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嶺》、林奇主義及其他

不知從何時開始,喜歡上所有靈異題材的作品,偏好離奇詭異的風格,崇尚峰迴路轉的效果。大概是三年前,記得那時每個星期都會和一個自己心儀的女孩見一次面,聊天而已,地點無外乎餐廳酒吧之類。她很喜歡滔滔不絕地給我講各類恐怖的奇異故事,每次我們都聊得很開心。為了博取她的歡心,我便從各種渠道找來相應的奇聞逸事講給她聽。那種經歷是很愉快和短暫的。每次我必須在晚上十點以前送她回家,因為她有男朋友,她要對他忠誠,這是底線。這種純真的交往也沒有維持很長時間,不久後她去了英國,後來書信往來愈加減少,直至失去聯繫。這是另外一個故事,在此按下不表。

《寂靜嶺》、林奇主義及其他

我對此類故事的愛好卻從此保留了下來,一般點的爆米花情節已經無法吸引我。有一次去新街口淘碟,一哥們強烈推薦給我一部影片,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的《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照他的說法這個片子簡直牛到了天上去。我有些不屑地買了回家,然後照他的指點關了燈,關了手機,不受打擾地一個人靜靜欣賞。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倆字:震撼!看的時候不覺有得什麼恐怖,只是覺得敘事不清晰,有點暈。完了花了些時間在網上看了些關於本片的評論,這才發現有些牛人真是厲害,將本片分析的透徹之極。記得看文章時背後直冒涼氣,原來如此語焉不詳、看似前後矛盾的故事情節講述的是一個噩夢啊!把它當成一個夢,一切就明瞭了。它是如此真實的一個夢,如果換個環境換個地點,我都會懷疑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了,呵呵。那一個晚上是生不如死,發自內心的恐懼讓我在被窩中瑟瑟發抖,苦苦等待著天亮的來臨,彷彿就此墜入地獄。直到第二天太陽升起,看到朗朗乾坤、大千世界,我才驚魂稍定、恍若隔世。從此對這個好萊塢不認可的導演頂禮膜拜。大衛林奇在美國的知名度真是不高啊,有一次和ALBERT聊天,號稱對電影有不俗見解的他居然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反而問我:“他是哪國人?”我洋洋得意地回答:“是你的同胞啊,兄弟!”他一臉疑惑地茫然看我。之後的一段時間,有空我就到處找他的片子看,第二次看的是《妖夜荒蹤》(Lost Highway),同樣的詭異和無法理解。之後就看得越來越多了,《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藍絲絨》(Blue Velvet)、《雙峰鎮: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等等,附帶著看了《雙峰鎮》電視劇共兩季31集,後來又陸續找到一些他的早期作品如《象人》(Elephant Man)、《橡皮頭》(Eraserhead),包括非詭異風格的《斯特雷特故事》(The Straight Story)。林奇的大多數作品被收入囊中,從此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也知道因為他的獨特的風格,國外的影評人發明了一個新詞“Lynchian”(林奇主義)。

《寂靜嶺》、林奇主義及其他

《寂靜嶺》系列遊戲跟林奇的影片有異曲同工之妙,最早玩的是三代,總是玩幾分鐘就退出,不斷罵著小日本怎麼會做出這麼變態的遊戲,可是又心癢癢地想知道下一步發生了什麼,不一會又開始玩。這麼斷斷續續地玩完了。但再也沒有勇氣玩第二遍,那種幽閉狀態下的壓抑實在讓人的忍耐力達到了極點。從此對《生化危機》(Bio Hazard)之流不屑一顧。後來又先後玩了一、二、四代,個人感覺總體上一代的恐懼感最強,雖然畫面糙了點,但那個噩夢學校給我留下了太深的後遺症,從此夜晚進到校園裡就頭皮發麻。整個遊戲系列完全是靠背景的不可知性及主人公內心的心魔製造恐懼感,換句話說就是人性中的陰暗面在作祟,你戰勝了心魔,一切會變得光明起來,反之只會墜入無間地獄。林奇主義的主旨也是將人性中最陰暗醜惡的一面赤裸裸地表現出來,讓所有的人無從逃避。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影片還是遊戲所造成的震撼性效果都是無可比擬的。

兩者都充滿了佛羅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比如在《穆赫蘭道》中,Diane夢中所有的人物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她自己的化身,她在夢中擁有絕對的主宰權利,因而可以賦予任何一個角色好或壞的選擇。現實的她是一個事業、愛情均失意而不得不犯下殺人罪行的蹩腳演員,在夢中卻是被她所殺的Camila的堅實依靠,聰明勇敢,充滿了樂觀精神。夢中的世界是如此美好從而顯得如此虛假,最終她因為對罪行的恐懼而導致夢境內容的急轉直下,夢醒的她惟有飲彈自盡。又如《寂靜嶺》二代中的James,他因為精神與經濟的雙重壓力離棄了得了重病、臥床三年的妻子,潛意識裡不斷強化認為是自己殺害了妻子的想法,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幻覺使他產生了寂靜嶺這個特殊的環境,裡面每一個人物都是因為懷有同樣的負罪感來到這個地方,以求獲得救贖。最終的結果也是開放式的,James可以選擇戰勝妻子的怪物造型的幻覺,贏得重生,也會因為立場不堅定功虧一簣,就這一點,遊戲比電影更加有吸引力。

這裡不由又想起另外一個自己喜歡的美國導演Martin Scorsese,他的作品的主題也是罪與贖罪(Sin & Redemption),只是他的表現方式是紀實性的。形式不同,主旨卻完全相符。這個主題,也是當代許許多多的個體關注並感到痛苦的根源。通過研究這些主題,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修養,達到對人生永遠樂觀的境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