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關於窮棒子的由來,線上線下早有許多文章,鬍子今天斗膽續貂這個題材,確實源於有一些往日的聽聞或與通識有殊,或可註釋一些名家的卓見,總歸是再現一方水土形成的獨特風俗鄉約的一家言,有心者可姑妄聽,無意者只當是姑妄言罷了。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牛馬行舊影,遠處即為菜樓子。

“東關出秧子,西關出球子,牛馬行出的是窮棒子”,這句吉林老年間的俗話中所提到吉林市的牛馬行就是今天船營區青島街,這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因清代曾設有牲畜市場而得名。窮棒子是早年間東北對窮人的一種歧視性貶稱,牛馬行窮棒子多是因為解放前牛馬行菜樓子(蔬菜農貿大廳)南門口就是一處“工夫市”——苦力市場。當時牛馬行一帶,不僅因生活貧苦以賣勞力打零工為生的窮人聚集在這裡,以“工夫市”為核心的周圍還形成了為窮人提供衣、食、住服務的一系列外圍“產業”: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舊社會東北估衣鋪

以菜樓子為中心,西北角有典當衣物的估衣衚衕,終日買賣舊衣、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正街兩旁空地上,一些窮人家的婦女自帶針線笸籮給人縫補衣服賺零花兒,她們被叫做“縫窮的”;工夫市東側是一溜兒簡易攤棚,售賣供苦力們吃喝的各種粗糧稀粥、煎餅大餅、豆腐腦鹹菜,每晚撤攤後爐灶餘火不熄,乃是無家可歸者取暖過夜之處;牛馬行街上開設了許多簡易客棧“窮棒子店”,客棧門口挑著“籮圈”為幌,打短工的、做小買賣的、貧窮的單身漢、靠親友接濟的老弱病窮是這裡進進出出的常客……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舊社會東北的苦力市場舊影

其實在舊社會,不止牛馬行,城內城外的窮苦人無處不在。窮人在當時大多被貶稱為窮棒子,在吉林,窮棒子又常常被冠以山東、高麗等地域,用以特指來自這些地方的窮人。關於為什麼用棒子來表示窮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采人蔘刨夫說、洗衣服用棒槌說、主食玉米說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清嘉慶十九年謫戍吉林的書法家鐵保所著《吉林窮棒子說》,“人,何以棒子稱?吉林產參,土人稱參為棒棰,稱刨夫為棒子 ……高麗稱窮賤者為棒子,棒子而窮,故稱之云爾……”由於鐵保論說吉林窮棒子起源的年代比較早,而且思想層級較高,所以一直是解釋窮棒子一詞的權威說法。然而任何一種社會現象往往是由比較複雜的因素共同促就。晉冀魯來吉林做刨夫的大批移民,為何後來只有山東籍的被稱為棒子?朝鮮移民和山東移民風俗迥異,為何也被稱為棒子?顯然還有另外一些原因被重重的歷史迷霧遮蔽了。

我不認同窮棒子與棒槌或苞米棒子有關。作為洗衣物的工具,棒槌並非某一地域獨有,而是中國南北常見之物,且窮棒子泛指男女,而使用棒槌洗衣服通常是女性的日常工作,把棒槌與窮棒子聯繫在一起未免有些牽強。同時棒槌在吉林方言裡常指代人蔘,人蔘素為奇珍,與窮困實在扯不上關係。此外,指代玉米的苞米棒子並非山東和朝鮮共同的主食,用一地主食解釋另一地區的窮苦人,更有些站不住腳。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商賈雲集的吉林城內舊影

探究窮棒子一稱的來歷首先應在“窮”字上溯源。在清代,自康熙七年(1668年)的《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法令和乾隆五年(1740年)《遼東流民歸還原地令》相繼頒佈,清廷加大了對東北人蔘、貂皮、東珠、礦產等自然資源開發權利獨享的保護。通過修築著名的柳條邊邊牆,嚴控關內流民進入東北地區——東北開始了漫長的封禁期。僵化嚴苛的管理導致“吉林地區的人口數字,從嘉慶到鹹同,在14萬上下徘徊不前,半個世紀處於停滯的狀態”。不過這種封禁主要是嚴控流民遷入搞農業、礦業開發,“商賈等匠、傭工等人,為滿洲所需,原不在禁絕之內”,乾隆末年至嘉慶,吉林民戶早已超過旗戶(《吉林市發展史略》)。在當時的吉林城,山西人大多從事金融行業,河北人大多從事工商業,他們與亦農亦兵的旗人構建了吉林城最初的社會價值體系。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隨著清代中後期天災人禍頻繁,東北地封禁制度不斷鬆弛,大批流民以各種方式湧入吉林,其中山東籍的移民最多,他們是真正“闖”關東的人。這些山東籍的移民跋山涉水,初到吉林時大多衣衫襤褸、形容憔悴。而且他們多半身無長物,終日為食物、住所奔忙,大多從事最艱苦、危險的體力勞動,與城內外晉冀移民境況截然不同。吉林人視之,與討飯花子無異——窮得光吧出溜,跟一根棒子似的。又因為這些長途跋涉的山東移民多拄著一根助力行走的木棒,與乞丐所持打狗棒相似,故而遭到本地人歧視稱為窮棒子。甲午戰爭後,大批朝鮮難民陸續遷至吉林,他們與之前的山東移民情形相似,故而山東人和朝鮮人就都因窮乏被吉林本地人稱作棒子。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除了窮困的因素,生活中木棒子有許多特殊之處也被移植到評論民風的範疇。木棒子比較簡單,一段粗細適宜的樹幹,去掉枝杈即為棒子。作為工具,木棒子上常存留樹皮、木刺兒,一旦使用不當會有扎手的感覺,極似本地人與山東移民在接觸中出現的文化、習俗碰撞。《逸齋隨筆》中記載,因勞動力缺乏,本地人原本對移民來者不拒:“其各莊園之主,一向是渴望人工的,非特不加拒絕,反極盡招徠之能事。於是,借墊牛、糧、籽種,白住房屋,能下田的去下田,能伐木的去伐木,能種菜的去種菜,能牧羊的去牧羊,能餵豬的去餵豬,鐵匠送到鐵匠爐,木匠送到木匠鋪,念過書的功名人則留到房裡,教少東家唸書,伴老東家清談。”隨著時間推移,山東人特有的倔強剛直個性,以及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與吉林本地粗放豪邁的邊塞民風難免出現碰撞衝突,一些不愉快使得本地人認定山東人不如從事金融、工商的晉冀移民圓滑——硬氣而不失圓滑的木器是棍子(吉林俗話中有為人“光棍”一說),棘手則是“木棒子”才有的秉性,所以山東籍移民更進一步被劃為“棒子”的範疇。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和晉冀移民另外一個不同之處是山東移民具有非常濃厚的鄉幫意識,他們對老鄉比較真誠,和吉林本地的僱主東家卻時刻藏著一手,畢竟這些山東人對吉林並無家園概念,只盼著在這裡多賺些錢,然後回老家過安生日子。除了老鄉,山東移民還比較注重江湖。隨著移民被引入東北的還有大名鼎鼎的青幫在家理教,雖說以“教”為名,但這種所謂的教實際上是遊離在正常管理秩序之外的江湖勢力,他們說著難懂的春典黑話,對內幫扶,對外爭取利益最大化,讓吉林本地人既陌生又害怕。以至於不少吉林本地人在屢次“受傷”後對很多山東人,特別是不帶家眷隻身在東北城鄉跑腿子的山東人發出“處不透”(很難真心相交)的感慨——實心棒子,不通竅。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自清代中後期開始直到偽滿前後,來吉林的山東籍移民數量實在太龐大了,大隊伍中難免夾雜一些在家鄉作奸犯科“跑路”到東北的移民。這些人與大多屬樸實勤勞的山東人不同,他們不安分的天性以及來關東冒險求富的賭徒心態很快就表現在行動上:輕則耍奸打滑,重則乾脆為匪為盜,最終在多種誘因共振下,使得東北大地匪患猖獗。在吉林周邊多如牛毛的鬍匪綹子中,從等級最低沒槍沒馬,只能用木棒子做武器攔路搶劫的小團伙——“棒子手”,到為害一時的大綹子的瓢把子,多數都有山東籍移民的身影。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然而歷史從來不會只逢迎權貴,忽視窮人的作用和威力!探究窮棒子一詞的來源,某種程度就是探究東北地區近現代的開發史。正是得益於以山東移民為主的近代移民東北的浪潮,那些被貶稱窮棒子的中國人讓東北大片蠻荒之地得到了開發,讓東北邊疆得以鞏固。在《滿洲開發四十年史》的第一章,日本編撰者就不無遺憾地感慨上世紀初期殖民侵略遭受到的一個打擊:“日本農業移民如此出乎意料地不旺盛,原因之一就是由於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低,無法同他們競爭。所以在滿洲事變以前(九一八事變),日本的經營滿洲,在移民方面完全失敗了。”在這段簡單的記述中,我們可以想見那些被叫做窮棒子的移民,是經受了怎樣的艱辛,才讓同樣以吃苦耐勞聞名的日本移民自愧不如。

吉林俗話探源——也說舊社會吉林的窮棒子

青島街北端近影,取自百度

在吉林城,隨著移民與吉林本地人的不斷融合,經過一代代“窮棒子”的辛勤付出,吉林城始終處在東北經濟發展的前列。新中國成立後,所有吉林人都成了身份一致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帶有歧視性的窮棒子一詞早已被掃入歷史垃圾堆,成為一種單純的灰色的歷史記憶。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作品,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同意

部分圖片取自互聯網,在此向原作者致謝!

吉林俗話探源——東關出“秧子”和西關出“球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