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園電影《墊底辣妹》的成敗引人回味

家庭教育 墊底女生 日本 大學 蔣豐看日本 2017-04-28

作者:蔣豐

《墊底辣妹》,一部日本校園電影。其實,看到這個名字,就會有很多聯想。在一個學校,說到“墊底”,幾乎就是“學渣”的代名詞;談到“辣妹”,那一定就是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女”,或者叫“問題少女”。在她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看或者說窺的慾望,隨之而來。

日本校園電影《墊底辣妹》的成敗引人回味

“辣妹”大概沒有天生的。影片中的“辣妹”工藤沙耶加(有村架純 飾)有著奇特的經歷。通常來說,一個人的順利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反之,一個人或者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或者學校教育出了問題,都容易讓自己這顆小樹長歪。工藤沙耶加似乎比一般少女更加不幸,她不是“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一方面出了問題,而是兩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在家裡,父親重男輕女,一心一意要把兒子培養成專業棒球手,不惜給予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種種鼓勵,對工藤沙耶加和妹妹則不聞不問,冷漠至極。處於青春反抗期的工藤沙耶加也不示弱,從來都是把爸爸叫作“臭老頭”的。在學校,老師也看不起工藤沙耶加,直接把她叫作“垃圾”。一般人在學校如果被如此稱呼,大概會直奔校長室的,但工藤沙耶加的反應是讓裙子越穿越短,直接露出“絕對領域”;把頭髮越染越黃,絲毫不遜色於歐美女生。一個年輕人,能夠在雙重歧視下生存下來已經實屬不易,如果再要求她在雙重歧視下健康成長,那就是一種苛責。因此,我同情並且理解工藤沙耶加是怎樣成為“辣妹”的,她的“墊底”理所當然。

日本校園電影《墊底辣妹》的成敗引人回味

逆襲出現了。按照日本特有的對學生學習力的考核——也就是“偏差值”,工藤沙耶加只有30。因為“偏差值”是日本特有的,我們也就沒有必要深入瞭解,只要知道一個日本高中生如果是“偏差值”50,意味著她就可以考入大學;如果“偏差值”是80,就意味著她這個“學霸”在對“學渣”說:“你給我跪下!”如果“偏差值”30,就意味著她只有小學四年級水平,好像在說:“還玩兒嗎?” 工藤沙耶加就是後者。

遭受了“雙重歧視”的工藤沙耶加,不幸中有萬幸,而這萬幸同樣來自於家庭和一所補校。她的媽媽(吉田羊飾)相信女兒,甚至有些溺愛,她相信“這孩子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孩子”,她溺愛到看著女兒穿著露出“絕對領域”的超短裙時,也只是溫和地問:“是不是太短了一點?”重要的是,她因為女兒問題多多,不知多少次被叫到學校接受老師的訓斥,但她回家並沒有對女兒實際暴力教育;她像“孟母三遷”一樣,不斷地給女兒調換著學校,最後選定一家補校。當她知道女兒已經立志要報考日本私立“雙雄”之一的慶應義塾大學而交不起昂貴的補習費用的時候,不惜解除定期保險金,不惜自己外出加時打工,不惜在女兒遭遇挫折的時候與其一起流淚,用講女兒童年故事的方式激勵她再出發。

日本校園電影《墊底辣妹》的成敗引人回味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工藤沙耶加在補校遇到了坪田(伊藤淳史飾)老師。他具有特殊的“魔法”,不是批評,而是鼓勵,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展開話題進行討論。每當和工藤沙耶加相談之歡時,坪田老師就會與她擊掌而呼;每當工藤沙耶加顯出知識上的薄弱時,他給予的不是諷刺和輕視,而是說“你能夠錯成這樣也是很了不起的”;每當工藤沙耶加有了進步的時候,他都是在鼓勵之後拿出新的書籍,給她樹立起更高的目標。

這部電影中沒有大段大段說教性的對白,有的是目不暇接的一個又一個細節。而這種細節不是那種一看就是編造出來的,而是隨眼可見、觸手可摸、實實在在存在的細節。

日本校園電影《墊底辣妹》的成敗引人回味

很多人看重影片工藤沙耶加努力之後的“屌絲逆襲”,從“學渣”走進名流高校——慶應義塾大學,發出“有志者,事竟成”的呼聲。我則更看重一個人成長的外部環境,深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這部電影再次告訴我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工藤沙耶加成為“墊底的辣妹”,源於不幸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工藤沙耶加成功“逆襲”,也源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樣說,看起來有些矛盾,而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本身就不是按照劇本發展而是在矛盾中前行的。

善於挖掘校園題材的日本導演們,並不把“立志”與“勵志”作為重點,而是在把這個過程掰開了揉碎了上狠下功夫,讓人在淚水中與銀屏同行,離開銀屏時似乎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這樣的影片,才有味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