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10億再拿地,科技企業大規模跨界拿地規模令人矚目

京東10億再拿地,科技企業大規模跨界拿地規模令人矚目

本報實習記者 黃瓊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袁曉瀾 深圳報道

科技企業憑藉其自身產業優勢,在全國土地交易市場上顯得格外活躍,其拿地規模愈加不可小覷。

6月3日,東莞市公共資源交易網上發佈了一則土地交易信息:廣東京東都市智能產業創新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京東”)以10.6億元拿下了東莞市鳳崗鎮雁田村一塊土地的使用權。從掛牌公告來看,該建設用地的用地面積為37.57萬平方米。據天眼查顯示,廣東京東正是由京東集團(55%)、都市智能集團(35%)、雁盛實業投資有限公司(10%)共同組建。

科技企業拿地已不是新鮮事,京東、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在全國土地交易市場頻頻嶄露頭角,引起業內關注。據京東2019年一季報顯示,京東在全國運營著超過550個大型倉庫,總建築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

京東、華為、小米拿地版圖

京東6月3日拿下的地塊編號為2019WT034,由三塊工業用地組成,佔地面積約37.6萬平方米,出讓年限40年,要求產業類型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按競拍要求,項目自投產之年起,每年產值不低於280億元。此外,項目投資總額不低於200億元,投資強度不低於 15000元/㎡。項目投產第二個完整年度起,每年財政貢獻不少於25億元(如分期建設,一期投產後第二個完整年度起,每年財政貢獻不少於4500元/㎡)。

京東2019年一季報顯示,京東在全國運營著超過550個大型倉庫,總建築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

除京東外,華為、小米也頻現土地交易市場。

2019年1月15日上午,華為“一口氣”在松山湖拿下四宗工業用地。合計佔地32萬平方米,計容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

據公開資料顯示,自2015年以來,華為憑大股東的身份,以東莞綠苑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的名字,通過招拍掛市場,已在東莞松山湖拿下24宗地塊,華為東莞版圖不斷擴大。從華為在松山湖拿下的二十多宗地塊的土地性質來看, 10宗限價住宅用地、8宗工業用地、5宗科研用地、1宗倉儲用地,為華為繼續在東莞深度佈局提供了有力支撐。至今華為在東莞松山湖的版圖面積逾160萬平方米。

2019年5月21日,小米科技以2億元的價格競拍下南京建鄴區的一幅地塊,單位地價3357元/平方米,規劃用地總面積為62712.76平方米,實際出讓面積為59569.99平方米,土地用途為科教用地。

2018年11月5日,小米和華潤置地以26.57億元的底價摘得北京昌平區沙河鎮一宗公建混合住宅用地,總用地規模4.68萬平方米,總建築規劃面積13.72萬 平方米,成交樓面地價為19356元/平方米。2018年8月30日,小米競得武漢光谷中心城區域的P(2018)073地塊。該地塊位於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九峰一路以南、光谷五路以西,土地面積約為2.8萬餘平方米,將用於建設小米武漢總部大樓。

科技企業拿地仍以自用為主

事實上,幾大科技企業拿地後仍以自身企業發展需要為主,但其規模卻不得不讓人矚目。

2014年,京東在東莞麻湧投資20億,建成全球電商領域唯一的機器人自動分揀中心。

2009年,京東開始正式在全國購買倉儲用地,拿下江蘇宿遷、上海嘉定兩地共計約37萬平方米的土地;2010年,京東買下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面積約13萬平方米土地,計劃建造亞洲最大的電子商務物流中心;2013年,京東與重慶市簽約,投資約20億元在巴南區建設集物資集散、倉儲加工、城市配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電商產業園;2014年,京東與廣東揭陽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中德金屬生態城打造跨境電商產業園;同年,京東還計劃總投資70億元在武漢新洲陽邏開發區建立華中物流基地,規劃用地約85萬平方米。2015-2016年,京東則佈局了海南與合肥雙鳳開發區,項目佔地共計約61萬平方米,分別為京東(海南)運營中心項目以及安徽電子商務產業園項目。

2017年,京東便加快佈局物流產業步伐。3月起,京東佈局肇慶、濟南和南昌,項目佔地共計超過82萬平方米;4月,京東在廣東汕頭投資2億元建造“互聯網+產業園”模式的新型產業園區,佔地6.66萬平方米;5月,京東在西安計劃投資205億元,建設全球物流供應鏈總部和全球無人系統生產基地;8月,京東再次佈局北京,以38.5億元競得北京經開區商業地,建面為26萬平方米。

京東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東在30個城市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建設自有倉儲設施。截至2018年底,京東累積花去了142億元來獲得土地使用權、建設倉儲設施和購買相關設備。據樓市資本論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8月,京東已在全國擁有土地9285畝,估值千億。

從土地性質來看,除少部分是住宅用地外,小米、華為、京東拿下的地多為非住宅用地,其中包括工業工地、商業用地和科教用地等,滿足其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而至於該類企業是否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否認了該說法,她表示,從目前的拿地狀況來看,是企業基於業務出發的經營行為,並不是真正進入了房地產開發領域。

專家:科技企業拿地未來可能進一步強化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當前此類科技企業的拿地情況看,說明很多企業這兩年科技產業發展不錯,無論是從自用還是出租,亦或是通過此類土地形成產業集群等,實際上都有較好的表現。當前對於此類企業來說,跨界拿地也成為土地交易市場中的一個相對顯眼的現象。

從趨勢上看,未來會有進一步強化的可能,尤其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對於此類科技企業拿地或會有更強的優惠政策導向,這也是此類企業後續需要積極關注的機會點。

嚴躍進認為,房地產業務未來發展過程中,和科技的創新合作會強化。不排除未來在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等方面形成發展,這都會使得科技企業會積極涉足,進而在拿地方面也有所側重。

郭毅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第一這些企業拿地是基於自身業務領域發展的需要,不管是科研還是物流,都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第二是這些企業基本上已經具有一定的市場規模。隨著企業的擴大,團隊人員的增加,也需要更多的場所去容納不同業務團隊的需要。此前大多可能是採用租賃辦公用地的方式,隨著企業資金實力逐漸雄厚,那麼自己購置土地去做產業園區、總部或者科研中心,這種方式,從長遠來看,能達到控制運營成本,同時實現資本收益增加的雙重效果。

郭毅認為,這些大型的企業落地到某些中小型城市之後,在拿地的成本上,政府會給予較大的優惠。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該類企業甚至可能零成本拿地,或者會得到一定的補償。所以能夠以一個相對較低成本來獲得自己的經營場所,從企業業務發展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王冰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