不是所有在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積澱、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積澱、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不只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而是有著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易性。

現在的你是否不忘初心,不忘國恥;是否還在盲目的追求西方的文化;是否還記得我們祖國的圓明園;是否還在用日貨韓貨;是否還記得持續了48天的南京大屠殺;是否還記得樂天!這些種種事件都表示這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要記住沒有祖國哪來今天美好的生活!作為一箇中國人:要以祖國至上;以社會為先;以家庭為根;以生命為本。才稱之為“中國人”!

品讀中國傳統文化

孔子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道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它揹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做好中國人!臨患不忘國,忠也!

---------------END---------------

編輯:王健

品讀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