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竹林中最後的身影 讀向秀《思舊賦》有感

嵇康 向秀 竹林七賢 山濤 法望律英 法望律英 2017-10-08

導讀 :三國曹魏後期,向秀與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山濤、王戎等相與友善,常遊宴於竹林之下,故世稱竹林七賢。 向秀與嵇康友情最篤摯。有一時期,嵇康曾鍛鐵“以自贍給”,向秀就拉風箱,做助手,兩人“相對欣然,傍若無人”。有一次名公子鍾會來訪,嵇康“箕踞而鍛”,好半天也不打個招呼。鍾會討了個沒趣,走時,嵇康還嘲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惱得鍾會一直銜恨在心。這時,司馬氏已大權在握,正欲取曹魏而代之,很在乎這些名士的態度,因為這關係到一般士人的向背。山濤和王戎死心塌地加入了司馬氏集團。向秀與阮籍等人儘管對司馬氏不滿,卻不願以卵擊石,便以醉酒佯狂、隱居緘默來避禍全身。後嵇康最終因與司馬集團不合作,被誣陷判為死罪。


放不下世俗的羈拌,怎麼能達到“竹林七賢”,可又誰知道,這竹林的清淨之地也是那麼地短暫,轉瞬之間,如過往雲煙恍然不見,徒留下《廣陵散》悽美而錚錚的聲音在曠野裡迴旋。

清談,清談,魏晉風度,這是那個時代的和絃?亦或必然?雲臺山上,那竹林處,縱酒吟唱的七賢,曾經為多麼多世人仿效和渲染。

竹,雖柔而韌,勁風吹而不折,具有頑強的、摧而不彎的毅力,士者或吟頌,或繪畫,或彈唱,將其自喻,何等灑脫,何等曠達。

但這竹林中的和絃之音在世俗的壓抑下卻並沒有堅持下來,眾人紛紛離去,或依附於司馬氏政權,或受制於淫威而表面合作,獨留下了嵇康和他的廣陵散在這竹林之地。

導讀 :三國曹魏後期,向秀與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山濤、王戎等相與友善,常遊宴於竹林之下,故世稱竹林七賢。 向秀與嵇康友情最篤摯。有一時期,嵇康曾鍛鐵“以自贍給”,向秀就拉風箱,做助手,兩人“相對欣然,傍若無人”。有一次名公子鍾會來訪,嵇康“箕踞而鍛”,好半天也不打個招呼。鍾會討了個沒趣,走時,嵇康還嘲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惱得鍾會一直銜恨在心。這時,司馬氏已大權在握,正欲取曹魏而代之,很在乎這些名士的態度,因為這關係到一般士人的向背。山濤和王戎死心塌地加入了司馬氏集團。向秀與阮籍等人儘管對司馬氏不滿,卻不願以卵擊石,便以醉酒佯狂、隱居緘默來避禍全身。後嵇康最終因與司馬集團不合作,被誣陷判為死罪。


放不下世俗的羈拌,怎麼能達到“竹林七賢”,可又誰知道,這竹林的清淨之地也是那麼地短暫,轉瞬之間,如過往雲煙恍然不見,徒留下《廣陵散》悽美而錚錚的聲音在曠野裡迴旋。

清談,清談,魏晉風度,這是那個時代的和絃?亦或必然?雲臺山上,那竹林處,縱酒吟唱的七賢,曾經為多麼多世人仿效和渲染。

竹,雖柔而韌,勁風吹而不折,具有頑強的、摧而不彎的毅力,士者或吟頌,或繪畫,或彈唱,將其自喻,何等灑脫,何等曠達。

但這竹林中的和絃之音在世俗的壓抑下卻並沒有堅持下來,眾人紛紛離去,或依附於司馬氏政權,或受制於淫威而表面合作,獨留下了嵇康和他的廣陵散在這竹林之地。

嵇康:竹林中最後的身影 讀向秀《思舊賦》有感

品讀嵇康的人格,回望他所處的時代,令人唏噓,使人慨嘆。他堅持了自己的信仰,執著著自己的理念。他是士人,是讀書人,同時也是一位打鐵者。凡打鐵者,有力量,也有膽量和膽識。嵇康正是憑藉著膽識,秉持著自己心中的信念,走向了死亡,廣陵散也成為了絕唱。

魏晉時期的人物中,除陶淵明外,獨對嵇康有喜愛,他的酒脫,他的不羈,他的執著,才華與秉執。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那個時代造就了他的形象,竹林七賢,獨有他成為了最後的身影。

魏晉風度,揮之不去的是嵇康和他的絕唱,那錚錚之音,仍然在歷史的弦律中久久迴盪。

  • ======================================

  • 向秀(魏晉) 《思舊賦》

  • 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餘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

  •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

  • 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

  •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

  •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 託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

  •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

  • 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作者 楊先旺 聊城市法律顧問委員會法律顧問,聊城仲裁委員會仲裁員,聊城市優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