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多普及些急救知識才會少些傷亡

6月17日,浙江衢州市實驗學校餐廳內,一名六年級男生吞嚥不慎,饅頭滑入氣管,陪餐教師劉紹光第一時間運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讓學生吐出氣管內的饅頭,從而轉危為安。(據6月19日《錢江晚報》)

評論|多普及些急救知識才會少些傷亡

繪圖/劉陽

急救成功,得益於老師參加過學校的相關培訓,也讓人想起之前看過一段氣管被堵後的處理方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從後面抱住噎住學生的腹部用力往上頂壓,並讓對方身子前傾,低頭。一下,兩下,三下……“幾近絕望的我,在學生背上用力拍了兩下,然後又繼續頂壓他的腹部。第八下的時候,孩子一聲咳,吐出一塊獎牌大小的饅頭。”老師跌坐在餐椅上,全身上下都在發抖!這個驚心動魄的過程只有20秒左右,可又顯得漫長揪心。

前不久,長春市應急管理局局長易貴平午飯後在單位附近的友誼公園散步,發現落水者,救上岸後,迅速將落水者頭朝下,猛勁敲擊落水者的後背,敲擊了60多下以後,落水者的手腕動了一下,又去給落水者人工呼吸,把他口中的異物吸了出來。不久後,落水者出現了心跳和呼吸。易貴平表示,平時有過一些相關的培訓和演練。

這樣的急救都被稱為教科書式的急救,可寫成案例。即急救程序是科學嚴謹的,可以成為學習的模板。教科書式成功要靠急救知識的普及,如果上述事件中,沒有人懂急救,結果可想而知。5月7日,清華大學一名學生突發心臟驟停,宿舍樓內剛好配備了AED (自動體外除顫器),同學成功運用AED將其救回。如此巧合與幸運,也得益於急救培訓以及清華校園公共電除顫計劃的啟動:整個學校裝了341臺AED設備,安裝密度基本與日本持平。

急救上有“黃金5分鐘”之說,而急救時間的贏得,要靠現場有懂急救知識的人員與相關設施。我們常看到感人的報道,有人暈倒,路過的醫生或護士挺身而出,其實是幸運,剛好遇到了醫護人員,如果不是這麼巧,怎麼辦?這就需要大眾能懂一些急救常識,諸如加強對公共行業從業人員的急救培訓,在重點公共區域安裝AED,以給生命一份安全保障。相關部門與機構,也不妨多進行這樣的知識推廣,包括學校與社區,更要多教育孩子與居民,懂些急救與避險知識,以少一些意外與傷亡。

聲音

《錢江晚報》:急救知識的普及率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當務之急,是要在服務行業的一線人員中推廣。

東方網:急救知識並非救護人員的專利,也是每位民眾在關鍵時刻去挽救生命的法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