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以25:16的票數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早在阿拉巴馬之前,美國已經有6個州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右派(保守派)的強勢抬頭,通常來講,右派通常代表著一些保守勢力,即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而反墮胎法案,自然而然地也照應了傳統基督教中的反墮胎教義,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得出決議,認為墮胎等同殺人。《計劃外》以影像為載體,實質上則宣揚了這種反墮胎意識,也因此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反墮胎法案自誕生以來便被視為是對美國女性的一種剝削,對女性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因此,《計劃外》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以女性為主視點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了進行意識宣傳。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以25:16的票數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早在阿拉巴馬之前,美國已經有6個州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右派(保守派)的強勢抬頭,通常來講,右派通常代表著一些保守勢力,即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而反墮胎法案,自然而然地也照應了傳統基督教中的反墮胎教義,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得出決議,認為墮胎等同殺人。《計劃外》以影像為載體,實質上則宣揚了這種反墮胎意識,也因此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反墮胎法案自誕生以來便被視為是對美國女性的一種剝削,對女性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因此,《計劃外》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以女性為主視點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了進行意識宣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嚴格來講,《計劃外》是一部女性電影,以女主為主視角去展現了她的心路變化過程,並且明顯地突出了一種家庭意識,將家庭描繪成一處樂園,但其目的並不單純,並不是為了鼓勵人們迴歸家庭,而只是以家庭為借代,實際上是為了執政者層面的社會穩定要求,擴大生育,補充勞動力,因此可以說,《計劃外》這部影片極度政治化,其內容皆為光鮮亮麗的假象,一切都為了“洗腦”服務,其最終目的便是推廣反墮胎意識,使其能更好地被大眾,尤其是美國女性接受,不得不說,這是標準的“權力的肉體”,以女性代表為參照物,為其賦予男權社會所需要的一切光環和標籤,最終塑造一個由男權主導的,完美的、合適的女性形象。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以25:16的票數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早在阿拉巴馬之前,美國已經有6個州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右派(保守派)的強勢抬頭,通常來講,右派通常代表著一些保守勢力,即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而反墮胎法案,自然而然地也照應了傳統基督教中的反墮胎教義,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得出決議,認為墮胎等同殺人。《計劃外》以影像為載體,實質上則宣揚了這種反墮胎意識,也因此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反墮胎法案自誕生以來便被視為是對美國女性的一種剝削,對女性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因此,《計劃外》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以女性為主視點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了進行意識宣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嚴格來講,《計劃外》是一部女性電影,以女主為主視角去展現了她的心路變化過程,並且明顯地突出了一種家庭意識,將家庭描繪成一處樂園,但其目的並不單純,並不是為了鼓勵人們迴歸家庭,而只是以家庭為借代,實際上是為了執政者層面的社會穩定要求,擴大生育,補充勞動力,因此可以說,《計劃外》這部影片極度政治化,其內容皆為光鮮亮麗的假象,一切都為了“洗腦”服務,其最終目的便是推廣反墮胎意識,使其能更好地被大眾,尤其是美國女性接受,不得不說,這是標準的“權力的肉體”,以女性代表為參照物,為其賦予男權社會所需要的一切光環和標籤,最終塑造一個由男權主導的,完美的、合適的女性形象。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由於影片的目的先行,使得其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二元對立,例如最普遍的明暗對比,在手術室和女主的家庭之間進行對比,突出冷暖差異,把家庭變成充滿陽光的樂土,而醫療診所則成為了被反對派包圍的“戰場”,在手術室中,女性患者躺在手術檯上充滿“無助”,眼角掛著“晶瑩”的淚珠,這種慣用、簡單、有效的宣傳策略充斥全片,使得影片更像是夾雜著“恐嚇”和“威脅”的保守派宣言,也正是因為這種目的先行,使得其失去深度,完全沒有討論空間,而只是用強硬地不容置疑地態度去進行價值觀的輸出,另一方面,《計劃外》為了引起女性共情而利用了女性身份去進行宣傳,將影片塑造成一部女性電影,但實質上卻沒有去爭取女性應得的權益,反而是用強硬地態度去告訴美國女性,去教導她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這種荒誕而不切實際的宣傳策略為影片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不得不使人懷疑美國官方宣傳機構的工作能力。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以25:16的票數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早在阿拉巴馬之前,美國已經有6個州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右派(保守派)的強勢抬頭,通常來講,右派通常代表著一些保守勢力,即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而反墮胎法案,自然而然地也照應了傳統基督教中的反墮胎教義,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得出決議,認為墮胎等同殺人。《計劃外》以影像為載體,實質上則宣揚了這種反墮胎意識,也因此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反墮胎法案自誕生以來便被視為是對美國女性的一種剝削,對女性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因此,《計劃外》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以女性為主視點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了進行意識宣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嚴格來講,《計劃外》是一部女性電影,以女主為主視角去展現了她的心路變化過程,並且明顯地突出了一種家庭意識,將家庭描繪成一處樂園,但其目的並不單純,並不是為了鼓勵人們迴歸家庭,而只是以家庭為借代,實際上是為了執政者層面的社會穩定要求,擴大生育,補充勞動力,因此可以說,《計劃外》這部影片極度政治化,其內容皆為光鮮亮麗的假象,一切都為了“洗腦”服務,其最終目的便是推廣反墮胎意識,使其能更好地被大眾,尤其是美國女性接受,不得不說,這是標準的“權力的肉體”,以女性代表為參照物,為其賦予男權社會所需要的一切光環和標籤,最終塑造一個由男權主導的,完美的、合適的女性形象。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由於影片的目的先行,使得其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二元對立,例如最普遍的明暗對比,在手術室和女主的家庭之間進行對比,突出冷暖差異,把家庭變成充滿陽光的樂土,而醫療診所則成為了被反對派包圍的“戰場”,在手術室中,女性患者躺在手術檯上充滿“無助”,眼角掛著“晶瑩”的淚珠,這種慣用、簡單、有效的宣傳策略充斥全片,使得影片更像是夾雜著“恐嚇”和“威脅”的保守派宣言,也正是因為這種目的先行,使得其失去深度,完全沒有討論空間,而只是用強硬地不容置疑地態度去進行價值觀的輸出,另一方面,《計劃外》為了引起女性共情而利用了女性身份去進行宣傳,將影片塑造成一部女性電影,但實質上卻沒有去爭取女性應得的權益,反而是用強硬地態度去告訴美國女性,去教導她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這種荒誕而不切實際的宣傳策略為影片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不得不使人懷疑美國官方宣傳機構的工作能力。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計劃外》這部影片可以說是錯誤地選擇了切入點,導演查克·康策爾曼曾參與過兩部《上帝未死》和《你相信麼?》的編劇工作,這三部影片都是典型的基督教主旋律影片,因此可見,導演本身便對宗教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可以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人士,這次由其本人執導拍攝的《計劃外》亦是如此,片中充斥著大量的宗教思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社會不同勢力對於墮胎行為的實際態度,但正如前文所言,《計劃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影片切入點,而只是盲目而又不合邏輯的展示了海量的在宗教人士眼中的恐怖墮胎畫面,就像其千年來從未改變的宣傳策略一樣,用鮮血和淚水來訴說墮胎的“恐怖”和對女性造成的傷害,這種邏輯上的錯誤來源於錯誤的認識,用教導的方式去指導她人處置自己的身體,這本身便是一種該被徹底淘汰的傳統意識,沒有人擁有處置她人身體的權力,人的身體從來只屬於自己,其次,這種“教導”實際上是對現代女性運動的一次顛覆,其行為是對美國女性運動的徹底反對,二者擁有截然相反的運動目標,因此,以對方的身份出發,用自己的意識去進行價值觀的填充,這本身便是一種可笑的行為,這就像民主黨在假借共和黨人的身份去進行那些反共和黨的行為,之後又回過頭來對他們說,我這是為你好一樣,是一種極度愚蠢而又不合邏輯的宣傳方式。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以25:16的票數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早在阿拉巴馬之前,美國已經有6個州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右派(保守派)的強勢抬頭,通常來講,右派通常代表著一些保守勢力,即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而反墮胎法案,自然而然地也照應了傳統基督教中的反墮胎教義,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得出決議,認為墮胎等同殺人。《計劃外》以影像為載體,實質上則宣揚了這種反墮胎意識,也因此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反墮胎法案自誕生以來便被視為是對美國女性的一種剝削,對女性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因此,《計劃外》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以女性為主視點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了進行意識宣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嚴格來講,《計劃外》是一部女性電影,以女主為主視角去展現了她的心路變化過程,並且明顯地突出了一種家庭意識,將家庭描繪成一處樂園,但其目的並不單純,並不是為了鼓勵人們迴歸家庭,而只是以家庭為借代,實際上是為了執政者層面的社會穩定要求,擴大生育,補充勞動力,因此可以說,《計劃外》這部影片極度政治化,其內容皆為光鮮亮麗的假象,一切都為了“洗腦”服務,其最終目的便是推廣反墮胎意識,使其能更好地被大眾,尤其是美國女性接受,不得不說,這是標準的“權力的肉體”,以女性代表為參照物,為其賦予男權社會所需要的一切光環和標籤,最終塑造一個由男權主導的,完美的、合適的女性形象。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由於影片的目的先行,使得其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二元對立,例如最普遍的明暗對比,在手術室和女主的家庭之間進行對比,突出冷暖差異,把家庭變成充滿陽光的樂土,而醫療診所則成為了被反對派包圍的“戰場”,在手術室中,女性患者躺在手術檯上充滿“無助”,眼角掛著“晶瑩”的淚珠,這種慣用、簡單、有效的宣傳策略充斥全片,使得影片更像是夾雜著“恐嚇”和“威脅”的保守派宣言,也正是因為這種目的先行,使得其失去深度,完全沒有討論空間,而只是用強硬地不容置疑地態度去進行價值觀的輸出,另一方面,《計劃外》為了引起女性共情而利用了女性身份去進行宣傳,將影片塑造成一部女性電影,但實質上卻沒有去爭取女性應得的權益,反而是用強硬地態度去告訴美國女性,去教導她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這種荒誕而不切實際的宣傳策略為影片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不得不使人懷疑美國官方宣傳機構的工作能力。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計劃外》這部影片可以說是錯誤地選擇了切入點,導演查克·康策爾曼曾參與過兩部《上帝未死》和《你相信麼?》的編劇工作,這三部影片都是典型的基督教主旋律影片,因此可見,導演本身便對宗教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可以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人士,這次由其本人執導拍攝的《計劃外》亦是如此,片中充斥著大量的宗教思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社會不同勢力對於墮胎行為的實際態度,但正如前文所言,《計劃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影片切入點,而只是盲目而又不合邏輯的展示了海量的在宗教人士眼中的恐怖墮胎畫面,就像其千年來從未改變的宣傳策略一樣,用鮮血和淚水來訴說墮胎的“恐怖”和對女性造成的傷害,這種邏輯上的錯誤來源於錯誤的認識,用教導的方式去指導她人處置自己的身體,這本身便是一種該被徹底淘汰的傳統意識,沒有人擁有處置她人身體的權力,人的身體從來只屬於自己,其次,這種“教導”實際上是對現代女性運動的一次顛覆,其行為是對美國女性運動的徹底反對,二者擁有截然相反的運動目標,因此,以對方的身份出發,用自己的意識去進行價值觀的填充,這本身便是一種可笑的行為,這就像民主黨在假借共和黨人的身份去進行那些反共和黨的行為,之後又回過頭來對他們說,我這是為你好一樣,是一種極度愚蠢而又不合邏輯的宣傳方式。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國內通常把女性電影分為三類:女性題材或主體的電影、女性主義電影、女導演創作的電影。《計劃外》無疑屬於第一類,但是其最終目的卻呈現了一種反女性自由的效果,這也造成了一種“本我”上的困擾,這類以女性為主體,但最終目的卻違背女性利益的影片是否能歸入女性電影這一分類,女性電影的評判標準是否應強調以女性導演、編劇為主的創作主體,性別在此處彷彿成為了天然的鴻溝,在鴻溝的兩端,存在著相互糾纏而又矛盾的對立意識,但清晰可見的是,男權意識不應滲透進女性電影中,在現當代社會中,“權力的肉體”只會招致更多的反對聲音。

"

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引子:保守勢力應學會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是幫助女性去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成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絆腳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影片《計劃外》以一名女性醫生為主角,她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計劃生育診所主任之一,參與了超過2.2萬例墮胎,併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她對婦女選擇權的熱情促使她成為計劃生育的代言人,為她深信不疑的事業而努力制定法律。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改變一切的東西。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以25:16的票數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早在阿拉巴馬之前,美國已經有6個州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此舉被認為是美國右派(保守派)的強勢抬頭,通常來講,右派通常代表著一些保守勢力,即支持美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而反墮胎法案,自然而然地也照應了傳統基督教中的反墮胎教義,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得出決議,認為墮胎等同殺人。《計劃外》以影像為載體,實質上則宣揚了這種反墮胎意識,也因此招致了大量的批評,反墮胎法案自誕生以來便被視為是對美國女性的一種剝削,對女性權益造成了極大損害,因此,《計劃外》這部影片帶有濃厚的政治氣息,以女性為主視點的主要目的也只是為了進行意識宣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嚴格來講,《計劃外》是一部女性電影,以女主為主視角去展現了她的心路變化過程,並且明顯地突出了一種家庭意識,將家庭描繪成一處樂園,但其目的並不單純,並不是為了鼓勵人們迴歸家庭,而只是以家庭為借代,實際上是為了執政者層面的社會穩定要求,擴大生育,補充勞動力,因此可以說,《計劃外》這部影片極度政治化,其內容皆為光鮮亮麗的假象,一切都為了“洗腦”服務,其最終目的便是推廣反墮胎意識,使其能更好地被大眾,尤其是美國女性接受,不得不說,這是標準的“權力的肉體”,以女性代表為參照物,為其賦予男權社會所需要的一切光環和標籤,最終塑造一個由男權主導的,完美的、合適的女性形象。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由於影片的目的先行,使得其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二元對立,例如最普遍的明暗對比,在手術室和女主的家庭之間進行對比,突出冷暖差異,把家庭變成充滿陽光的樂土,而醫療診所則成為了被反對派包圍的“戰場”,在手術室中,女性患者躺在手術檯上充滿“無助”,眼角掛著“晶瑩”的淚珠,這種慣用、簡單、有效的宣傳策略充斥全片,使得影片更像是夾雜著“恐嚇”和“威脅”的保守派宣言,也正是因為這種目的先行,使得其失去深度,完全沒有討論空間,而只是用強硬地不容置疑地態度去進行價值觀的輸出,另一方面,《計劃外》為了引起女性共情而利用了女性身份去進行宣傳,將影片塑造成一部女性電影,但實質上卻沒有去爭取女性應得的權益,反而是用強硬地態度去告訴美國女性,去教導她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這種荒誕而不切實際的宣傳策略為影片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不得不使人懷疑美國官方宣傳機構的工作能力。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計劃外》這部影片可以說是錯誤地選擇了切入點,導演查克·康策爾曼曾參與過兩部《上帝未死》和《你相信麼?》的編劇工作,這三部影片都是典型的基督教主旋律影片,因此可見,導演本身便對宗教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可以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人士,這次由其本人執導拍攝的《計劃外》亦是如此,片中充斥著大量的宗教思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社會不同勢力對於墮胎行為的實際態度,但正如前文所言,《計劃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影片切入點,而只是盲目而又不合邏輯的展示了海量的在宗教人士眼中的恐怖墮胎畫面,就像其千年來從未改變的宣傳策略一樣,用鮮血和淚水來訴說墮胎的“恐怖”和對女性造成的傷害,這種邏輯上的錯誤來源於錯誤的認識,用教導的方式去指導她人處置自己的身體,這本身便是一種該被徹底淘汰的傳統意識,沒有人擁有處置她人身體的權力,人的身體從來只屬於自己,其次,這種“教導”實際上是對現代女性運動的一次顛覆,其行為是對美國女性運動的徹底反對,二者擁有截然相反的運動目標,因此,以對方的身份出發,用自己的意識去進行價值觀的填充,這本身便是一種可笑的行為,這就像民主黨在假借共和黨人的身份去進行那些反共和黨的行為,之後又回過頭來對他們說,我這是為你好一樣,是一種極度愚蠢而又不合邏輯的宣傳方式。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國內通常把女性電影分為三類:女性題材或主體的電影、女性主義電影、女導演創作的電影。《計劃外》無疑屬於第一類,但是其最終目的卻呈現了一種反女性自由的效果,這也造成了一種“本我”上的困擾,這類以女性為主體,但最終目的卻違背女性利益的影片是否能歸入女性電影這一分類,女性電影的評判標準是否應強調以女性導演、編劇為主的創作主體,性別在此處彷彿成為了天然的鴻溝,在鴻溝的兩端,存在著相互糾纏而又矛盾的對立意識,但清晰可見的是,男權意識不應滲透進女性電影中,在現當代社會中,“權力的肉體”只會招致更多的反對聲音。

《計劃外》|一部被男權意識滲透的女性電影

一影一話 譜人世虛實

俱是覆舟風雨 書字可抵愁

公眾號團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戲劇影視學

終南影話 電影小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