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

雲南景東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蠶桑、茶葉、核桃、水晶豌豆、馬鈴薯、晚熟芒果、生豬、肉牛、無量山烏骨雞等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強村富民,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

雲南景東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蠶桑、茶葉、核桃、水晶豌豆、馬鈴薯、晚熟芒果、生豬、肉牛、無量山烏骨雞等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強村富民,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文井鎮開南村是遠近聞名的蠶桑種植大村,開南村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為目標,積極發動蠶桑大戶帶動產業發展,創新建立起“協會+黨支部+貧困戶”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嚴仕豔是開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兩個孩子在讀書,家境十分困難。但她家的生活,靠種桑養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嚴仕豔說:“我家每年養蠶20多張,平均一年收入4萬多,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

雲南景東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蠶桑、茶葉、核桃、水晶豌豆、馬鈴薯、晚熟芒果、生豬、肉牛、無量山烏骨雞等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強村富民,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文井鎮開南村是遠近聞名的蠶桑種植大村,開南村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為目標,積極發動蠶桑大戶帶動產業發展,創新建立起“協會+黨支部+貧困戶”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嚴仕豔是開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兩個孩子在讀書,家境十分困難。但她家的生活,靠種桑養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嚴仕豔說:“我家每年養蠶20多張,平均一年收入4萬多,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開南村先後嘗試種植香菇、薄荷、蘿蔔等產業,但均以失敗而告終。2001年,開南村黨支部書記段正勇聽說大街鎮發展蠶桑產業效益不錯,於是,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前往大街鎮學習桑苗種植、桑園管理及養殖技術。回家後,段正勇拿出家中所有積蓄3萬多元投資建蠶房、制蠶具、買桑苗、化肥、農藥,在自家地裡種植了8畝桑苗,並說服27戶黨員和他種植蠶桑127畝,經過黨員帶動發展,開南村種養殖規模逐年增加。

開南村下營小組副書記馮玉萍介紹說,養蠶還是好的,通過種桑養蠶把兩個孩子大學供讀畢業,一個在昆明成家立業了,一個也剛剛考取了公務員。

"

雲南景東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蠶桑、茶葉、核桃、水晶豌豆、馬鈴薯、晚熟芒果、生豬、肉牛、無量山烏骨雞等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強村富民,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文井鎮開南村是遠近聞名的蠶桑種植大村,開南村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為目標,積極發動蠶桑大戶帶動產業發展,創新建立起“協會+黨支部+貧困戶”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嚴仕豔是開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兩個孩子在讀書,家境十分困難。但她家的生活,靠種桑養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嚴仕豔說:“我家每年養蠶20多張,平均一年收入4萬多,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開南村先後嘗試種植香菇、薄荷、蘿蔔等產業,但均以失敗而告終。2001年,開南村黨支部書記段正勇聽說大街鎮發展蠶桑產業效益不錯,於是,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前往大街鎮學習桑苗種植、桑園管理及養殖技術。回家後,段正勇拿出家中所有積蓄3萬多元投資建蠶房、制蠶具、買桑苗、化肥、農藥,在自家地裡種植了8畝桑苗,並說服27戶黨員和他種植蠶桑127畝,經過黨員帶動發展,開南村種養殖規模逐年增加。

開南村下營小組副書記馮玉萍介紹說,養蠶還是好的,通過種桑養蠶把兩個孩子大學供讀畢業,一個在昆明成家立業了,一個也剛剛考取了公務員。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隨著蠶桑產業的有序發展,開南村成立了蠶桑種養殖協會。41名黨員為貧困農民提供給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並組織農民進行參觀培訓、經驗交流和外出考察學習,培養出了一大批苗木嫁接技術員,讓貧困農戶從“單打獨鬥”變“抱團發展”。

馮玉萍說,每年冬耕過後,她就會組織一些婦女出去做工,嫁接桑樹,一邊是技術指導,一邊又獲得勞動的經濟收入,人均每年就1萬元左右。

"

雲南景東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蠶桑、茶葉、核桃、水晶豌豆、馬鈴薯、晚熟芒果、生豬、肉牛、無量山烏骨雞等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強村富民,走出一條貧困山區可持續的產業扶貧之路。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文井鎮開南村是遠近聞名的蠶桑種植大村,開南村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為目標,積極發動蠶桑大戶帶動產業發展,創新建立起“協會+黨支部+貧困戶”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嚴仕豔是開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兩個孩子在讀書,家境十分困難。但她家的生活,靠種桑養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嚴仕豔說:“我家每年養蠶20多張,平均一年收入4萬多,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開南村先後嘗試種植香菇、薄荷、蘿蔔等產業,但均以失敗而告終。2001年,開南村黨支部書記段正勇聽說大街鎮發展蠶桑產業效益不錯,於是,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前往大街鎮學習桑苗種植、桑園管理及養殖技術。回家後,段正勇拿出家中所有積蓄3萬多元投資建蠶房、制蠶具、買桑苗、化肥、農藥,在自家地裡種植了8畝桑苗,並說服27戶黨員和他種植蠶桑127畝,經過黨員帶動發展,開南村種養殖規模逐年增加。

開南村下營小組副書記馮玉萍介紹說,養蠶還是好的,通過種桑養蠶把兩個孩子大學供讀畢業,一個在昆明成家立業了,一個也剛剛考取了公務員。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隨著蠶桑產業的有序發展,開南村成立了蠶桑種養殖協會。41名黨員為貧困農民提供給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並組織農民進行參觀培訓、經驗交流和外出考察學習,培養出了一大批苗木嫁接技術員,讓貧困農戶從“單打獨鬥”變“抱團發展”。

馮玉萍說,每年冬耕過後,她就會組織一些婦女出去做工,嫁接桑樹,一邊是技術指導,一邊又獲得勞動的經濟收入,人均每年就1萬元左右。

雲南景東蠶桑產業有序發展,1027戶蠶農“抱團”脫貧

開南村有著“普洱市蠶桑第一村”的美譽。截至2018年底,開南村種植蠶桑3200畝,桑農586戶,帶動貧困戶發展35戶137人,其中,已脫貧27戶,預脫貧5戶,未脫貧3戶。

蠶桑產業已成為景東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截至目前景東縣種植蠶桑達5.8萬畝,生產鮮繭31377.36噸,蠶農收入超過10億元,10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實現脫貧。(通訊員 李茜 楊光要 李啟剛 蘭開翔 責任編輯:張玉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