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滄桑嘉峪關。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嘉峪關前九眼泉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遠眺嘉峪關

因關建在馬鬃山餘脈黑山的嘉峪塬上,故名嘉峪關。嘉峪關不論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是建關前,還是建關後,這裡都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衝。自古稱“河西第一隘口”。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徵西大將軍馮勝,在蘭州大敗蒙古軍。曾不可一世的元軍降的降,俘的俘,能跑的都向西北逃去。明軍一直追到玉門關外,才班師凱旋。馮勝沿途巡察,看中了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塬。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這裡依山傍水,南有祁連山餘脈文殊山,北有馬鬃山餘脈黑山,兩山之間形成交通咽喉,乃“鎖鑰”之地;坡下又有九眼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因此,馮勝便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嘉峪關關城建於明洪武五年,現存關城是我國長城全線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關隘。關城由護城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壕、外城、羅城、甕城、內城組成,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當我們來到嘉峪關時,九眼泉己近幹竭,在灰朦朦的沙塵和細雨中,嘉峪關背後蜿蜒的祁連山雖然看不見了,但,經歷了六百多年風雨滄桑的嘉峪關,卻依然雄偉地屹立在祖國西北大地上。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內城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將軍府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

城樓

明洪武五年,馮勝在此建嘉峪關稱“西襟鎖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