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人們常認為西方文化大抵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前者給西方帶來了哲學、法律以及對科學的追求,而後者則帶來了精神的食糧,宗教的信仰。我們本文將目光集中於後者,談談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化體系的影響。

基督教之於西方,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之於今日,《聖經》早已成為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更有人認為基督教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核心。或許這樣的說法有些抽象,但細細思之,如今一個歐洲人或許可以不加入基督教,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的言談舉止又有什麼可以逃離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呢?可能從出生開始,他的名字就來源於某位聖徒,又或者他偶有興趣去音樂廳聽一次合唱,去美術館看一次展覽,閒暇時讀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在復活節的時候,隨手送給孩子一枚鮮豔彩蛋,這些無不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甚至於每日所用的語言都與基督教密切相關。由此來看,基督教對於西方文化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從大而言,它不知不覺中早已塑造了人們的世界觀,從小而言,日常的一舉一動都逃脫不了基督教色彩。

"

一直以來,人們常認為西方文化大抵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前者給西方帶來了哲學、法律以及對科學的追求,而後者則帶來了精神的食糧,宗教的信仰。我們本文將目光集中於後者,談談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化體系的影響。

基督教之於西方,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之於今日,《聖經》早已成為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更有人認為基督教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核心。或許這樣的說法有些抽象,但細細思之,如今一個歐洲人或許可以不加入基督教,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的言談舉止又有什麼可以逃離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呢?可能從出生開始,他的名字就來源於某位聖徒,又或者他偶有興趣去音樂廳聽一次合唱,去美術館看一次展覽,閒暇時讀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在復活節的時候,隨手送給孩子一枚鮮豔彩蛋,這些無不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甚至於每日所用的語言都與基督教密切相關。由此來看,基督教對於西方文化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從大而言,它不知不覺中早已塑造了人們的世界觀,從小而言,日常的一舉一動都逃脫不了基督教色彩。

英語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基督教影響方方面面,難以均述之,故今特以英語為例,通過分析其中的基督教色彩,以體現基督教對於西方文化之影響。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其起源與歐洲各民族的遷徙密不可分。早期,生活在地中海區域的伊比利亞人和羅馬人都先後來到英倫三島,帶來了拉丁語。可惜,傳統的拉丁語在歐洲大陸的發展過程中漸漸被各民族語言替代,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如今,幾乎已經很少有人會使用拉丁語,它也漸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了。不過雖然拉丁語已經幾乎消失,但是由此發展而來的語言正佔領著歐洲大陸,如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等。不過在這兩個強大民族之間進入大不列顛的凱爾特人的情況則截然不同,他們的額凱爾特語只有少數在英語中還有保留,而且只是一些地名、河流名稱,如the Cam, the Thames……這一現象也與之後基督教在英國的傳播息息相關,這次也是英國首次與拉丁語有了聯繫。

接著,在公元五世紀左右,日耳曼民族侵犯英國,他們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他們三部的語言在共同生活中漸漸融合,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語,也就是古英語。在古英語發展的過程中,法國諾曼地省的統治者在公元1066年征服了英國,他們的語言又成為的英國的官方語言。此時,英語吸收了大量的法語詞彙,並且語法結構也深受影響。而法語屬於拉丁語族,這時,英語又一次與拉丁語進行了密切結合。不過,拉丁語對於英語的影響之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皆由於基督教在英國的發展。教會在英國的出現,神職人員的講經佈道等,都使得拉丁語一步一步深入英國民間。

雖然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英國人漸漸希望用自己民族的語言代替拉丁語,但是由於基督教的影響,拉丁詞彙對英語的影響已經不可抹去。尤其是《聖經》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對普通人,尤其是文學家、藝術家的影響,讓基督教的根源深深地烙印在西方的歷史上。例如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以詞彙之豐富著稱。但是據統計,他的戲劇中引用《聖經》的次數十分可觀。或許現在人們在運用一些詞語時已經不知道它是從宗教發展而來的,但是這樣的根源將永遠存在,亦是基督教對於英國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影響。

接著我們從詞彙和習語兩個方面來看基督教對於的英語的影響。

上文提及,由於基督教的傳播,拉丁詞彙大量融入英語中。例如“cross”(十字架)、“pray”(祈禱)、“angle”(天使)、“hell”(地獄)、“worship”(崇拜)、“confession”(懺悔)等,這類詞語就像中文中的“涅槃”、“輪迴”、“因果”之於佛教,具有明顯、直接的關係,現在人們也很容易想起二者之間的聯繫。此外,還有一些日常的詞語,原先可能起源於基督教,而今,關係已經開始模糊。如“breakfast”來自於“breaking the fast”。有學者認為這是來自基督教的“解除禁食”的習俗。根據《摩西法典》,人們會根據日曆進行適當的禁食,而在太陽升起後進食,也就打破了禁食過程,故而稱之為“breakfast”。但是類似的習俗在很多宗教中都存在,例如伊斯蘭教,教徒在齋月的時候白天一天不進食,只有在太陽升起前和落下後進餐。而齋月結束後的第一頓早餐就是“breaking the fast”,打破這種禁食。但是現在已經很難說清“breakfast”的來源究竟為何了,不過其中確實可能有基督教的影響。另外,“Goodbye!”(再見)其實是“Good be with you.”(願上帝與你同在)的縮寫。而“holiday”(假日)原來也是“holy-day”(聖日)的意思。諸如此類的詞語甚多,這裡暫不一一列舉。總之,英語中大抵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都是從別的語言中吸收而來,其中受基督教影響的詞語佔大多數,由此可見一斑。

"

一直以來,人們常認為西方文化大抵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前者給西方帶來了哲學、法律以及對科學的追求,而後者則帶來了精神的食糧,宗教的信仰。我們本文將目光集中於後者,談談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化體系的影響。

基督教之於西方,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之於今日,《聖經》早已成為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更有人認為基督教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核心。或許這樣的說法有些抽象,但細細思之,如今一個歐洲人或許可以不加入基督教,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他的言談舉止又有什麼可以逃離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呢?可能從出生開始,他的名字就來源於某位聖徒,又或者他偶有興趣去音樂廳聽一次合唱,去美術館看一次展覽,閒暇時讀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在復活節的時候,隨手送給孩子一枚鮮豔彩蛋,這些無不與基督教息息相關,甚至於每日所用的語言都與基督教密切相關。由此來看,基督教對於西方文化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從大而言,它不知不覺中早已塑造了人們的世界觀,從小而言,日常的一舉一動都逃脫不了基督教色彩。

英語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基督教影響方方面面,難以均述之,故今特以英語為例,通過分析其中的基督教色彩,以體現基督教對於西方文化之影響。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其起源與歐洲各民族的遷徙密不可分。早期,生活在地中海區域的伊比利亞人和羅馬人都先後來到英倫三島,帶來了拉丁語。可惜,傳統的拉丁語在歐洲大陸的發展過程中漸漸被各民族語言替代,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如今,幾乎已經很少有人會使用拉丁語,它也漸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了。不過雖然拉丁語已經幾乎消失,但是由此發展而來的語言正佔領著歐洲大陸,如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等。不過在這兩個強大民族之間進入大不列顛的凱爾特人的情況則截然不同,他們的額凱爾特語只有少數在英語中還有保留,而且只是一些地名、河流名稱,如the Cam, the Thames……這一現象也與之後基督教在英國的傳播息息相關,這次也是英國首次與拉丁語有了聯繫。

接著,在公元五世紀左右,日耳曼民族侵犯英國,他們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他們三部的語言在共同生活中漸漸融合,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語,也就是古英語。在古英語發展的過程中,法國諾曼地省的統治者在公元1066年征服了英國,他們的語言又成為的英國的官方語言。此時,英語吸收了大量的法語詞彙,並且語法結構也深受影響。而法語屬於拉丁語族,這時,英語又一次與拉丁語進行了密切結合。不過,拉丁語對於英語的影響之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皆由於基督教在英國的發展。教會在英國的出現,神職人員的講經佈道等,都使得拉丁語一步一步深入英國民間。

雖然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英國人漸漸希望用自己民族的語言代替拉丁語,但是由於基督教的影響,拉丁詞彙對英語的影響已經不可抹去。尤其是《聖經》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對普通人,尤其是文學家、藝術家的影響,讓基督教的根源深深地烙印在西方的歷史上。例如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以詞彙之豐富著稱。但是據統計,他的戲劇中引用《聖經》的次數十分可觀。或許現在人們在運用一些詞語時已經不知道它是從宗教發展而來的,但是這樣的根源將永遠存在,亦是基督教對於英國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影響。

接著我們從詞彙和習語兩個方面來看基督教對於的英語的影響。

上文提及,由於基督教的傳播,拉丁詞彙大量融入英語中。例如“cross”(十字架)、“pray”(祈禱)、“angle”(天使)、“hell”(地獄)、“worship”(崇拜)、“confession”(懺悔)等,這類詞語就像中文中的“涅槃”、“輪迴”、“因果”之於佛教,具有明顯、直接的關係,現在人們也很容易想起二者之間的聯繫。此外,還有一些日常的詞語,原先可能起源於基督教,而今,關係已經開始模糊。如“breakfast”來自於“breaking the fast”。有學者認為這是來自基督教的“解除禁食”的習俗。根據《摩西法典》,人們會根據日曆進行適當的禁食,而在太陽升起後進食,也就打破了禁食過程,故而稱之為“breakfast”。但是類似的習俗在很多宗教中都存在,例如伊斯蘭教,教徒在齋月的時候白天一天不進食,只有在太陽升起前和落下後進餐。而齋月結束後的第一頓早餐就是“breaking the fast”,打破這種禁食。但是現在已經很難說清“breakfast”的來源究竟為何了,不過其中確實可能有基督教的影響。另外,“Goodbye!”(再見)其實是“Good be with you.”(願上帝與你同在)的縮寫。而“holiday”(假日)原來也是“holy-day”(聖日)的意思。諸如此類的詞語甚多,這裡暫不一一列舉。總之,英語中大抵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都是從別的語言中吸收而來,其中受基督教影響的詞語佔大多數,由此可見一斑。

英語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另外,英語中還有大量的習語來自於基督教。這點也不難理解,就如漢語中也會有大量成語來自於古代典籍。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來自於《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此外,像俗語中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出自《西遊記》中,亦是出自佛教故事。韋陀是佛的守護神,但是因為他在懲罰犯錯的人時過於嚴厲,往往對於已經生悔過之心的人也會懲罰,有違佛教教義。故而佛祖就把他放在自己面前,讓他在施法前先看一眼自己,給別人悔過自新,故而有了這樣一句話。而在英語中也有類似的現象,如“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因為早期基督徒過著禁慾的生活,他們建起教堂,在裡面修行。如此來看“church”(教堂)裡面人的生活都如此清苦,更何況是裡面的“mouse”(老鼠)呢?還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對牛彈琴)出自《聖經》,耶穌告誡人們不要把珍珠丟在豬的前面,恐怕它既糟蹋了珍珠又過來咬你們。現在這句話已經被引申為浪費時間或精力向某人提供有價值的事物。而“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流奶和蜜之地),也是出自《聖經》,關於以色列人歷史的描寫。以色列人作為上帝的選民得到上帝賜給他們的肥饒的土地,那塊地方也被成為流奶與蜜之地。現在引申為“樂土”,或是物產豐富的地方。英語中存在很多類似的俗語,它們作為英語的一部分,充斥在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

基督教對於英語具有較大的影響,當然它對於當地的文化影響也絕不僅限於此。英國人對於數字13的忌諱也是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因為出賣耶穌的猶大是最後的晚餐中的第十三個人。法國作家雨果說過:“英格蘭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一本是莎士比亞,是英格蘭造就了莎士比亞,但造就英格蘭的卻是《聖經》。”我們也常提及西方文化中的“蘋果”,雖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闡釋,但是也總不會少去伊甸園中夏娃偷食的禁果。而我們想對於西方文化進行了解,也需要抓住這個蘋果,由此去看西方的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