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立獨立新能源品牌、投產英國跑車路特斯、與戴姆勒成立合資公司,近期的一系列舉動表明,吉利汽車正在積極擴充業務版圖。草根創業的吉利從小船變成了巨輪,如果從車型儲備和品牌運作來比較,吉利無疑是自主品牌當中最豐富和最為成功的,但背後仍有不少隱憂。

吉利帝國的隱憂和李書福的邊界

SMART能否走上光復之路?

根據吉利和戴姆勒的協議,雙方將成立各持股50%的合資公司,聯手在全球範圍內推動smart品牌轉型,將smart打造成為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Smart

這個命運多舛的品牌在2000年被戴姆勒集團100%控股以來,已經累計虧損了數十億歐元,去年,Smart品牌全球銷量出現了4.6%的同比下滑,跌至12.88萬輛。基本上可以說,smart拖累了整個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部門的利潤表現。

吉利再次扮演“接盤俠”的角色,這和當年收編沃爾沃的情況非常相似,2010年,沃爾沃離死亡只有一線之隔,福特不堪重負,以18億美元的地板價將沃爾沃甩賣給了吉利。如今沃爾沃的身價漲到了近180億美元,翻了整整十倍。


吉利帝國的隱憂和李書福的邊界

和沃爾沃不同的是,smart的產品線非常單一,最經典的是FORTWO微型雙座車,此後推出了FORFOUR和敞篷版。

另外,雖然安全標準、維修保養費用都是奔馳級別,但是smart的故障率奇高,三缸發動機與AMT變速箱表現糟糕,留下很多負面口碑,這是吉利經營smart品牌需要克服的。

雖然全面轉型純電動,smart的車型尺寸決定了續航里程不會高,即使未來吉利smart有計劃推出更大尺寸的緊湊型車,但作為合資品牌,面對其他自主品牌純電的競爭,甚至自家的“幾何”,如何定價是個問題。吉利要令smart復興,難度比沃爾沃高很多。

技術研發仍然是軟肋

去年,吉利汽車總銷量是1500383臺,同比增長約20%,其中吉利SUV陣營總銷量達到857,922輛,佔吉利全年總銷量比57%。

從銷售規模來看,吉利是自主品牌的龍頭,並且僅次於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除了吉利品牌外,領克和沃爾沃的銷量也都算不錯,必須承認,吉利的多品牌運作是很成功的,但技術儲備、研發能力始終為人詬病,並且成為品牌向上以及進軍海外市場的阻力。


吉利帝國的隱憂和李書福的邊界

據去年上半年國內部分上市車企年報統計,吉利的研發支出僅為2.23億元,雖同比上漲81%,也僅為上汽集團的三十分之一,甚至不及“皮尺部”眾泰和虧損嚴重的海馬。而且從企業的整體規模以及研發支出在營業收入的佔比來看,吉利研發收入佔比僅為0.42%。這與吉利宣傳中的百億科研投入有很大出入。

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缺失、研發投入少一直是吉利的短板,不像上汽、廣汽那樣擁有可以自傲的正向開發技術,吉利的平臺和發動機技術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所以,儘管已經做到自主品牌的老大,但品牌價值仍然攻不上去,甚至在收購了沃爾沃之後,沃爾沃的豪華品牌屬性被大大稀釋。

有錢任性胃口好

從2010年收購沃爾沃開始,吉利和李書福一直在買買買的路上,現在吉利控股集團已經擁有吉利汽車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吉利商用車集團、吉利集團新業務、銘泰集團五大板塊,涉及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路特斯汽車等8個汽車品牌。


吉利帝國的隱憂和李書福的邊界

其中,去年吉利成為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最大股東的意義重大,不管是從財務方面還是從實業方面來看,都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事實上,李書福一直對奔馳有著迷之嚮往,心心念念收購奔馳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一次性拿出90億美元以個人名義來入股戴姆勒,算是還了個小願。

吉利帝國的隱憂和李書福的邊界

從長期來看,入股戴姆勒會產生多個方面的回報。吉利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與戴姆勒進行後續戰略合作的基礎,smart就是第一例。李書福考慮的是吉利汽車如何躋身著名跨國車企之列,從而成就全球汽車產業十強的夢想。

吉利在海外強大的融資能力和收購胃口已經讓人刮目相看,而且似乎並沒有終點。大家都在猜想,李書福將如何壯大自己的版圖,下一步收購對象是誰?

結語

經過九年來各種資本運作,吉利儼然成為一個汽車帝國,並逐漸具備與合資車企平等對視的底氣與能力。隱患當然是有,但通過抱團、收購,吉利或許可以跨過路上的陷阱,協同發展。李書福在今年兩會上是這樣預測的:“汽車行業的發展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候,這個時候只有開放、只有協同才有可能走在行業的前面。單打獨鬥,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