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我們先看一段對話

“媽,別這樣喂,大人嘴裡有許多細菌,會傳染給他。”貝貝媽看到婆婆自己嚼過再喂孩子時趕緊制止。“我又沒病,怕啥?我以前都是這樣帶過來的!”婆婆生氣地說……

“強強,你都4歲多了,怎麼往垃圾筐裡尿尿?”爸爸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這時奶奶走過來“解圍”:“小孩子撒尿又不髒。”“媽,這不是髒不髒的問題,這時行為規範的問題。”“小屁孩,什麼規範?你小時候我都沒怎麼管你,現在不也很好嗎”……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這就是隔代教育

如果您家也存在個隔代教育,相信這樣的情境您不會陌生,或者您也許正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呢?想有所改變嗎?今天就來聊聊隔代教育及現狀、類型、隔代教育的利弊、隔代教育矛盾的解決之道。

隔代教育:由祖輩們對孫輩們施行撫養與教育的活動與現象。親子教育:由父母對子女施行撫養與教育的活動與現象。

因此,隔代不能斷代。童年是親子依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如果在這個時期,孩子和父母間沒有形成緊密的依戀關係,那麼就會使子女感到父母不關心自己,甚至不愛自己。

當然隨著子女年齡增長,這種想法會有所改變,但對親子間的關係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不論父母多忙,都必須抽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這樣才能增強與孩子的互動,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如果是混養型家庭,白天老人帶養孩子,晚上則一定是父母帶;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邊, 儘量在週末或假期將孩子接到身邊,平時應多打電話,給他講講你最近的生活、有趣的事情以及對他的思念和牽掛等,同事引導孩子說說他的生活和上學趣事,激發他想聽你說話或者和你通話的興趣。

另外,如果完全把孩子拋給老人,也勢必給他們增加過重的負擔和心裡壓力。

據估計,我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者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看來,隔代教育在幼兒家庭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隔代教育產生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照顧孩子的時間少;老人帶孩子,相比保姆更讓年輕父母更放心;一般老人已經退休,時間充足,有精力照顧孩子;老人退休後也願意照顧孩子。

老人帶孩子常見這麼幾種教育類型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祖輩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鍊自己的能力,結果讓祖輩家長們取消了。

過分監督型: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人的不信任感。

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不要求孩子完美,只要求孩子不斷進步。當孩子怎麼做都不能達到你的要求時,他就會放棄。

放縱溺愛型: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不良結果。

民主理解型:在祖輩家長中也有的採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

可以說,老人帶孩子確實存在一些弊端:

老人容易溺愛孩子;教育觀念陳舊;老人帶孩子多會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疏遠;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也有著很大影響。

當然,隔代教育又有著它的可取之處。

1.時間充裕,耐心細緻;

2.積累了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豐富經驗 ;

3.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

4.能減輕孩子父母的教育負擔 ;

5.老年人擺脫離開工作崗位後的孤寂 。

在我們傳統文化中,老年人的“天倫之樂”就是生活穩定、兒孫繞膝、三代同堂。這種根深蒂固家庭倫理觀念,可謂奠定了隔代教育的歷史淵源。不過讓祖輩帶孩子,能夠讓老人、孩子都更加健康。這是美國科學家得出的最新結論。

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首先對果蠅進行了試驗,發現如果老果蠅與小果蠅在一起生活,老果蠅的壽命要延長1倍,而小果蠅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變強了。接下來研究者對人類進行了調查,發現與孫輩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積極樂觀,他們得病機率比不能與孫輩一起生活的人要低兩成,而他們的孫輩則更加活潑好動,反應能力也更強。研究人員分析,祖孫相處能增進家庭關係,創造融洽的生活氛圍,這對老人和孩子都有益處。

因此,當隔代教養無可避免時,父母應該取得一個較好的平衡點,讓瀰漫著無形硝煙的冷酷戰場變成展示教育藝術的多彩舞臺。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年輕父母應該先定好規則

1.尊重老人

伴隨著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老人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可是,當我們的孩子需要他們時,他們又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本該是我們承擔的責任。僅憑這一點,都值得我們終身感激。其實老人要求不高,平時只要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讚賞、多一些關照,他們就會樂開花。年輕父母還需避免回到家中眼裡只有孩子,而忽視了老人。

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隔代親”是祖孫之間的血緣親情,由此而產生的天倫之樂,是人類情感生活中最讓人痴迷的一部分,不要因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愛孩子而剝奪老人享受這份快樂的權力。

2.定位“主副手”

父輩是家庭教育舞臺的“主角”,祖輩是“配角”。對孩子來說,父母是無可替代的。因此,年輕父母應牢記屬於自己的責任,即使您“日理萬機”,也要“見縫插針”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同時,鼓勵老人拓展視野,尋找健康、有樂趣的生活方式。並定期給老人放假,讓他們有時間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為避免教育中的矛盾,可以事前來個“育兒協議”進行明確分工,比如在照顧孩子生活飲食方面,老人比我們經驗多,時間充沛,那我們不妨聽取他們的安排,還能讓老人有被“重用”的感覺;在孩子習慣培養、智力開發等教育方面,年輕父母承擔主要任務,因為老人缺乏科學育兒、智力開發等知識儲備。

3.提高親子質量

首先提醒您,不可為求補償,總買玩具、食品、衣服等送給孩子,這會讓他將您和物質聯繫在一起,而淡化了親子情感。

老年人體力有限,帶孩子活動的範圍和花樣自然就有了限制,您不妨在這點上“做些功課”,補充孩子的戶外活動以及與同齡人的交往,有意地帶給他驚喜。比如郊遊、坐摩天輪、玩嘉年華等,讓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時的另一種的歡樂。也可“研發”些親子游戲,既加深親子情感,又可以“演示”給老人,您不在家時,請他陪孩子一起玩。

如果您長期(兩週以上)不在孩子身邊,那就記錄下自己思念他、牽掛他的心情吧!不管是存放於日記本還是網絡空間,留給日後孩子閱讀,相信他會明白爸爸、媽媽“不管他”的苦衷,也會更愛爸爸、媽媽。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重點是要與老人做好溝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趨於理性,而老人趨於感性。父母教孩子知識,滿足一個要求,往往著眼於孩子的品格培養、智力開發等方面,但老人對孫輩疼愛過度,往往以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出發點,而較少理會這些是對他們有益或有害。因此,父輩和祖輩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您是否已經為此深感煩惱了,別急,這裡奉上幾種經實踐“卓有效果”的方法,您也去試試吧!

1.問題“私聊”

當父輩與祖輩產生分歧的時候,首先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老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因為是矛盾,當然要“私聊”。不管是誰有錯,在沒有外人的場合,更容易坦誠認可。

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儘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愛,再慢慢進入正題。相反,如果有先生(太太)和孩子在場的時候,不妨說些老人的功勞。

洋洋4歲了在家像個小猴子,幾乎一刻也閒不住。奶奶怕孫子磕到桌子角上,把家裡所有稜角的地方都包上了膠布,還不許孩子到處跑,這樣的過度保護當然對孩子不利。於是爸爸“上陣”,先是認可了老人為此事花的心思,然後說明這樣的弊端,並和母親一起找到了更好的辦法。

2.用事實說話

當發現祖輩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或者讓“事實說話”,讓老人自己來改變想法。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

一個媽媽就是這樣做的:關於穿衣,我和公婆常有矛盾。我說不要穿太多,可他們怕孩子冷到,怎麼著也說不通。後來我換了種方式,只要我在家,我就會時時摸摸孩子身上和頭上,如果有汗馬上讓公婆也實在感受一下,這有憑有據他們自然就沒話說,出了汗當然要擦身換衣,我會趁機溝通:早晚涼就多穿點,中午下午咱就換件薄的,這樣既不會冷到也不會熱到了。如此,他們也會欣然接受。

3.找準理由

教子意見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的表面進行爭論,如果您有科學的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往孩子智力發展、習慣養成、性格塑造等方面靠。這樣既體現尊重之情,又利於老人接受您的建議。

天天5歲是個“破壞大王”,得意之作就是將媽媽買的玩具拆了卸,卸了裝,奶奶感到心疼,於是偷偷藏了些完好的玩具。後來媽媽發現了詢問,奶奶說:“等他不破壞了再給玩好的”。面對她的“好心”,媽媽也是喜怒不得,於是這樣引導起了婆婆:“給孩子的玩具都是專門針對這個年齡開發智力的,如果現在不玩,會比別的小朋友智力開發上落後。而且拆卸玩具能鍛鍊動手能力,促進智力發育”。奶奶當然不希望孫子比別人差,於是趕緊把玩具都找出來了。

4.“曲線救國”

如果意見上真的與老人發生了重大分歧,萬不可針鋒相對,否則矛盾激化,還會影響生活中的關係。再教一招,試試“曲線救國”的策略,即借別人的嘴說你想說的話。

請親友幫忙:古語講“三人成虎”,當老人對某個科學教育理念或方法拒不接受時,不妨發動親朋好友聯合向他“灌輸”。當然,這不是聲討,可以請親友(最好是老人平時就比較認可的人)在問候老人和孩子的時候,比較含蓄地說出此意,如能有具體事例,就更完美了。

請孩子老師幫忙:哪個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寶貝得到老師的喜愛?當老師就孩子問題提出請家長配合時,老人一般都會欣然同意。您不妨拜託老師在老人接送孩子時,溝通教育中的問題。

請專家幫忙:當下媒體中專家講育兒知識和方法的節目很多,也可請老人一起看,專家的指導更有說服力,便於老人接受。如果是節目內容正好跟你們的矛盾相符,最好留老人自己看,給其學習、反思的空間。如果你在此時機當場“揭短”,反而會引起老人的“逆反”。給個臺階,大事才能化小。

5. 把握時機

教育孩子講契機,說服老人也要講時機。如果對方此時心情愉悅,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您的建議和意見易於被老人接受;如果氣氛、場合不對,您的說服則易遭遇“反擊”,最終問題沒有解決,還導致不歡而散。

依依7歲了,還是有些膽小,平時見了鄰居、親戚也不怎麼打招呼。爺爺覺得孩子沒禮貌,為這事說過孩子幾次。媽媽覺得小孩子不能“貼標籤”,而要及時鼓勵和強化。

一次爺爺的一位老朋友來家做客,兩人多年不見,相聊甚歡。依依在熟悉了客人和現場氣氛後,喊他們吃飯時主動問了聲“爺爺好”。客人誇她有禮貌,依依很高興,並對客人的問題禮貌回答,爺爺此時覺得格外有面子。等送走客人後,依依媽趕緊把自己的想法和公公溝通了一番,並且以剛才的情況做了實證,爺爺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議。

6. 冷處理

看看這位媽媽的做法:孩子逐漸長大,活動範圍也不斷增大,開始翻箱倒櫃,尤其喜歡玩遙控器和開關抽屜。奶奶看孩子拿著遙控器摔來摔去,把抽屜裡的東西扔得到處都是,總是對此進行阻止。我覺得這沒什麼,孩子這會正是好奇心強,好探索的時候。只要大人提前把貴重東西和危險的東西拿開就行了。婆婆卻認為我在慣孩子,還常對我“說教”。不過每當她抱怨的時候,我就不說話,也不生氣,因為我知道,寬容孩子的做法沒有錯誤。

我們也不妨學學這位媽媽,對於老人錯誤的做法或說教,不必爭個面紅耳赤,有時候這樣冷處理,對於老人而言貌似一種妥協,對於年輕父母而言,仍可以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且並不傷害雙方感情。

7. 站在老人的角度解釋理由

一般年輕父母再說服老人時,往往站在對孩子好的角度,比如: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時間久了,容易讓老人產生逆反心理:難道我是故意對孩子不好嗎?因此,不妨再提出理由時老幼兼顧,既為孩子考慮,又為老人著想。

其實很多事情,當您站在老人立場上想過之後,也許就不需再去說服他了。如果遇到強勢的老人,則不必試圖去說服他,因為他不會承認自己有錯誤,不妨以柔克剛,以弱克強,讓老人體會到是因為自己的讓步而使你不再為難,他們會很有成就感。

彤彤2歲多了,每次吃飯都是奶奶追著喂,這讓媽媽十分煩惱。有一次,她又跑著不小心把碗裡的飯撞灑了一地,彤彤媽聽說後跟婆婆進行了“推心置腹”地談話:媽,您年紀大了,這樣滿屋子追著跑是很累的;而且每次喂完自己也吃不好了,您的胃疼讓我們很是過意不去,我們不妨想點讓孩子願意吃飯的方法。彤彤媽的話讓婆婆聽了很受用,她欣然接受了兒媳的建議,一起琢磨起了讓孩子對吃飯感興趣的點子。

8.善意的謊言

隔代之間的矛盾,未必都要“針鋒相對”地爭執,有時候一個玩笑,一個善意的謊言就能輕鬆解決。尤其是對於物質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節儉生活過來的,當看到為孩子花費過高時,會覺得不值,此時不妨來個“善意的謊言”,使其安心。

比如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用些稍貴的、高品質的用品也無可厚非,此時若老人有意見,不妨把價格說得便宜一些,儘量說打折、特價,或者說單位發的、朋友送的等。

有個媽媽就巧妙用了這個方法:彤彤爸媽平時都特別忙,無暇照顧到孩子的能力提升,於是媽媽花“重金”請了一位既懂教育、心理,又會教孩子的老師,每週來家裡陪彤彤“玩”兩次,比如讀故事、摺紙下棋等。姥姥覺得就是玩,沒必要花錢找人。彤媽意識到了這點,於是有意讓她看到孩子學習後的進步,同時告訴她,這是朋友的親戚,就是幫個忙,象徵性收點錢,姥姥也就不再計較了。

9.常談心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因某種緣分讓大家走到了一起,生活中的大情小事還是要相互的體諒和關懷,與公婆多交流,即使不說孩子的事情,多多溝通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用對雙方的理解。

這也是一個媽媽的生活心得呢!

婆婆是個特別愛說的人,我下班回家後,她常跟我說些家長裡短,報紙上和電視上看到的都市新聞、小區鄰居的家庭瑣事都願意說一說。其實我對這些並沒有多大興趣,但我都會認真的傾聽並回應,這樣我們的婆媳關係越來越融洽。雖然表面與育兒無關,但兩人關係好了,很多問題也就容易說通了。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清官難斷家務事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因為生活中的事情並非能簡單得判斷出對錯,因此,當老人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而這種做法又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則不妨做點讓步,依老人的想法去做;如果是大原則性的問題,您可以堅持己見,也可用上述方法進行溝通,不過切不要“硬碰硬”,在態度、氣勢上不可持“得理不讓人”的架勢,而是要讓老人感到寬心。

答疑解惑: 我和婆婆生活差距大

玫玫媽:我從小在城裡長大,婆婆來自農村,這段時間跟我們一起住可沒少鬧矛盾:一般寶寶的衣服我都是單獨洗,可她非要一起洗,說過水為淨;我們給孩子買的玩具,她都把新的、好的藏起來,讓玩舊的、破的,說這樣壞的慢;我給寶寶買貴點比較好的沐浴露、洗髮水,她還生氣,說小孩子用啥都行……天天這樣擰著,真讓人抓狂。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嗎?

最後的一些建議

這些都是生活上的小細節,自然也不必板著臉講大道理,也沒有必要起爭執,那樣就有點“沒事找事”了。既然是小事,那就用對付小事的辦法,一個玩笑,一個合適的說話機會,一個善意的謊言都可以輕鬆解決很多矛盾,大家還能愉快地相處。且來看看為玫玫媽支的妙招吧!

對於寶寶衣服如何洗的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提前買好兒童專用洗衣機,只需把寶寶衣服上有汙漬的地方揉搓一下,然後統統放進小洗衣機裡,再用嬰兒專用肥皂粉漂洗幾遍就OK了;如果不買洗衣機,那媽咪就勤快點,寶貝換下的髒衣服,及時單獨手洗了,婆婆也不會說什麼,還覺得媳婦“勤快”呢!

關於玩具問題,告訴老人,給寶寶買的玩具都是專門針對開發這個年齡段智力的,假如現在不玩,會比別的小朋友智力開發上落後。老人可不想讓自己的大孫子(女)落後,一定會變著法地逗孩子去玩;鑑於玫玫奶奶屬於生活節儉型,還可以對她強調,我們只能生一個孩子,玩具已經買了,現在不給寶寶玩,他大了又不會再玩,那不是更浪費?

對於洗髮水的矛盾,當然,媽媽也可以選些便宜又好用的,有些國產品牌在兒童用品中就很有口碑。如果媽咪執意要買更貴一些的,不妨對婆婆來個“善意的謊言”,告訴她這是單位發的或者朋友送的、網上團購的,一句話的事,矛盾就此破解。

成功的隔代教育祖輩的特點:

心理專家們總結了10個條件,作為擔當“隔代家長”的老人的“資格標準”,現錄如下,以供參考:

1、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於養育孫輩。

2、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

3、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不吸菸,不酗酒。

4、瞭解孩子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見,對孩子有耐心。

6、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8、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於引導教育。

9、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10、願意並善於吸收新知識、新觀念,用現代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

將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與老人一起分享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