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作者 / 魏建梅

——“過年要不要去安丘看電影啊?”

——“不去,太遠了啊。”

年前在尋找小夥伴一起看電影時,拍sir不知被拒絕了多少次。

是的,在拍sir的老家——山東省安丘市(隸屬濰坊市的縣級市)的柘山鎮,這個被譽為“中國花生第一鎮”的鄉鎮,要想找個人一起跋山涉水去縣城看一場電影,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在電影最吃香、電影從業人員最嗨的春節檔也同樣如此,像拍sir這種每年大年初一都要跑去近百里外看電影的行為,在鄉親們眼裡早就成了一件“稀罕事”。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老子文化廣場——柘山鎮最大的娛樂社交場所emmm)

其實在農村,春節本就是一個“走街串巷”的拜年日子,這個時候你要是丟下家人跑去看電影,簡直形同大不敬!所以,每年大年初一,拍sir也總是提前買一張下午1點左右的場次票,早上乖乖串完門才敢奔到電影院。

目前,春節檔大戰已經進行到第五天,從大年初一刷新世界單市場單日票房的14.3億,到前四天累積達到的41.96億總票房,看似好不熱鬧,但觀影人次、場均人次同比降低,高票價問題引起廣泛熱議,今年春節檔的熱鬧背後,也透露出不少市場問題。

不管是熱鬧還是虛旺,就算是去年電影市場全年突破600億的傲績,拍sir的父老鄉親們都是漠不關心的,他們對於當下院線電影市場也幾乎無知。這裡,一個農村電影市場,是相對於當下電影市場而言存在的一個絕緣區。

院線電影市場的絕緣地帶

實際上,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對“看電影”是有認知的,但是對“去電影院看電影”卻沒有意識,當然這主要針對的是那些常居在村裡的中老年人。

在柘山鎮,或者說更多範圍內的農村地域,現在幾乎成了“留守之地”,常住人口主要是以70後往前的中老年人為主,80後的年輕人都遠離故土,在更為繁華的城市工作或安了家。而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樣的行為,目前還是一個以年輕人為消費主力的娛樂活動,中老年人則很少care。這從如今所有影片的觀影用戶大都集中在25-29年齡段便可知曉。年輕人由於長期生活在城市,即使不是骨灰級影迷,但對於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行為也都是習以為常的。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大年初一的安丘齊納影廳)

但是在春節返鄉,遠離城市之際,當拍sir邀請或詢問他們會不會去看電影時,90%的年輕人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在拍sir看來,中老年人觀影意識的短缺,年輕人返鄉後觀影慾望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影院基礎設施的缺失。因為在這裡,村裡是沒有電影院的,鎮上也沒有,只有縣級市級別的安丘才有。

但是,從拍sir所在的村落到距離最近的安丘齊納國際影城,也有著37公里的距離,如果自駕出行,需要花費近1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如果搭乘客車,則需要1.5--2小時左右,而且還需支付來回至少34塊錢的車費。這裡日常的電影票價平均也在30元以上。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所以,村裡的人如果想看一場電影,來回至少要花費4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及100元左右的金錢成本,這在仍以農業為主要生存方式的封閉地域,其實是一項有著高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的奢侈行為,並不被大家所青睞。

拍sir老家的小夥伴中就有一位是甯浩的粉絲,但即使他知道今年春節甯浩會有新片《瘋狂的外星人》上映,還是拒絕了拍sir 的觀影邀請——“電影不是非看不可的,如果真的想看,上映沒幾天也會有槍版的,到時候在手機上看也是一樣的,沒必要跑那麼遠折騰著看。”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而跟隨全國的漲價潮,今年家鄉春節檔的票價也攀升到了近70元,相比於拍sir在北京常去的影院,這樣的價格也翻了一倍,如此高價格也讓家裡原本想去看電影的年輕人望而卻步。“本來還想去看的,但是這價格真心有點貴。”

實際上,在安丘,也僅有齊納和華夏兩家影城,其中齊納國際影城規模最大,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大概有12個放映廳,1666個座位,華夏國際影城在去年剛剛成立,僅有5個放映廳,644個座位。

2018年,齊納國際影城的總票房為975萬,相比於全國排名第一的北京耀萊成龍國際影城的7653.6萬,僅佔不到13%的比重,如果與全年600億相對比,更是九牛一毛了。從觀影人次來看,去年齊納國際影城也只有28.3萬人次,北京耀萊成龍國際影城則有其6倍多。如此,華夏國際影城160萬的總票房和5.5萬的總人次更是不值一提了。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另外,通過表格也可以看到,不管是總票房還是觀影人次,2018年齊納影城所取得的成績都是低於2017年的,難道是襲過影視行業的寒風也吹到這樣的縣級市?

入行一年多,深處電影行業,感受著大家對於電影的瘋狂熱愛,回到家鄉,突然面對鄉親們對電影的這般漠然,拍sir竟也徒增了些許悲涼。

娛樂方式升級下,觀影熱情降級

然而,關於電影,這裡的人並不是陌生的。

在拍sir的兒時記憶中,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通過電視或者買光碟用VCD看電影便是村裡很受大家歡迎的一種娛樂活動,˙這其中,又以香港電影最為風靡,像《警察故事》《開心鬼》系列都是當時的大紅影片,成龍、劉德華也都是婦孺皆知的大明星。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再往前追溯,拍sir也總聽母親提起七八十年代時大家看電影的“盛況”。那時候看的還是露天電影。在正式放映電影之前,很多人都會提前兩三天去放映場地佔座,或者用板凳,或者直接“畫圈佔地”。而除了在自己村裡看,很多人也都會成群結伴,跟著放映員去周圍其它村裡看,有的甚至不惜跑出五六裡地,輾轉三四個村莊,即使每個村放映的都是同樣的影片。

當時放映的影片主要有戰爭、武打、古裝等,像《畫皮》《少林寺》都是老人一輩耳熟能詳的影片,也有一些《穆桂英掛帥》等戲曲電影,當然也不乏一些國外電影,“那時候還會放一些印度電影,我特別喜歡看,名字都記不起來了,只記得印度人長得很好看。”母親笑著說。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其實,當年那些為看電影奔走的人,大部分都算不上是什麼骨灰級影迷,挨著每個村看電影時或許也談不上多認真,那種對電影的痴迷倒不如說是對娛樂,或者社交的痴迷。夜幕降臨,老人孩子圍坐在幕布下面,聊天乘涼看電影,這就是農村的娛樂常態。露天電影也更多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娛樂消費的場所和紐帶。而露天電影,包括電視、VCD等的存在及流行,很大程度上也都來源於當時娛樂方式的匱乏所形成的。

今年,拍sir也從村支書那裡偶然瞭解到,現在村裡每隔幾個月都會有人來放一次露天電影,這一公益計劃也差不多持續了有兩三年之久了,但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施行的,又是哪個部門規定組織的,村支書卻表示並不知曉。“放映員來之前都沒有通知,都是突然就來了,也毫無商業利益,只是找我們籤個字蓋個章就行了。”露天電影放映的片子也大多是以經典老片為主,拍sir在去年就曾看過一場《地道戰》,當然也有消防、地震等教育性宣傳片。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雖然形式內容仍然在,但是隨著農村物質娛樂生活水平的發展提高,像露天電影這種“集體娛樂”的方式便開始被手機、電腦等更傾向於個人的娛樂終端,以及劇集、網大、短視頻、遊戲等更為豐富的娛樂內容所代替,逐漸走向沒落。

今年回到家鄉,拍sir看到更多的,也是孩子們圍在一起吃雞打王者,或者大人看快手抖音的畫面,而不是看電影。因此,現在大家對露天電影的積極度也降低了。“夏天的時候,還會有二三十個人(常居人口大概有兩百人左右)出來看電影,一邊乘涼一邊看,現在冬天幾乎都沒有人出來了。”一位村民說道。

另外,香港電影也因自身的式微地位不再,目前,華語電影也沒有形成如同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所形成的那種濃厚觀影氛圍,強有力地鎖住這些邊緣觀影受眾。因此,在物質娛樂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的當下,看電影這一娛樂方式在拍sir的家鄉卻反而掉了隊,鮮有人“問津”。

當然,現在的他們偶爾也會選擇在手機或者電視上看電影,但相比於之前“全民觀影”的高漲熱情,現在的觀影氛圍也甚是冷清。

影院基礎設施建設全面下沉,可行嗎?

——“如果我們鎮上有電影院,你會去看嗎?”

——“那還用說,肯定啊!”

面對拍sir提出的假設,這次,幾乎百分之百的年輕人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每次回家其實都挺閒的,我們鎮上又沒有什麼娛樂場所,連網吧都沒有,現在只能在家呆著玩手機,如果有電影院的話肯定會去看的啊。”

對於非影迷來說,看電影其實並不是一個剛需的娛樂方式,而且也是帶有強烈社交屬性的娛樂方式,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強烈的社交需求,再加上必要的影院基礎設施的缺失,看電影便是一件可有可無的行為,而這也是農村院線電影市場空白的關鍵。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市場空白,那如果完善影院基礎設施建設呢?

實際上,雖然底層區域看似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現在國內有不少城鎮也開設有電影院,但是如果將影院基礎設施建設全面下沉至城鎮,也並不現實,尤其是在拍sir的家鄉。

前面提到,拍sir的家鄉稱得上是“留守之地”,常住人口主要以70後往前的中老年人為主,除去春節這樣的節假日,年輕人幾乎很少待在家裡。因此,中老年人對去影院觀影的態度也決定著影院下沉究竟有沒有可操作性這一命題。

遺憾的是,即使是面對“鎮上開設電影院”的這一假設,大部分中老年人對於看電影的態度依然是冷淡的。“就算鎮上有也不想去看,以前年輕的時候如果附近有電影院肯定會去看,現在這樣的年紀就不想出去了,不野了。”也有村民甚至說:“就算免費也不想去看,不想去湊堆了。”一個不“野”了,一個不想“湊堆”了,或許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對於電影社交,或者對於娛樂也不再如年輕時那般迷戀了。


農村電影市場為何成為了院線電影的“絕緣地帶”?

雖然在春節這樣的節假日裡,農村電影市場有著龐大數量的潛在觀影群體,這或許也能讓鎮電影院大賺一把,讓院線電影市場的空間得到進一步的釋放,但這批人更多是“缺席”的狀態。因此,如果單靠這批人來支持影院,讓影院實現商業盈利,其實是很難的。

總而言之,電影對於普通大眾而言,終究不是娛樂剛需,在缺乏影院基礎建設的農村地帶尤其如此。在拍sir看來,要想打開院線電影市場的絕緣地帶,挖掘出農村院線電影市場的增量空間,最關鍵的便是提高大家的觀影意識,將潛在的邊緣受眾主動拉到電影院。而要做到這一點,還是要回歸到內容本身上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