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人情——嵇康的性與命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不識人情——嵇康的性與命

公元263年的一天,都城洛陽的刑場。嵇康抬首看看日影,知道離行刑還有一些時間。他請哥哥嵇喜為他尋來一把古琴,彈起了《廣陵散》。曲畢,嵇康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當年袁淮想要向我學習《廣陵散》,我吝惜不肯教他,從今日起,《廣陵散》怕是要失傳於世了!

竹林七賢諸人中,除山濤、王戎外,大多選擇與當時的權臣司馬氏不合作的政治立場。他們有的整日飲酒、有的裝瘋以求避世自保,唯有嵇康,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的態度,完全不顧任何權貴的面子。嵇康的桀驁人生在40歲的時候就嘎然而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識人情——嵇康的性與命

史書上說嵇康“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大致是說他才華橫溢、卓爾不群,個子高、長得也很帥,活脫脫一個“高帥酷”啊!他的婚姻也很顯赫,嵇康娶的是曹魏宗室的女子長樂亭主,曹操的曾孫女。

嵇康的不識人情、闇於機宜的性格很早就為他的命運埋下了禍根。當時的貴族公子鍾會(嵇康的命運多次與此人交匯)也很有才華,也很仰慕嵇康,希望與他結交。有一天,鍾會親自前來拜訪嵇康,嵇康正在樹下打鐵,看到鍾會,就跟沒有看到一樣,繼續打鐵不止。鍾會很沒趣就打算離開。這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就是說,你是聽到什麼而來的,又是見到什麼而離開的呢?鍾會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件事便得罪了鍾會。後來嵇康的死,與鍾會的讒言有一定的關係。

不識人情——嵇康的性與命

嵇康的不識人情和孤傲還體現在他與山濤的關係上。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而且是與嵇康最為相知相好的幾個人之一。在政治上,山濤後來採取的是比較積極的與當局合作的態度,這可能也與山濤與司馬氏有姻親關係的緣故。山濤後來得到升遷,就打算推薦嵇康代自己的原職,這無論如何也算是好意了。可是嵇康從呂安那裡聽說了山濤的打算後,就寫了一篇長文,這就是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在這片長文中嵇康直白的闡述了自己的思想與抱負,“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即崇尚老莊,反對所謂披著儒教正統外衣的專制統治,任性自然,反對名教的束縛。在這篇文章中,嵇康甚至直接嘲笑他的朋友“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這裡引用了莊子越俎代庖的典故,意思是說,您怕一人做官不好意思,所以想把我也給拉上做個墊背的吧。

我們不知道山濤看了這封信後做何感想,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嵇康此後與山濤是否就從此絕交。但有意思的是,後來嵇康入獄,臨刑前,把自己未成年的子女託付給的,不是自己的哥哥嵇喜,而是這個絕交的老朋友-山濤。而山濤也沒有辜負嵇康所託,傾心照顧了嵇康的兒子嵇紹,這是後話了。

不識人情——嵇康的性與命

不識人情、闇於機宜最終要了嵇康的命。嵇康被捲入呂安冤獄,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幽憤詩》。在文中,他反思自己的性格時,有這樣幾句“曰餘不敏,好善闇人。” 意思是說自己,不懂人情世故,親信了卑鄙之人。這裡的卑鄙之人,應該指的是呂安的哥哥呂巽。呂安案的起因是呂巽對弟弟呂安的妻子不軌,導致呂安妻子羞憤自盡,呂安要告呂巽。而嵇康是這哥倆的好友,便受呂巽之託去給呂安說合,嵇康認為這是家醜不可外揚,便勸呂安不要上告,呂安也答應了。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呂巽始終擔心這件事,於是惡人先告狀,告弟弟呂安“撾母”不孝,於是呂安被下獄,而嵇康也由此被牽連入獄。所以嵇康在獄中非常悔恨自己親信了呂巽這樣的人。

呂安之案,嵇康只是被牽連入獄,本不致死。這時,關鍵人物鍾會出現了,同樣作為才華出眾、心高氣傲之人,鍾會恐怕永遠無法忘記他在嵇康那裡受到的冷遇,現在,終於找到了報復的機會。真正要了嵇康命的是這樣一句話:“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鍾會對司馬昭說:“嵇康是一條臥龍,絕對不能讓他有騰飛的機會,您要讓天下無憂,唯有嵇康是需要考慮(除掉的)”,並且進一步構陷了嵇康的幾條罪狀,比如參與謀反、言語放蕩擾亂社會秩序之類。最終導致司馬昭下決心殺死嵇康。

不識人情——嵇康的性與命

​洛陽的三千太學生聽說嵇康入獄,聯名上書要求拜嵇康為師,希望以此能要求當局考慮釋放嵇康。然而事與願違,他們的這一舉動使得司馬昭更加下定了殺掉嵇康的原因。一個嵇康已經讓他夠難受的了,他們絕不能夠容忍更多的嵇康產生。

嵇康死了,死於司馬昭之手。他的兒子嵇紹在山濤的照顧和引薦下,入仕,那時候司馬家族已經正式代魏,是為晉朝。嵇紹官至侍中(相當於宰相),最後竟為維護晉惠帝司馬衷而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