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婦圓桌|給孩子做自己的機會

家庭教育 煮婦神探 幼兒園 經濟 博雅母嬰 2017-06-08

“煮婦圓桌”,是一個新開的欄目。以後將不定期地推送一些煮婦們湊在一起會聊的事情,比如食譜,孩子,兩性,婚姻,明星,時尚……簡單地說,這是一個煮婦俱樂部。

本期煮婦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有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桐桐

煮婦圓桌|給孩子做自己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的生命來源於父母,但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他就開啟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不再從屬於父母,也不再從屬於任何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規劃、設計出來的“教育產品”,這也是家庭教育的要義之一。反之,如果按照家長期待的模式去打造孩子,是對孩子成長自由的剝奪——把孩子當成了沒有生命、依賴特定程序運行的機器。

然而,很多家長因為不懂得這個要義,或者習慣了控制和支配的思維方式,或者以愛的名義例行包辦,致使孩子無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甚至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人痛惜。屢見報端的因為不堪忍受父母的控制而自殺或弒父殺母的案件便是由於極端矛盾激發而釀成的悲劇。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名母親,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一直秉持著“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一育兒觀,努力幫助女兒成為最好的自己,並且為她能夠始終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漸漸成長為一個非常懂得愛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孩子而欣慰,如此長大的女兒在最近參加的抗挫力訓練營時,被專業導師評價為“是個內心非常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歷程“道阻且長”,希望以下的文字能與各位煮婦們共享。
煮婦圓桌|給孩子做自己的機會

避免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未竟心願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心存“未完成情結”。

不由自主地把自己難以實現的心願投射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這就是“未完成情結”。

在這方面上,一開始的我也不能完全免俗,比如我的性格比較內向,有輕微的社交焦慮,總是對能夠在公共場合侃侃而談、開朗大方的人心生羨慕,也因此錯失了很多發展機會。

我曾暗暗祈禱以後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再像自己一樣“沒出息”。可是事與願違,桐桐恰恰遺傳了我的內向性格,人前一度怯怯懦懦,這種狀態讓我很憂心,怕小傢伙走向社會後會因此埋沒自己的能力。

但我很快意識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期待成長,坦然地接納反而能夠給孩子情感的支撐,幫助她更勇敢地面對外面的世界。於是,每當我再為小傢伙的羞怯和退縮揪心的時候,就有意地這樣“敲打”自己,終於做到了心態越來越坦然。

因為坦然,我越來越接納桐桐原本的樣子。每當她有點膽怯的時候,我都能給予她理解與支持,而不是急著逼她去“勇敢”。因為這份理解與支持,奇蹟出現了,原本容易怕這怕那的桐桐,竟然日漸成為一個勇敢、開朗的孩子,從托兒班上公開課被嚇得哇哇大哭,到幼兒園中班能夠積極舉手發言,而今,已經是小學生的她更是變成了一個上課比較活躍的孩子,前段時間在參加青少年抗挫力訓練營的時候,作為班上最小的孩子,她竟然連跟中學生哥哥姐姐們PK都不怕!

煮婦圓桌|給孩子做自己的機會不拿孩子做橫向的比較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網絡上開始流行一句話:“我們都有個宿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小孩”。

一句看似無奈的調侃,其實很諷刺地折射出很多家庭教養中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喜歡把自家的孩子跟別家的孩子做比較,看到李家小朋友畫畫好,就嫌自家孩子能畫不出同樣的水平,看到張家小朋友跳舞好,也拿來刺激自家孩子,殊不知,如此總用別家孩子的發展狀態為自家孩子設立發展的標杆,不僅給孩子製造過大的壓力,還很容易對孩子的天賦基礎視而不見,讓孩子沒有機會去做自己,只能被動地去學別人。

我特別反對這種做法,在日常的教養過程中,從不拿桐桐去跟別的孩子做功利的比較,即使桐桐發覺自己畫畫不如別人,或者為別的方面比不上他人而難過時,我還會對她說:“寶貝,他是他,你是你,你不一定非要跟他一樣,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就是最棒的。”或者對她說:“雖然你跳舞不如她跳的好,但畫畫比她棒啊,每個人都有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會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無論你是什麼樣子,媽媽都愛你!

因為經常聽到這樣的鼓勵,桐桐對自己越來越自信,“我為自己驕傲!”偶爾還能聽到她說出如此讓人驚喜的話來。

給孩子自主成長的權利

幫孩子規劃未來的發展,是很多家長樂此不疲的事情。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就不惜代價地報名各種早教輔導班,並不辭辛苦地陪讀,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都會以愛的名義忽略孩子的感受。有時,這樣的“付出”的確有了讓人欣慰的結果——孩子各方面成長的都十分突出,但或許孩子的生活因此失去了自主的樂趣。

我所知道的就有一個每天被媽媽拖著去上課的孩子,他著實優秀,但曾私下告訴我:“我好怕禮拜六啊,一整天都要上課!”

而我是怎樣的媽媽呢?我想我是那種把孩子的自主性看得比發展的結果更為重要的媽媽,在教養中努力給桐桐發展的自主權,而不讓自己的“好心”安排剝奪了她選擇的權利,儘量尊重她的意見,她渴望上輔導班的時候,即使經濟緊張也儘量滿足她的要求,在她不喜歡的學習領域即便再有所期待也不會強迫她。

這樣,雖然女兒桐桐極少上所謂的各種輔導班,在很多領域沒有上輔導班的小朋友能力強,但看到她能健健康康地以正常的節奏向前發展,而且那麼享受自主探索、自由發展的快樂,我還是感覺很欣慰,因為,讓孩子成為她自己比成為天才更難!

本文內容歸你好寶貝所有

圖片來源自網絡

博雅幹細胞綜合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