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書法故事

1吾邑老城中心原有一裁衣店,裁衣服小作坊也,鋪面立一招牌“當面裁剪”,意即不宰客也,書寫者乃民間寫家,但懂得繁體字,反倒將其意思改為“先將麵粉(且不論白麵、高粱面或玉米麵)送到典鋪後當了再裁剪衣服”,書寫者不知先有“面”而後有“麵”,“面”乃“臉面”之“面”,“麵”乃可食之“面”也,只可惜當時未拍照,好送白謙慎先生作一王小二民間書法之小小笑資。

2見報上有學當今某草書者楊某,所刊作品令人生惡,餘用其手機號發一短信,曰:“君字學×俗,焉如直師古,世間多才子,惜為浮名誤——讀報上展品有感,忠言苦藥一劑奉君,諛美之辭如香湯慎服”云云,吾與楊君從不相識,心想楊君定會覆信,會責問於我“爾乃何許人也?”然終無迴音。愚以為今人字未嘗不可學,但也是離魏晉風格最近者,離傳統經典越遠者越不可盲目追訪,吾此舉並非好為人師,而是餘初學時因正遇文革動亂時期,無人指引,雖盲目模訪學過不少社會上標語上的字,走過好多彎路,故不忍心讓他人也再重蹈覆轍,天下書友皆兄弟。

(摘自李剛文獻集)

郝繼文說:李剛老師生前尚抱有將書法回到生活日常的願望,如果給某人去信,他要堅持用毛筆,用豎行的箋,甚至也想著用研磨的墨。我想他內心一定害怕書法從實用空間中脫離出去,形成兩張皮。我也知道他創作的方式,如果要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多,他會用鋼筆做一個設計稿,控制一下每行的字數,設計一下字形和連帶,設計個引爆點。總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創作是相當理性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喝醉酒的樣子。但這種設計已有一些離開“流露”式的創作,而這種自然流出式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被推崇,有人(歐陽修)總結說晉人的那些留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些便條(當然魏晉人寫便條時對書法表現是很著意的,寫過去的信被對方收藏是令人興奮的事;同樣,為了不讓他得瑟,就是給他“退稿”)。事實上,最好的那部分作品確實來源於自然流露,是內容的副產品,這確是舊時的日常,不過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趨勢中,眼見無望。李剛老師離世早,要不非絕望不可。

哭李剛吾弟(大同殷憲)

已是十餘年未見李剛弟,07年邀他為我書展助興,有恙未至。08年11月18日予赴運城經介休得與相會,君立寒冬中待車,並召介休諸友共飲,不意匆匆一會竟是永訣。

廿六年情重,驅車訪介綿。

感君迎客意,入九砭肌寒。

賓主三杯酒,死生一席談。

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

  • 3
  • A介休忠昌商行(賈家莊酒總代理)
"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書法故事

1吾邑老城中心原有一裁衣店,裁衣服小作坊也,鋪面立一招牌“當面裁剪”,意即不宰客也,書寫者乃民間寫家,但懂得繁體字,反倒將其意思改為“先將麵粉(且不論白麵、高粱面或玉米麵)送到典鋪後當了再裁剪衣服”,書寫者不知先有“面”而後有“麵”,“面”乃“臉面”之“面”,“麵”乃可食之“面”也,只可惜當時未拍照,好送白謙慎先生作一王小二民間書法之小小笑資。

2見報上有學當今某草書者楊某,所刊作品令人生惡,餘用其手機號發一短信,曰:“君字學×俗,焉如直師古,世間多才子,惜為浮名誤——讀報上展品有感,忠言苦藥一劑奉君,諛美之辭如香湯慎服”云云,吾與楊君從不相識,心想楊君定會覆信,會責問於我“爾乃何許人也?”然終無迴音。愚以為今人字未嘗不可學,但也是離魏晉風格最近者,離傳統經典越遠者越不可盲目追訪,吾此舉並非好為人師,而是餘初學時因正遇文革動亂時期,無人指引,雖盲目模訪學過不少社會上標語上的字,走過好多彎路,故不忍心讓他人也再重蹈覆轍,天下書友皆兄弟。

(摘自李剛文獻集)

郝繼文說:李剛老師生前尚抱有將書法回到生活日常的願望,如果給某人去信,他要堅持用毛筆,用豎行的箋,甚至也想著用研磨的墨。我想他內心一定害怕書法從實用空間中脫離出去,形成兩張皮。我也知道他創作的方式,如果要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多,他會用鋼筆做一個設計稿,控制一下每行的字數,設計一下字形和連帶,設計個引爆點。總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創作是相當理性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喝醉酒的樣子。但這種設計已有一些離開“流露”式的創作,而這種自然流出式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被推崇,有人(歐陽修)總結說晉人的那些留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些便條(當然魏晉人寫便條時對書法表現是很著意的,寫過去的信被對方收藏是令人興奮的事;同樣,為了不讓他得瑟,就是給他“退稿”)。事實上,最好的那部分作品確實來源於自然流露,是內容的副產品,這確是舊時的日常,不過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趨勢中,眼見無望。李剛老師離世早,要不非絕望不可。

哭李剛吾弟(大同殷憲)

已是十餘年未見李剛弟,07年邀他為我書展助興,有恙未至。08年11月18日予赴運城經介休得與相會,君立寒冬中待車,並召介休諸友共飲,不意匆匆一會竟是永訣。

廿六年情重,驅車訪介綿。

感君迎客意,入九砭肌寒。

賓主三杯酒,死生一席談。

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

  • 3
  • A介休忠昌商行(賈家莊酒總代理)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在介紡機電車間機修工段工作時就叫李剛,與我母親一個辦公室工作,還隱約記得小時他抱著我玩,小學也臨摹過他的字帖可惜隨父母來回搬家找不見他老人家的字帖了。
  • 禪道子
"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書法故事

1吾邑老城中心原有一裁衣店,裁衣服小作坊也,鋪面立一招牌“當面裁剪”,意即不宰客也,書寫者乃民間寫家,但懂得繁體字,反倒將其意思改為“先將麵粉(且不論白麵、高粱面或玉米麵)送到典鋪後當了再裁剪衣服”,書寫者不知先有“面”而後有“麵”,“面”乃“臉面”之“面”,“麵”乃可食之“面”也,只可惜當時未拍照,好送白謙慎先生作一王小二民間書法之小小笑資。

2見報上有學當今某草書者楊某,所刊作品令人生惡,餘用其手機號發一短信,曰:“君字學×俗,焉如直師古,世間多才子,惜為浮名誤——讀報上展品有感,忠言苦藥一劑奉君,諛美之辭如香湯慎服”云云,吾與楊君從不相識,心想楊君定會覆信,會責問於我“爾乃何許人也?”然終無迴音。愚以為今人字未嘗不可學,但也是離魏晉風格最近者,離傳統經典越遠者越不可盲目追訪,吾此舉並非好為人師,而是餘初學時因正遇文革動亂時期,無人指引,雖盲目模訪學過不少社會上標語上的字,走過好多彎路,故不忍心讓他人也再重蹈覆轍,天下書友皆兄弟。

(摘自李剛文獻集)

郝繼文說:李剛老師生前尚抱有將書法回到生活日常的願望,如果給某人去信,他要堅持用毛筆,用豎行的箋,甚至也想著用研磨的墨。我想他內心一定害怕書法從實用空間中脫離出去,形成兩張皮。我也知道他創作的方式,如果要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多,他會用鋼筆做一個設計稿,控制一下每行的字數,設計一下字形和連帶,設計個引爆點。總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創作是相當理性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喝醉酒的樣子。但這種設計已有一些離開“流露”式的創作,而這種自然流出式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被推崇,有人(歐陽修)總結說晉人的那些留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些便條(當然魏晉人寫便條時對書法表現是很著意的,寫過去的信被對方收藏是令人興奮的事;同樣,為了不讓他得瑟,就是給他“退稿”)。事實上,最好的那部分作品確實來源於自然流露,是內容的副產品,這確是舊時的日常,不過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趨勢中,眼見無望。李剛老師離世早,要不非絕望不可。

哭李剛吾弟(大同殷憲)

已是十餘年未見李剛弟,07年邀他為我書展助興,有恙未至。08年11月18日予赴運城經介休得與相會,君立寒冬中待車,並召介休諸友共飲,不意匆匆一會竟是永訣。

廿六年情重,驅車訪介綿。

感君迎客意,入九砭肌寒。

賓主三杯酒,死生一席談。

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

  • 3
  • A介休忠昌商行(賈家莊酒總代理)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在介紡機電車間機修工段工作時就叫李剛,與我母親一個辦公室工作,還隱約記得小時他抱著我玩,小學也臨摹過他的字帖可惜隨父母來回搬家找不見他老人家的字帖了。
  • 禪道子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我認識,還合作過。給我單位樓頂寫過標識,“汾局工貿大樓”,他沒用毛筆沒用紙,是用粉筆劃在鐵板上。然後我們把字用氧氣割下來,在他指導下,再用清漆和上石膏一層又一層地讓字豐滿起來。最上面刷上紅油漆,非常顯眼。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後來不是韓老師說他是武鄉人,我一直以為他是孝義家。騙子李剛,我們想你了。
  • 2
  • 胡玥
"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書法故事

1吾邑老城中心原有一裁衣店,裁衣服小作坊也,鋪面立一招牌“當面裁剪”,意即不宰客也,書寫者乃民間寫家,但懂得繁體字,反倒將其意思改為“先將麵粉(且不論白麵、高粱面或玉米麵)送到典鋪後當了再裁剪衣服”,書寫者不知先有“面”而後有“麵”,“面”乃“臉面”之“面”,“麵”乃可食之“面”也,只可惜當時未拍照,好送白謙慎先生作一王小二民間書法之小小笑資。

2見報上有學當今某草書者楊某,所刊作品令人生惡,餘用其手機號發一短信,曰:“君字學×俗,焉如直師古,世間多才子,惜為浮名誤——讀報上展品有感,忠言苦藥一劑奉君,諛美之辭如香湯慎服”云云,吾與楊君從不相識,心想楊君定會覆信,會責問於我“爾乃何許人也?”然終無迴音。愚以為今人字未嘗不可學,但也是離魏晉風格最近者,離傳統經典越遠者越不可盲目追訪,吾此舉並非好為人師,而是餘初學時因正遇文革動亂時期,無人指引,雖盲目模訪學過不少社會上標語上的字,走過好多彎路,故不忍心讓他人也再重蹈覆轍,天下書友皆兄弟。

(摘自李剛文獻集)

郝繼文說:李剛老師生前尚抱有將書法回到生活日常的願望,如果給某人去信,他要堅持用毛筆,用豎行的箋,甚至也想著用研磨的墨。我想他內心一定害怕書法從實用空間中脫離出去,形成兩張皮。我也知道他創作的方式,如果要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多,他會用鋼筆做一個設計稿,控制一下每行的字數,設計一下字形和連帶,設計個引爆點。總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創作是相當理性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喝醉酒的樣子。但這種設計已有一些離開“流露”式的創作,而這種自然流出式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被推崇,有人(歐陽修)總結說晉人的那些留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些便條(當然魏晉人寫便條時對書法表現是很著意的,寫過去的信被對方收藏是令人興奮的事;同樣,為了不讓他得瑟,就是給他“退稿”)。事實上,最好的那部分作品確實來源於自然流露,是內容的副產品,這確是舊時的日常,不過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趨勢中,眼見無望。李剛老師離世早,要不非絕望不可。

哭李剛吾弟(大同殷憲)

已是十餘年未見李剛弟,07年邀他為我書展助興,有恙未至。08年11月18日予赴運城經介休得與相會,君立寒冬中待車,並召介休諸友共飲,不意匆匆一會竟是永訣。

廿六年情重,驅車訪介綿。

感君迎客意,入九砭肌寒。

賓主三杯酒,死生一席談。

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

  • 3
  • A介休忠昌商行(賈家莊酒總代理)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在介紡機電車間機修工段工作時就叫李剛,與我母親一個辦公室工作,還隱約記得小時他抱著我玩,小學也臨摹過他的字帖可惜隨父母來回搬家找不見他老人家的字帖了。
  • 禪道子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我認識,還合作過。給我單位樓頂寫過標識,“汾局工貿大樓”,他沒用毛筆沒用紙,是用粉筆劃在鐵板上。然後我們把字用氧氣割下來,在他指導下,再用清漆和上石膏一層又一層地讓字豐滿起來。最上面刷上紅油漆,非常顯眼。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後來不是韓老師說他是武鄉人,我一直以為他是孝義家。騙子李剛,我們想你了。
  • 2
  • 胡玥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看到殷先生那句“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要哭了。情深義重。

  • 年輪
"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書法故事

1吾邑老城中心原有一裁衣店,裁衣服小作坊也,鋪面立一招牌“當面裁剪”,意即不宰客也,書寫者乃民間寫家,但懂得繁體字,反倒將其意思改為“先將麵粉(且不論白麵、高粱面或玉米麵)送到典鋪後當了再裁剪衣服”,書寫者不知先有“面”而後有“麵”,“面”乃“臉面”之“面”,“麵”乃可食之“面”也,只可惜當時未拍照,好送白謙慎先生作一王小二民間書法之小小笑資。

2見報上有學當今某草書者楊某,所刊作品令人生惡,餘用其手機號發一短信,曰:“君字學×俗,焉如直師古,世間多才子,惜為浮名誤——讀報上展品有感,忠言苦藥一劑奉君,諛美之辭如香湯慎服”云云,吾與楊君從不相識,心想楊君定會覆信,會責問於我“爾乃何許人也?”然終無迴音。愚以為今人字未嘗不可學,但也是離魏晉風格最近者,離傳統經典越遠者越不可盲目追訪,吾此舉並非好為人師,而是餘初學時因正遇文革動亂時期,無人指引,雖盲目模訪學過不少社會上標語上的字,走過好多彎路,故不忍心讓他人也再重蹈覆轍,天下書友皆兄弟。

(摘自李剛文獻集)

郝繼文說:李剛老師生前尚抱有將書法回到生活日常的願望,如果給某人去信,他要堅持用毛筆,用豎行的箋,甚至也想著用研磨的墨。我想他內心一定害怕書法從實用空間中脫離出去,形成兩張皮。我也知道他創作的方式,如果要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多,他會用鋼筆做一個設計稿,控制一下每行的字數,設計一下字形和連帶,設計個引爆點。總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創作是相當理性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喝醉酒的樣子。但這種設計已有一些離開“流露”式的創作,而這種自然流出式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被推崇,有人(歐陽修)總結說晉人的那些留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些便條(當然魏晉人寫便條時對書法表現是很著意的,寫過去的信被對方收藏是令人興奮的事;同樣,為了不讓他得瑟,就是給他“退稿”)。事實上,最好的那部分作品確實來源於自然流露,是內容的副產品,這確是舊時的日常,不過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趨勢中,眼見無望。李剛老師離世早,要不非絕望不可。

哭李剛吾弟(大同殷憲)

已是十餘年未見李剛弟,07年邀他為我書展助興,有恙未至。08年11月18日予赴運城經介休得與相會,君立寒冬中待車,並召介休諸友共飲,不意匆匆一會竟是永訣。

廿六年情重,驅車訪介綿。

感君迎客意,入九砭肌寒。

賓主三杯酒,死生一席談。

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

  • 3
  • A介休忠昌商行(賈家莊酒總代理)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在介紡機電車間機修工段工作時就叫李剛,與我母親一個辦公室工作,還隱約記得小時他抱著我玩,小學也臨摹過他的字帖可惜隨父母來回搬家找不見他老人家的字帖了。
  • 禪道子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我認識,還合作過。給我單位樓頂寫過標識,“汾局工貿大樓”,他沒用毛筆沒用紙,是用粉筆劃在鐵板上。然後我們把字用氧氣割下來,在他指導下,再用清漆和上石膏一層又一層地讓字豐滿起來。最上面刷上紅油漆,非常顯眼。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後來不是韓老師說他是武鄉人,我一直以為他是孝義家。騙子李剛,我們想你了。
  • 2
  • 胡玥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看到殷先生那句“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要哭了。情深義重。

  • 年輪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老師在零幾年開培訓班時,我和他做過幾年鄰居。學生課間活動時,常和他閒聊,是一幽默的老頭!
  • 1
  • 寶姐姐
"

李剛,(1951年-2008年),祖籍武鄉,長期生活在介休,字步巖、不言、濟之,自號南亭村長、芥齋。生前為介休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晉中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介休支部副主任委員。歷任介休縣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介休市第一至五屆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李剛先生是介休書壇的一面旗幟,作為介休本土第一位走出去的書法家,從技法到理念,對介休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引領作用。在山西乃至全國書法界享有聲譽,也是介休本地第一位國家級藝術團體會員。書法作品曾先後入展“全國蘭亭書法大展”“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外草書展”等。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書法故事

1吾邑老城中心原有一裁衣店,裁衣服小作坊也,鋪面立一招牌“當面裁剪”,意即不宰客也,書寫者乃民間寫家,但懂得繁體字,反倒將其意思改為“先將麵粉(且不論白麵、高粱面或玉米麵)送到典鋪後當了再裁剪衣服”,書寫者不知先有“面”而後有“麵”,“面”乃“臉面”之“面”,“麵”乃可食之“面”也,只可惜當時未拍照,好送白謙慎先生作一王小二民間書法之小小笑資。

2見報上有學當今某草書者楊某,所刊作品令人生惡,餘用其手機號發一短信,曰:“君字學×俗,焉如直師古,世間多才子,惜為浮名誤——讀報上展品有感,忠言苦藥一劑奉君,諛美之辭如香湯慎服”云云,吾與楊君從不相識,心想楊君定會覆信,會責問於我“爾乃何許人也?”然終無迴音。愚以為今人字未嘗不可學,但也是離魏晉風格最近者,離傳統經典越遠者越不可盲目追訪,吾此舉並非好為人師,而是餘初學時因正遇文革動亂時期,無人指引,雖盲目模訪學過不少社會上標語上的字,走過好多彎路,故不忍心讓他人也再重蹈覆轍,天下書友皆兄弟。

(摘自李剛文獻集)

郝繼文說:李剛老師生前尚抱有將書法回到生活日常的願望,如果給某人去信,他要堅持用毛筆,用豎行的箋,甚至也想著用研磨的墨。我想他內心一定害怕書法從實用空間中脫離出去,形成兩張皮。我也知道他創作的方式,如果要書寫的文字內容比較多,他會用鋼筆做一個設計稿,控制一下每行的字數,設計一下字形和連帶,設計個引爆點。總之,可以負責任地說,他的創作是相當理性的,並不是你想像的喝醉酒的樣子。但這種設計已有一些離開“流露”式的創作,而這種自然流出式的東西在書法創作中一直被推崇,有人(歐陽修)總結說晉人的那些留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些便條(當然魏晉人寫便條時對書法表現是很著意的,寫過去的信被對方收藏是令人興奮的事;同樣,為了不讓他得瑟,就是給他“退稿”)。事實上,最好的那部分作品確實來源於自然流露,是內容的副產品,這確是舊時的日常,不過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趨勢中,眼見無望。李剛老師離世早,要不非絕望不可。

哭李剛吾弟(大同殷憲)

已是十餘年未見李剛弟,07年邀他為我書展助興,有恙未至。08年11月18日予赴運城經介休得與相會,君立寒冬中待車,並召介休諸友共飲,不意匆匆一會竟是永訣。

廿六年情重,驅車訪介綿。

感君迎客意,入九砭肌寒。

賓主三杯酒,死生一席談。

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

  • 3
  • A介休忠昌商行(賈家莊酒總代理)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在介紡機電車間機修工段工作時就叫李剛,與我母親一個辦公室工作,還隱約記得小時他抱著我玩,小學也臨摹過他的字帖可惜隨父母來回搬家找不見他老人家的字帖了。
  • 禪道子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我認識,還合作過。給我單位樓頂寫過標識,“汾局工貿大樓”,他沒用毛筆沒用紙,是用粉筆劃在鐵板上。然後我們把字用氧氣割下來,在他指導下,再用清漆和上石膏一層又一層地讓字豐滿起來。最上面刷上紅油漆,非常顯眼。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後來不是韓老師說他是武鄉人,我一直以為他是孝義家。騙子李剛,我們想你了。
  • 2
  • 胡玥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看到殷先生那句“先行應待我,莫立市衢間”,要哭了。情深義重。

  • 年輪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李剛老師在零幾年開培訓班時,我和他做過幾年鄰居。學生課間活動時,常和他閒聊,是一幽默的老頭!
  • 1
  • 寶姐姐
介休,說不盡書法家李剛

  • 我丈夫與李剛是鐵哥們,我孩子的名字還是他起的,他也曾送給我們一幅字,貌似也見過很多次面,大概是處於大伯子與兄弟媳婦的禮節,他並沒有主動與我交談過。只記得他很幽默,說話很風趣,常常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他兒子的婚禮宴席上他模仿毛澤東的語氣講話,贏得了一眾掌聲。前幾天還和丈夫說到李剛,他感慨說,一晃就是十年,故去的人總是走得那麼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