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是家庭教育的大前提

家庭教育 心理學 育兒 餅乾麻麻Lydia 2019-01-16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智慧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成為附庸,希望幫助父母們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如果父母能夠像尊重另一個成人一樣地尊重孩子,就會在家庭教育中選擇正確的路徑。這個路徑就是:既然孩子是獨立的,那麼他們最終必將和父母分離,因而,分離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也是所有教育方式的起點和原則。記得羅胖兒在講《原則》這本書時對“原則”有一句很精闢的闡釋,原則就是,當我們面臨選擇時,讓我們做出正確選擇的那個準繩。

分離是家庭教育的大前提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前,父母就應該對分離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因為他/她終將離開,因此,所有的教育都應該圍繞著她/他離開父母之後能否過得好這個重點來安排,應該教給他們什麼,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遷就,哪些事情不能心疼。

孩子未來是要離開父母的,出國或者去外地,他們和我們分別後,父母不能時時在他們身邊守護,他們表現得如何?是否能夠自理、自護?是否受人歡迎?是否能做出清晰的是非判斷?是否能把握時間?是否會求助?這些問題是父母需要考慮的重點,而不是想著未來還能怎麼替他們出頭,幫他們做什麼事。

孩子未來步入職場後,是不能選擇他的上級的。領導有民主型的、專制型的、強勢的、老好人型的、軟弱的等等,任何人都有缺點,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冤枉,在這些情況下,作為父母都是幫不上忙的。

分離是家庭教育的大前提

分離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有一本心理學的書叫做《必要的喪失》,這本書認為,人一生在不斷擁有也在不斷喪失。隨著人的成長,能力不斷提升,就會逐漸喪失外界給予的支持。

比如,當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什麼都不用擔心,不用吃不用喝,不用怕被噎著,也不可能有諾若病毒,不會有安全問題,因為母體已經做了所有篩選,只要待著睡覺就好了。這時候母體就是外界的支持。但從母體出來以後,孩子的自由度更大了,活動環境更大了,但會遇到季節交替,就可能餓肚子等等,需要面對各種問題;孩子在父母懷裡的時候被父母抱著呵護著,但開始學走路了以後,獲得了獨立行走的能力,就會遇見道路不平,會跌倒,會有更多的潛藏的風險。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不願意分離也得分離。青春期的孩子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這其實是另一種“更年期”,會導致孩子的思維、行為出現一定的紊亂。同時,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認知,進入第三次反抗期,這就使得青春期的叛逆行為更加劇烈。

前兩次的反抗期分別是兩歲和七歲,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孩子們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告訴父母,“別管我,我有我獨立的意識,我想自己試試”。作為父母,一定要珍惜每一次孩子所說的“媽媽我來”“爸爸我想試試”“這個我可以”。不要對說“不行”,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很清楚孩子終將與家長分離,就應該支持他們每一次獨立的嘗試。

如果擔心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勝任他們想做的事情,父母也可以為孩子畫出他們可以自由行動的“框框”,確保在這個框裡孩子可以安全地進行他們的獨立嘗試。

最近7歲的筱妞也開始不斷地提出自己希望進行獨立嘗試的訴求,最近開始自己洗襪子;這兩天還表現出對做飯的濃厚興趣,從之前覺得好玩和媽媽一起做豆沙包,到現在想嘗試幫忙淘米、洗菜摘菜,我儘量給她提供她能夠駕馭的材料,然後放手讓她進行嘗試。

我們嘗試了用大菜刀切一些比較硬的蔬菜,但是她的力氣還不夠,菜刀也拿不穩,不安全,於是我們換成了小一些的熟食刀,蔬菜也換成了小蔥,這樣她就能比較安全地體驗做一個廚房小幫手了。

在別的場合中,父母也可以對孩子說“只要不出這個門,可以隨意走走”,或者是“可以去同學家,但是到了立刻給我打電話”等等,針對孩子現有的能力,一定要鼓勵他去嘗試,同時規避風險,給出明確的安全邊界,並教給他們防範風險的方法。引導孩子在可以駕馭的範圍內來做選擇,既能夠體現他們的自主性,又不會讓無限的無法駕馭的事情帶來風險,或者打擊他們的信心。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邊界可以慢慢地開放。

分離是家庭教育的大前提

在以分離為大前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欣賞並支持他們每一次為追求獨立而做的努力和嘗試,併為他們建立可靠的安全邊界,這也是一門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的課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