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水塔,塔依然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建築

北山水塔,塔依然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建築

在北山西峰,攬月亭後東北側有一處獨特的建築,掩映在綠樹從中,主建築是德式風格圓頂亭,是吉林市自來水廠的配水池所在地,是吉林市最早的水塔。歷經八十餘年,如今風采依然。

北山水塔,塔依然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建築

近距離接觸

筆者第一次走入水塔的小院是2008年,那時候水塔被一圈鐵蒺藜圍牆圍繞著,東西兩個門。有人接近院子的時候看家的大狗必然狂吠,水塔有一位啜姓先生看守著。筆者一行十餘人,踏查北山古蹟,來到這裡。啜先生看我們面善就從東門讓進小院,院門右手邊是看守水塔的平房建築,也是水塔的同時期建築,平房上面是平的,有樓梯相連可以遠眺。水塔主體灰色,直徑8.5米,鋼混結構封蓋頂,12個直徑40釐米,高7米餘柱子支撐著拱形的圓頂,典雅莊重。同行者不住的用照相機記錄下這些難得可以直接觸及的建築。

啜先生很善談,他告訴大家:“這個水塔是1927年修建的。張作相看吉林百姓直接到松花江裡取水使用,影響健康,故此發起興建自來水廠。這個水塔就是當時的產物,塔下的配水池的作用,就是把經過自來水廠處理的水,提升到這裡後,再按照預設的管線流向各個用水點。”邊說邊用掃帚掃著院子裡的草木碎屑。

水塔西側的小棚子裡幾件水泥質地凳子模樣的東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凳子平面一側還有漢字、數字殘留,上書繁體字:“駐(或衛)吉紀念60A志36、7、7”。經啜先生指點,這個是當年國民革命軍60軍遺物,看時間應該是民國36年(1947年)7月7日製作,至於原來在什麼地方,什麼用途便不知道了。鑑於上面的時間、製作材料,筆者推斷,應為60軍公墓的附屬構件。

北山水塔,塔依然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建築

在史料裡搜索

筆者在各種史料中搜索水塔的資料,資料不是很多,以《吉林話舊》、《吉林北山公園》等統籌下來,北山水塔的歷史清晰起來。

吉林市建城之初,人們飲用的是取自松花江水或挖井取地下水,十分不衛生。只有軍政兩署用水車,每天到北山廉泉井運水,使兩署人中使用。隨著城區人口增加使汙水排放量增大和松花江漂放木材造成的汙染,吉林城飲用水的安全形勢漸趨嚴重。

1926年,吉林市省長張作相根據城市發展需要,決定籌資官辦水廠。10月5日,華森公司督理周玉炳奉張作相之命啟動省城自來水建設工程。工程設計由天津德國商行世日益利洋行承包。德國人艾德滿經理、佗爾西工程師和中國人周柄卿等項目技術人員來吉進行勘查設計

1927年5月1日吉林省城自來水籌辦處正式成立,項目同時開工。以松花江上游西岸為水源,以北山東峰為配水池址。經由天津世昌益利洋行、新通貿易公司、奉天禮和洋行、哈爾濱西門子電機廠、北京復興建築公司等九家施工單位分項承包,耗資現大洋1784230元,於1929年2月14日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通水儀式。從此,吉林城有了自來水供水。日送水能力為8640噸,從此吉林人民開始吃到了潔淨的自來水”。這北山水塔就是吉林市民飲用自來水的見證,也是張作相的“德政”之一。直至1965年水廠實行平面送水,北山水塔才停止使用。

北山水塔,塔依然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建築

如今風采依然

自2008年起,每年筆者都到此觀看,拍攝周邊的變化。2013年5月,筆者照例來到水塔所在地,發現啜老爺子已經不在這裡了。院門已經被人打開,看水塔的小房子的門也被人打開,室內外一地狼藉。筆者裡外找了幾遍也沒找到人影,便要離開,在房子後面露出一個人臉,詫異的看著筆者。筆者連忙問他這裡發生了什麼。他是附近的居民,經常來北山遛彎兒。他說“冬天就沒有人管了,沒幾天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所幸房子和水塔沒有遭到破壞,僅是圍牆傾倒,室內殘留的物品散亂而已。

2014年2月,筆者到訪水塔所在地,此時圍牆已經變成金屬網圍合,僅留下西側一個院門,院門也經過整改。透過東側圍牆可以看到看水塔的小房子也經過整修,後面的兩個小棚子已經拆除。看到這裡經過整修了,筆者不由得十分高興。

7月,筆者再次來到水塔所在地,樹木蔥鬱,在院外已經無法看到水塔了。筆者只好隔著西側院門拍攝水塔的近況,院內一片綠意,一些農作物生長茂盛,一位阿姨正在農作物之間忙碌著。她告訴筆者,水塔依然是吉林市水務集團管轄,院子是新整修的,院牆、大門、房子花費幾十萬,條件比先前好多了。她在這看管著,還能種點農作物,也挺好的。看到水塔的環境好了,有人管了,筆者先前的擔心瞬間消逝,這座耄耋建築依然硬朗。

北山水塔老了,80多歲。它為吉林人的飲水健康、取水便捷做出了35年的貢獻,它的晚年還有人維護、看護、關愛,也算是可以頤養晚年了。(圖/文 張海川,稿於2014年,圖片更新到2019年3月)

北山水塔,塔依然 | 吉林地理 | 吉林老建築

2008年3月9日,筆者一行在吉林北山拍攝國軍六十軍公墓墓碑

作者簡介:張海川,1979年生於吉林市,吉林本土文化推廣人、城市記錄者,系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吉林市圖書館松花江文化講壇公益講座客座研究員、吉林地方文化主題微信平臺曼陀羅文化創始人、原吉林日報報業集團房地產報主任記者。

撰寫的吉林老地名、吉林老建築、吉林市山川地理文化、消失的企業與學校等系列文章在各媒體發表,本人曾被《江城日報》、《新文化報》、《東亞經貿新聞》、《江城晚報》、吉林市電視臺、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採訪、撰稿發表。

寫過的關於吉林市的名勝古蹟、山川地理都是其實地走訪、照片拍攝的,與二戰史專家戈叔亞有共同的原則“有些人是用筆來寫東西,有些人是用心來寫東西,我是用腳來寫東西,就是每一個我研究的地方,一定要用腳步走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