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京杭大運河 通惠河 黃河 隋煬帝 中國水運市場網 2017-04-11

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分別是長城、坎兒井還有京杭大運河,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探尋全世界歷史最悠久以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八個省市流經35個城市,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京杭大運河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在邗溝的基礎上,在揚州開山陽瀆,對邗溝進行裁彎取直,進行漕運。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榮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至此,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為終點的南北大運河已經形成,全長1700餘公里。

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隋煬帝

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元世祖至元20年(1283年)8月,濟州河開鑿成功,從濟寧到東平縣共150裡。至元26年(1289年)6月,會通河開鑿成功,從東平縣安山到臨清的御河,共長250裡,此段是大運河地勢最高的一段。至元30年(1293年),從通州到北京積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

明清兩代明、清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清朝於1681~1688年,在黃河東測,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皁河近200裡,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1959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滁州至長江段400餘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8000萬噸,並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裡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俯瞰京杭大運河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目前,京杭大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