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青春期的女兒相處,靠的就是這兩個公式

家庭教育 數學 讀書 孫雲曉 冰淇淋 中視青橙教育 2018-11-26

本文節選自《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

不止一次地聽家長說,孩子的房門上會掛“閒人免進”的牌子,而且好像是特意掛給父母看的。女兒的中學六年,房門上也掛著一個她親手製作的牌子。那是用一張白色的相紙做的,上半截是她小時候一張可愛的照片,下面則用英文寫著“welcome”。這個牌子一直掛到女兒高考結束,照片都泛白了,我們才摘了下來。

我和青春期的女兒相處,靠的就是這兩個公式

中學幾年,女兒也要求我們進她的房間之前需要敲門,徵得她的允許方可進去。但我覺得單這一個“welcome”就足以說明我們之間的距離還是挺近的。

有一次下班,跟一個同事乘車同行。在車上,已經放學回家的女兒打來電話,說她已經到家。我便在電話裡安排女兒幫我做這做那,女兒都一一答應。同事覺得女兒很聽話,便問我是如何做到的。也有跟我很熟識的朋友總說我的女兒好像青春期沒有太多叛逆似的。

其實不然,女兒剛上初中的時候,我也突然發現再像小時候那樣教育她已經行不通了。她不再把我作為靠山,言聽計從,而是時不時地跟我對著幹,還對我的所作所為有很多負面的點評,為此我也有過小小的痛苦。

小的時候,女兒愛黏著我和她爸爸,一到週末就纏著我們帶她出去玩。上了初中以後,她則願意把我們打發出去,她一個人在家待著;有時候剛想給她點建議,她卻用一句話“憑什麼啊”就把我噎得啞口無言……

為了能夠和青春期的女兒很好地相處,並繼續行使家長“教育”的權力,我開始加大力度學習。

就在女兒初一的第二學期,我專門抽了一天時間,揣了個筆記本,跑到中關村圖書大廈,搬了幾十本家庭教育的書籍,坐在一個角落裡,在每一本書裡找關於青春期的內容閱讀,一邊讀一邊還記了筆記。一天的惡補下來,我意猶未盡,回家的時候還買了幾本書回來繼續閱讀。

不得不說,對於家長來說,學習便是一劑良藥,通過學習,很多困惑變得豁然開朗,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也沒有那麼迷茫,而是越來越理智了。

後來,我又覺得看書不解渴,便去聽有關家庭教育的專業課程。

慢慢地,我和女兒的關係越來越好,當我們的關係好的時候,我發現,再給她提建議或者為她定規矩的時候她便容易接受了。

在聽家庭教育課程的時候,有位老師講的兩個公式我深有體會,那就是:

規矩+關係=響應

規矩-關係=牴觸

作為父母,我們總想讓孩子守規矩,而且也從對孩子成長有利的角度定了不少規矩。然而,在有的家庭裡,孩子就非常聽話守規矩,也就是“響應”家長的教導,而在有的家庭裡孩子則凡事跟家長對著幹,“牴觸”多於響應。

不少朋友把原因歸結於“孩子跟孩子不一樣”,誠然,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接受事物的程度也一定不同。但這更加要求家長要具體分析自己的孩子,清楚孩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不光看表面,也要走進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們內心渴望我們怎麼幫助他們。

當我通過學習對孩子有更多瞭解的時候,我便改變了過去的做法。我發現我的一個小小的改變,不僅使我可以做個輕鬆的媽媽了,女兒也變得聽話了。

上初三時的一天晚上,女兒在房間裡寫作業,我在客廳看電視,突然間聽到摔東西的聲音。我趕緊跑過去,看到女兒那本厚厚的數學練習冊和一支簽字筆被摔在了地上,女兒則坐在椅子上掉眼淚。

女兒的數學一向學得不是很好,我想她一定是又遇到了解決不了的難題,又著急又煩躁,才把練習冊和簽字筆摔了。我上中學的時候,曾經也有數學和物理無論如何都學不懂的時候。我知道這個時候孩子的心情會是多麼難過,我也知道這時候別人說啥對她來說都是多餘的,我便過去坐在她旁邊的床沿上,兩隻手拉著她的手,靜靜地陪著她,等她開口說話。

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一下子撲到我的懷裡,一邊哭一邊說:“老媽,咋辦呢?我的數學就是不會。”我說:“好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一定非常著急想把數學學好。”“就是嘛,你說咋辦呢?”聽得出來,女兒恨不得我就是她的救星。

於是,我擦乾了女兒的眼淚,和她一起想辦法,看看怎麼才能讓她的數學成績提上去。最後,我們一家三口商量的結果是找一個家教老師,專門為她補一補數理化課程。過去女兒沒有怎麼上過課外輔導班,但這一次,她欣然接受,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和青春期的女兒相處,靠的就是這兩個公式

孩子遇到困擾的時候,我們有時候習慣性地講道理,但其實如果孩子情緒很激動的話,他是聽不進去道理的,而且很多時候,孩子很明白道理,只是不知道如何做而已。

這時候,孩子需要心理上的支持,給一個肩膀讓孩子靠靠,給一雙耳朵讓孩子說說,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最起碼孩子的情緒會先平復下來。如果我們還能跟孩子一起想出一個好辦法的話,那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了。

有一位智慧的媽媽是這樣做的:

兒子在學校跟同學鬧彆扭了,回家了還在生氣,她沒有問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是說:“兒子,看你心情不好,媽媽帶你去看電影吧!”

兒子說:“不想看。”

她說:“那咱倆去打羽毛球?”

兒子說:“不去,沒心思!”

她又說:“吃冰激凌去吧,我回來看到門口商場新開了家哈根達斯。”

兒子說:“好吧!”

孃兒倆吃了一通冰激凌,回來的路上兒子跟媽媽說:“你是我親媽嗎?別人家的老媽知道兒子跟別人打架都會大罵一通,你不罵我還帶我又是玩又是吃的!”

媽媽一看兒子的心情緩了過來,便笑著說:“你是我的親兒子啊,我心疼,看不得你心情不好呀。現在怎麼樣,還那麼難過嗎?”

兒子說:“好多了。”

直到這時候,這位媽媽才切入正題,跟兒子討論打架的事情,不過她並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就事論事,跟兒子約法三章。這位媽媽說,她那一軟招非常好使,因為她的兒子不吃硬招,而且她發現,家長軟下來的話孩子壓根就逆反不起來。

先調整情緒,再解決問題。我和這位媽媽都是這樣。一個孩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粗暴的指責更是會火上澆油,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導致親子關係惡劣。

十幾歲的孩子常會情緒激動,動不動就發脾氣,但你仔細分析,每一次的行為和情緒後面都有一定的正面動機。我女兒是特別想學好數學才著急煩躁,那個兒子則是因為打抱不平受了委屈才情緒低落。

當我們家長能夠接受孩子的情緒,並想辦法去疏導,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家長理解和接納,親子關係便會進一步融洽。關係好了,我們再來解決問題或者糾正孩子的行為,就會容易得多,這時候所謂的“聽話”也就不是問題了。

孫雲曉老師有句名言“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我們家長不妨先想想怎樣靠近孩子的心,跟孩子成為親密朋友,當親子之間的心門不是“免進”而是“welcome”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聽話”了。


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