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光巖

崇光巖,古名松岡巖,位於廣東省揭陽市區的東山管委會山東圍村,其實那天是要去看那岐山寶塔,只是迷路了,在馬牙北路走走看見有一塊寫著崇光巖的石碑,就順著去看一看崇光巖,真是錯有錯著,這崇光巖有著很多很多歷史古蹟,意外之中還給我看到了,要不然都不知等到哪時才會來到。

不過因為趕著去侶雲寺,只匆匆一看又照了幾張相就走了,回來後還是感覺有點可惜,還有太多的沒照啊!

這崇光巖雖然在一塊,不過還是由三處崇光巖所構成的,第一個在最前面,也即崇光巖下巖,是新擴建而且建得非常大而氣派,這樣的建築在現在的寺廟中比比皆是,而我想看的更多的是那種古的,所以就沒在這照多幾張相。

第二第三處就讓人興奮了,古老與文化都在這,這裡就照多了好幾張,不過還是感覺太不夠了,這個地方太吸引人了。

遊玩揭陽崇光巖

新建的崇光巖下巖大門。

遊玩揭陽崇光巖

走入這大門,發現在一亭子的地上放著一塊崇光巖的舊匾,這是擴建之前掛的牌匾,陰刻楷書橫寫“崇光巖”三個大字,下款“光緒辛卯菊月合邑重修,藍田林乙吉書”,至今有一百幾年了。照了一張後就出來,沿著下巖旁邊的路去中巖。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在路邊有一涼亭,亭子邊有一塊大石,上面寫著“儼然飛峰”石刻四個大字陰刻行書橫寫,下款“康熙庚寅季春滇南尹鎮龍書”。不過這四個字是現在重修的,之前這原來的四個字在文革中給破壞了,現在這四個字是近年重修復原的。

在這都能看到中巖了,很近,在下巖的後面,中巖比下巖高一點。

遊玩揭陽崇光巖

崇光巖中巖是由幾塊大石頭與巖洞構成的,這裡是崇光巖最最古老的,而且在崇光巖的石刻幾乎都在這裡,中巖門口就有幾個石刻,其中“風月”二字不知道是誰刻的。

“山高水長”石刻,陰刻隸書橫寫,下款“光緒丙戌菊月郭春華書”。郭春華,揭陽縣城人,郭之奇的後代,恩貢,擅書法。

“採山釣水”石刻,陰刻行書豎寫,下款“古闊洪份書”,洪份,福建漳浦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潮州鎮右營遊擊,後署鎮協。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在中巖洞口上方的“崇光巖”石刻,陰刻楷書橫寫,題款為“皇明嘉靖甲辰敬庵薛宗鐸書”。這個石刻也是這裡最古老的。薛宗鐸,揭陽先賢薛侃的長子,揭陽龍溪(今屬潮州市)人,例貢。

遊玩揭陽崇光巖

進入洞內,這洞還是夠大,人可在裡面自由行走,洞裡除了供有神明外,還有好幾副石刻,這幾副刻著捐款人名的,還有一位崇光巖主持黃吉初的名字。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在洞裡往外看,在門口石頭上又有一副巨大的石刻“重修崇光巖碑記”,為民國年間的揭陽縣長謝鶴年在重修了崇光巖後刻的,謝鶴年,廣東省高要人。

遊玩揭陽崇光巖

出了主洞後在旁邊轉轉,有一個小些的洞穴,叫“潛龍洞”,據說羅萬傑曾在這隱居。

遊玩揭陽崇光巖

洞內可休息,但好像不太能直著行走。

遊玩揭陽崇光巖

“得所依皈”石刻,在崇光巖中巖間隙石上,陰刻篆書橫寫,下款“黃吉初題”。黃吉初為揭陽玉浦鄉人,清光緒年間被推舉為崇光巖住守。

遊玩揭陽崇光巖

“摩雲蕩月”石刻,在崇光巖中巖洞口左側,陰刻行草橫寫,上署“庚寅春月劉錫鋌書”。劉錫鋌為江南揚州例監,清康熙四十九年任揭陽縣令。可知此石刻刻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遊玩揭陽崇光巖

走到另一邊又看到石刻。

遊玩揭陽崇光巖

近看,最上面“嶺嘯雛吟”石刻,在崇光巖中巖巨石面東處,陰刻行書橫寫,下款“乾隆甲辰陳子承題”。陳子承,揭陽棉湖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科李高飛榜舉人,曾任直隸永年縣知縣、衡州通判。乾隆甲辰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嶺嘯雒吟”四個大字,蒼勁雄渾,氣度非凡。

遊玩揭陽崇光巖

下面有詩刻和另外一副石刻,那副石刻忘記是刻什麼了,詩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揭陽縣令黃達鶴所題挹翠亭落成詩二首:

(一)

小築山椒上,

風煙一望收。

城臨平野闊,

路入遠村幽。

松竹雙岡合,

桑麻萬井稠。

還忻成不日,

拄笏樂清遊。

(二)

古洞吞山腹,

危亭俯翠嶺。

眼分滄海門,

寺隱碧雲深。

仙梵沉疏磐,

樵歌起夕陽。

公餘舒嘯詠,

半晌浣塵襟。

下署:“乾隆辛巳秋上浣署縣事如皋黃大鶴題。光緒戊申黃吉初募集重修”。

遊玩揭陽崇光巖

現在這挹翠亭沒有了,有可能原址就在這詩刻前方這裡。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在後面看這岩石構成的崇光巖中巖。

遊玩揭陽崇光巖

像這樣的碑刻有好幾個,也是有點年代了,有些豎在一個不好照相的地方就沒有照了。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在上巖後面有一個已圓寂的雙峰寺主持的舍利塔。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在遠處看舍利塔。

遊玩揭陽崇光巖

從高處看前面這一片平房,這就是崇光巖上巖了,這平房是三廳兩天井格局,也是羅萬傑隱修故址,裡面供俸有羅萬傑神位供遊人瞻仰禮拜。

遊玩揭陽崇光巖

從旁邊一不起眼的小門進入,門前為一陽埕。

遊玩揭陽崇光巖

大門,門上刻著“崇光巖”三個大字,這上巖裡面住著一位老尼姑。進去裡面好多地方都沒照相。

遊玩揭陽崇光巖

門旁邊放著羅萬傑的牌位與畫像。

遊玩揭陽崇光巖

地上的龜石,很像,龜身是石的,只為更像就用水泥做了個龜的頭。

遊玩揭陽崇光巖

羅萬傑的詩作,他的作品不只就這一點點。

遊玩揭陽崇光巖

牆上的石刻。匆匆忙忙就照了這幾張,其實這個地方很值得我們去看看的,有很深的文化與藝術價值。

羅萬傑(1613—1680年),字貞卿,號庸庵,揭陽人。15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崇禎甲戌進士,揭陽後七賢之一,歷官吏部員外郎,桂王時拜副都御史,入清後以逸老終。

康熙初年,揭陽縣令奉命敦請其出山仕清,以詩婉謝。著有《瞻六堂詩》上下集,今人梓行有《羅萬傑詩文集》,所作古遠淡宕,蘊秀傑之氣,為吾潮明季一大詩家。看其《山中答邑令》七絕二首,

其一雲:

竹馬迎來冬日溫,

條風遠拂隴頭村。

首陽亦屬周疆裡,

敢道食薇不是恩。

其二雲:

一掃浮氛今已清,

幾家雞犬月中行。

道人只合孤峰頂,

臥聽康衢擊壤聲。

清朝入關後,羅萬傑誓不作貳臣,以此詩答邑令。

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