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

造車新勢力經過這兩年的浮浮沉沉,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有的仍在苦苦掙扎,有的卻爬到了頭部隊伍的位置,像蔚來、小鵬、威馬等在電動車市場已經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繞著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較量悄悄地拉開帷幕。

近日,一則商業祕密糾紛案的曝光,使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此前的“恩怨”浮出水面,據媒體報道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在19年公佈的《2018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中列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向高院提起關於威馬以及旗下四家子公司侵害商業祕密一案,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

該案將於2019年9月16日前後開庭,使得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雙雙陷入輿論的壓力之中,為此,吉利方面也沒有大肆宣傳,其表示:“一切以法律判決為準,我們不做額外評論”,而威馬汽車也迴應道:“公司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對贏得這場訴訟非常有信心”。


"

造車新勢力經過這兩年的浮浮沉沉,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有的仍在苦苦掙扎,有的卻爬到了頭部隊伍的位置,像蔚來、小鵬、威馬等在電動車市場已經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繞著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較量悄悄地拉開帷幕。

近日,一則商業祕密糾紛案的曝光,使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此前的“恩怨”浮出水面,據媒體報道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在19年公佈的《2018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中列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向高院提起關於威馬以及旗下四家子公司侵害商業祕密一案,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

該案將於2019年9月16日前後開庭,使得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雙雙陷入輿論的壓力之中,為此,吉利方面也沒有大肆宣傳,其表示:“一切以法律判決為準,我們不做額外評論”,而威馬汽車也迴應道:“公司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對贏得這場訴訟非常有信心”。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儘管涉及商業祕密的案件,存在調查取證週期都比較長、舉證難度大等問題,但足以看出,汽車企業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越來越重視了,本次案件糾紛吉利方面的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知識產權糾紛索賠金額之最,若起訴成功,威馬的未來則變得岌岌可危。

但也不乏存在另一種聲音,那就是類似的知識產權案件,更多是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一種商業營銷手段,要麼是威馬汽車的崛起真的有侵權行為,威脅到吉利汽車了;要麼是雙方企圖通過此次訴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吉利與威馬的恩怨?


那麼多家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為什麼偏偏是吉利告上威馬了,儘管目前外界對具體是什麼“商業祕密”一無所知,原因及細節還有待披露,但不乏有高度相似的猜疑,威馬與吉利之間並非只是現在的原告和被告關係,威馬汽車的核心團隊成員與吉利汽車還頗有淵源。

每個行業的頂尖人才在短時間內都是有限的,頂尖人才的培養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其成立必定是從各大傳統車企中高薪挖角,威馬汽車也不例外,其創立時多名核心員工均有在吉利汽車工作的經歷。


"

造車新勢力經過這兩年的浮浮沉沉,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有的仍在苦苦掙扎,有的卻爬到了頭部隊伍的位置,像蔚來、小鵬、威馬等在電動車市場已經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繞著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較量悄悄地拉開帷幕。

近日,一則商業祕密糾紛案的曝光,使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此前的“恩怨”浮出水面,據媒體報道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在19年公佈的《2018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中列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向高院提起關於威馬以及旗下四家子公司侵害商業祕密一案,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

該案將於2019年9月16日前後開庭,使得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雙雙陷入輿論的壓力之中,為此,吉利方面也沒有大肆宣傳,其表示:“一切以法律判決為準,我們不做額外評論”,而威馬汽車也迴應道:“公司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對贏得這場訴訟非常有信心”。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儘管涉及商業祕密的案件,存在調查取證週期都比較長、舉證難度大等問題,但足以看出,汽車企業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越來越重視了,本次案件糾紛吉利方面的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知識產權糾紛索賠金額之最,若起訴成功,威馬的未來則變得岌岌可危。

但也不乏存在另一種聲音,那就是類似的知識產權案件,更多是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一種商業營銷手段,要麼是威馬汽車的崛起真的有侵權行為,威脅到吉利汽車了;要麼是雙方企圖通過此次訴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吉利與威馬的恩怨?


那麼多家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為什麼偏偏是吉利告上威馬了,儘管目前外界對具體是什麼“商業祕密”一無所知,原因及細節還有待披露,但不乏有高度相似的猜疑,威馬與吉利之間並非只是現在的原告和被告關係,威馬汽車的核心團隊成員與吉利汽車還頗有淵源。

每個行業的頂尖人才在短時間內都是有限的,頂尖人才的培養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其成立必定是從各大傳統車企中高薪挖角,威馬汽車也不例外,其創立時多名核心員工均有在吉利汽車工作的經歷。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威馬汽車現任董事長兼CEO的沈暉,曾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兼副總裁;威馬汽車合夥人兼首席運營官徐煥新博士,此前曾在沃爾沃主導新能源技術;威馬汽車CFO張然也曾任吉利執行董事及CFO,沈暉在2016年時也曾對媒體稱,威馬當時擁有的200多名核心員工大多是他以前的同事,威馬汽車可以說是妥妥的“吉利系”。

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推測,吉利汽車起訴威馬汽車,主要是因為自己一手培養的核心團隊,被出走的沈暉帶到了威馬汽車,這能不心痛嗎?而且,要說威馬汽車的整個運營體系和車型研發製造方面的技術沒有使用到吉利或者沃爾沃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吉利方面也應該掌握了一定的證據,否則,這種抹黑的行為無疑是自找麻煩,畢竟在國內,沒有充分的證據,想要贏得知識產權糾紛案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吉利是另有所圖?


由於威馬和吉利的具體情況尚不明朗,我們就暫且不再深入下定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多存在於科技企業之間的商業糾紛案件,也頻繁地出現在汽車圈中,其中有著不少的案例可尋,我們或者能從其中找到類似的套路。

如在2018年7月,蘋果以涉嫌竊取商業機密起訴了一名中國工程師,稱其將曾參與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帶到了小鵬;今年3月份,特斯拉就控訴其前工程師曹光植竊取商業機密,質疑其在加盟小鵬汽車後,將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相關源代碼提供給小鵬汽車使用。

其中的理由均是從此前工作的公司跳槽到小鵬並負責此前的相關工作,但案件最終還是處於沒有下文的狀態。


"

造車新勢力經過這兩年的浮浮沉沉,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有的仍在苦苦掙扎,有的卻爬到了頭部隊伍的位置,像蔚來、小鵬、威馬等在電動車市場已經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繞著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較量悄悄地拉開帷幕。

近日,一則商業祕密糾紛案的曝光,使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此前的“恩怨”浮出水面,據媒體報道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在19年公佈的《2018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中列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向高院提起關於威馬以及旗下四家子公司侵害商業祕密一案,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

該案將於2019年9月16日前後開庭,使得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雙雙陷入輿論的壓力之中,為此,吉利方面也沒有大肆宣傳,其表示:“一切以法律判決為準,我們不做額外評論”,而威馬汽車也迴應道:“公司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對贏得這場訴訟非常有信心”。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儘管涉及商業祕密的案件,存在調查取證週期都比較長、舉證難度大等問題,但足以看出,汽車企業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越來越重視了,本次案件糾紛吉利方面的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知識產權糾紛索賠金額之最,若起訴成功,威馬的未來則變得岌岌可危。

但也不乏存在另一種聲音,那就是類似的知識產權案件,更多是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一種商業營銷手段,要麼是威馬汽車的崛起真的有侵權行為,威脅到吉利汽車了;要麼是雙方企圖通過此次訴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吉利與威馬的恩怨?


那麼多家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為什麼偏偏是吉利告上威馬了,儘管目前外界對具體是什麼“商業祕密”一無所知,原因及細節還有待披露,但不乏有高度相似的猜疑,威馬與吉利之間並非只是現在的原告和被告關係,威馬汽車的核心團隊成員與吉利汽車還頗有淵源。

每個行業的頂尖人才在短時間內都是有限的,頂尖人才的培養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其成立必定是從各大傳統車企中高薪挖角,威馬汽車也不例外,其創立時多名核心員工均有在吉利汽車工作的經歷。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威馬汽車現任董事長兼CEO的沈暉,曾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兼副總裁;威馬汽車合夥人兼首席運營官徐煥新博士,此前曾在沃爾沃主導新能源技術;威馬汽車CFO張然也曾任吉利執行董事及CFO,沈暉在2016年時也曾對媒體稱,威馬當時擁有的200多名核心員工大多是他以前的同事,威馬汽車可以說是妥妥的“吉利系”。

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推測,吉利汽車起訴威馬汽車,主要是因為自己一手培養的核心團隊,被出走的沈暉帶到了威馬汽車,這能不心痛嗎?而且,要說威馬汽車的整個運營體系和車型研發製造方面的技術沒有使用到吉利或者沃爾沃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吉利方面也應該掌握了一定的證據,否則,這種抹黑的行為無疑是自找麻煩,畢竟在國內,沒有充分的證據,想要贏得知識產權糾紛案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吉利是另有所圖?


由於威馬和吉利的具體情況尚不明朗,我們就暫且不再深入下定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多存在於科技企業之間的商業糾紛案件,也頻繁地出現在汽車圈中,其中有著不少的案例可尋,我們或者能從其中找到類似的套路。

如在2018年7月,蘋果以涉嫌竊取商業機密起訴了一名中國工程師,稱其將曾參與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帶到了小鵬;今年3月份,特斯拉就控訴其前工程師曹光植竊取商業機密,質疑其在加盟小鵬汽車後,將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相關源代碼提供給小鵬汽車使用。

其中的理由均是從此前工作的公司跳槽到小鵬並負責此前的相關工作,但案件最終還是處於沒有下文的狀態。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還有一個與此次吉利和威馬案件高度相似的案例,那就是百度起訴前高管王勁及其創辦的公司景馳科技,要求後者道歉並向百度賠償相關損失五千萬,主要控訴其涉嫌兩大侵權行為:

1.王勁司職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期間,完全知悉百度及其關聯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商業祕密,擁有較高的職權。

2.違反了競業協議,離職後從事與百度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業務,即創立了景馳自動駕駛公司。

案件的最終結果是,王勁離開了景馳,雙方恩怨才得以解決,而景馳科技後來也正式加入百度Apollo開放平臺,成為Apollo合作伙伴,不難看出,百度的本意並非要摧毀景馳這家侵權公司,而是要把其收入囊中,更有利於自身未來的發展需求。

對於習慣於“買買買”的吉利來說,是否存在這一目的尚不得而知。

威馬還能活下去嗎?


2019年以來,造車新勢力的日子過得並不是那麼的好,處於發展初期的他們,基本上處於大量燒錢和麵臨虧損的局面,即使是9年前便上市的特斯拉仍在虧損,國內呼聲最高的造車新勢力——蔚來仍困擾著如何去融資,造車新勢力想短時間內盈利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儘管威馬汽車在今年3月份完成了C輪融資,但CEO沈暉在7月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威馬汽車正在尋求全球投資者的融資,資本市場的遇冷,令到許多造車新勢力都不得不從各地政府入手引入資金,如愛弛汽車、新特汽車、合眾汽車等最新一輪融資。


"

造車新勢力經過這兩年的浮浮沉沉,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有的仍在苦苦掙扎,有的卻爬到了頭部隊伍的位置,像蔚來、小鵬、威馬等在電動車市場已經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繞著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較量悄悄地拉開帷幕。

近日,一則商業祕密糾紛案的曝光,使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此前的“恩怨”浮出水面,據媒體報道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在19年公佈的《2018年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白皮書中列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向高院提起關於威馬以及旗下四家子公司侵害商業祕密一案,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

該案將於2019年9月16日前後開庭,使得吉利汽車和威馬汽車雙雙陷入輿論的壓力之中,為此,吉利方面也沒有大肆宣傳,其表示:“一切以法律判決為準,我們不做額外評論”,而威馬汽車也迴應道:“公司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對贏得這場訴訟非常有信心”。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儘管涉及商業祕密的案件,存在調查取證週期都比較長、舉證難度大等問題,但足以看出,汽車企業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越來越重視了,本次案件糾紛吉利方面的索賠金額高達21億元,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知識產權糾紛索賠金額之最,若起訴成功,威馬的未來則變得岌岌可危。

但也不乏存在另一種聲音,那就是類似的知識產權案件,更多是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一種商業營銷手段,要麼是威馬汽車的崛起真的有侵權行為,威脅到吉利汽車了;要麼是雙方企圖通過此次訴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吉利與威馬的恩怨?


那麼多家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為什麼偏偏是吉利告上威馬了,儘管目前外界對具體是什麼“商業祕密”一無所知,原因及細節還有待披露,但不乏有高度相似的猜疑,威馬與吉利之間並非只是現在的原告和被告關係,威馬汽車的核心團隊成員與吉利汽車還頗有淵源。

每個行業的頂尖人才在短時間內都是有限的,頂尖人才的培養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其成立必定是從各大傳統車企中高薪挖角,威馬汽車也不例外,其創立時多名核心員工均有在吉利汽車工作的經歷。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威馬汽車現任董事長兼CEO的沈暉,曾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兼副總裁;威馬汽車合夥人兼首席運營官徐煥新博士,此前曾在沃爾沃主導新能源技術;威馬汽車CFO張然也曾任吉利執行董事及CFO,沈暉在2016年時也曾對媒體稱,威馬當時擁有的200多名核心員工大多是他以前的同事,威馬汽車可以說是妥妥的“吉利系”。

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推測,吉利汽車起訴威馬汽車,主要是因為自己一手培養的核心團隊,被出走的沈暉帶到了威馬汽車,這能不心痛嗎?而且,要說威馬汽車的整個運營體系和車型研發製造方面的技術沒有使用到吉利或者沃爾沃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吉利方面也應該掌握了一定的證據,否則,這種抹黑的行為無疑是自找麻煩,畢竟在國內,沒有充分的證據,想要贏得知識產權糾紛案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吉利是另有所圖?


由於威馬和吉利的具體情況尚不明朗,我們就暫且不再深入下定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多存在於科技企業之間的商業糾紛案件,也頻繁地出現在汽車圈中,其中有著不少的案例可尋,我們或者能從其中找到類似的套路。

如在2018年7月,蘋果以涉嫌竊取商業機密起訴了一名中國工程師,稱其將曾參與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帶到了小鵬;今年3月份,特斯拉就控訴其前工程師曹光植竊取商業機密,質疑其在加盟小鵬汽車後,將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相關源代碼提供給小鵬汽車使用。

其中的理由均是從此前工作的公司跳槽到小鵬並負責此前的相關工作,但案件最終還是處於沒有下文的狀態。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還有一個與此次吉利和威馬案件高度相似的案例,那就是百度起訴前高管王勁及其創辦的公司景馳科技,要求後者道歉並向百度賠償相關損失五千萬,主要控訴其涉嫌兩大侵權行為:

1.王勁司職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期間,完全知悉百度及其關聯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商業祕密,擁有較高的職權。

2.違反了競業協議,離職後從事與百度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業務,即創立了景馳自動駕駛公司。

案件的最終結果是,王勁離開了景馳,雙方恩怨才得以解決,而景馳科技後來也正式加入百度Apollo開放平臺,成為Apollo合作伙伴,不難看出,百度的本意並非要摧毀景馳這家侵權公司,而是要把其收入囊中,更有利於自身未來的發展需求。

對於習慣於“買買買”的吉利來說,是否存在這一目的尚不得而知。

威馬還能活下去嗎?


2019年以來,造車新勢力的日子過得並不是那麼的好,處於發展初期的他們,基本上處於大量燒錢和麵臨虧損的局面,即使是9年前便上市的特斯拉仍在虧損,國內呼聲最高的造車新勢力——蔚來仍困擾著如何去融資,造車新勢力想短時間內盈利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儘管威馬汽車在今年3月份完成了C輪融資,但CEO沈暉在7月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威馬汽車正在尋求全球投資者的融資,資本市場的遇冷,令到許多造車新勢力都不得不從各地政府入手引入資金,如愛弛汽車、新特汽車、合眾汽車等最新一輪融資。


索賠21億,起訴威馬侵害商業祕密,吉利想“招安”?


另一方面,他們還要面臨著補貼退坡、傳統自主車企積極推進電動化、外資品牌的反撲,特斯拉國內建廠的國產化,假如起訴成功,這21億的索賠金額對於威馬汽車來說,未來將顯得無比沉重,即使現階段尚未有結果,這樣的負面影響對自身形象也是有著足夠大的傷害。

寫在最後:有律師表示,此類商業訴訟是受法律保護的,不會對外公開,即使有侵犯商業祕密的行為,原告賠償訴求也不一定會得到法院支持,21億元賠償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威馬如何化解這次危機?拋開產品、技術方面的比拼,一場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之間的特殊較量到底誰會勝出,我們拭目以待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