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壞,決定他一生的成敗

現在做父母的跟孩子講道理,是不是哪句話是錯的?哪句話是對孩子不好的呢?相信很少。但為什麼沒有效果呢?那就是關係問題。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就沒有安全感,沒有幸福感。

親子關係緊張會導致孩子膽小懦弱,或者變得暴力。

就是你給他壓力,他給別人壓力,你打他,他打別人,打出個小霸王,還有的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我們的研究人員到全國20多家網癮矯治機構去做訪談,居然發現,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網絡成癮的最根本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糟糕、緊張,大概佔到95%以上,所以說親子關係的失敗,帶來教育上的災難。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壞,決定他一生的成敗

韓國留美學生趙承熙為何成了殺人犯

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父母經常陪伴孩子。專家研究發現,孩子在12歲之前能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的依戀情感,對他一生的安全感、幸福感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比方說,2007年,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孤獨的韓國青年趙承熙開槍射殺了33個大學生。

分析發現,趙承熙童年移民美國時,造成了心理上的創傷。趙承熙8歲就到了美國,一直是孤獨的。他的大學宿舍有6個人,他不跟別人說話。他晚上9點鐘就上床,每天早早就起來。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很少跟別人交往,在班裡也不發言。

令人非常擔心的一個事實是,在很多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年輕父母都不帶孩子,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保姆。比如上海、廣州、北京等地,50%~80%的年輕父母把孩子交給老人,自己很少管。這都埋下了很多隱患。父母的責任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我認為,孩子在幼兒階段不適合全託,讀小學不適合寄宿,中學時代也不適合遠離父母出國留學。

現在,社會上對留守兒童非常關愛,但是我也有一個建議,我們關愛留守兒童,要把重點放在如何促進留守兒童和他的父母的親情交流上,而不是代替,這也是無法代替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交流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個最根本的保障。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壞,決定他一生的成敗

一位大智大勇的農村媽媽

如何才能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或許是很多家長的困惑。生活中,很多子女並不願意與父母交流,青少年的早戀及性問題被很多家長視為洪水猛獸。青少年的性問題對親子關係是個鮮明的挑戰。我們採訪了13個發生過性交行為的中學生,他們說發生這些事,包括懷孕、流產,是絕對不告訴父母的。

設想一下,當你的孩子真的出了什麼事,比方說懷孕了,你能理解嗎?有些父母一聽這話就會說:“全家的臉被你丟光了,你讓我們怎麼有臉去見人,你再也別登這個家門,你不是我的孩子。”在這一點上,有一位農村的媽媽卻做得大智大勇,讓人感動。

這家人從遼寧農村到一個大城市去發展。有一天,上高二的女兒“噗通”一下跪在媽媽的面前,嚎啕大哭:“媽媽我錯了,我對不起您,我真是不應該,我懷孕了,我真後悔……”

媽媽一聽這話,差點兒暈過去,但這位媽媽使勁控制住情緒,讓自己鎮靜下來,說:“閨女不要怕,只要我們有勇氣,什麼難題都能解決。起來,跟媽媽走,去醫院。到了醫院以媽媽的名字掛號,做婦科檢查。”

一檢查,孩子果真懷孕了,醫生建議馬上做人工流產。媽媽給學校打電話,說:“我女兒得了急性闌尾炎,要做手術,請假20天。”媽媽也請假20天在家照顧自己的女兒,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關懷備至,女兒感動得熱淚盈眶,說:“媽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你放心吧,我一定讓你看到一個讓你驕傲的女兒。”女孩很快就康復了,並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地學習,後來考上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學,大學還沒有畢業,就收到3所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壞,決定他一生的成敗

別讓孩子被“童年恐慌”壓垮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獲得成功。然而,成功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很多家長對孩子學習期望高、要求嚴。他們覺得,孩子成績優異就是一種成功,然而結果通常適得其反,不但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值,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往往因此變得緊張。

這個問題在今天變得非常緊迫。當孩子學習壓力很大,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你怎麼辦?誰不想孩子學習好,但是由於家長要求過高、給孩子理解不夠,孩子的壓力過大,就帶來各種各樣的悲劇。

令人非常難忘的一個案件是,寧夏銀川一個13歲的小姑娘在小學畢業典禮的當天上吊自殺了。她給父母留了封遺書說:“爸爸媽媽,我是差生,我沒考好,我死了可以給你們省10萬元的擇校費。”

悲傷欲絕的父母感到很納悶,說:“我們沒跟她說過擇校費這件事啊。”後來父母反思,可能跟鄰居聊天的時候,談論這孩子要考不上好學校,上6年中學差不多得交10萬元。10萬元,在孩子的心目中,那就不得了了,她覺得天塌了。這就叫“童年恐慌”,兒童面臨巨大的壓力不能被理解、不能承受因此產生的焦慮,就是童年恐慌。

現代教育應當是一種人人可以成功的教育,只要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就是成功,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

北京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學習成績一向平平,好不容易考上一個中專,但又讀不下去,要退學。

媽媽對孩子表示理解,並鼓勵他,如果好好自學也能找到一條出路。這孩子在網上跟外國的青少年交流,慢慢地練就兩樣本領:第一,計算機能力很強;第二,英語能力不錯。所以他退學後就在家自學,後來,居然通過了微軟的認證專家考試,成為世界上20歲以下能獲得這個認證的兩個人之一。再後來,被香港的一家大公司聘用。

一個連中專都沒有讀下來的男孩,通過自學,也能過上快樂的生活,這與他媽媽的寬廣胸懷、對成功的理解和對孩子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對孩子解放的前提一定是尊重,要讓孩子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天才就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蠢材就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道路。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壞,決定他一生的成敗

父親們別光忙著掙錢

長期以來,父母在家庭職能上似乎都有著明確的分工:父親忙著掙錢養家,孩子的教育通常都落在母親的身上。這種父教缺失的家庭教育,有可能給孩子造成人格缺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做中日韓美4國高中生的比較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很值得注意的數據,我們問4國的高中生,當你遇到煩惱的時候跟誰說?日本、美國、韓國高中生都把父親、母親放在前5位,中國的高中生把母親放在前5位,但是父親不僅不在前5位中,還排在網友之後。

我們認為,中國存在著父教缺失的現象。美國的研究發現,60%~90%的犯罪都跟父教缺失有關。少年凶殺犯、少年強姦犯,還有離家出走的吸毒犯,都跟沒有父親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美國的研究還發現,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比例比較高。這都說明,父親的教育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到底父親的教育需要在哪裡發揮作用?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認為,人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親密性,母親有天然的優勢,餵奶、擁抱、照料,培養孩子的愛心;另一個方向是獨立性,堅強、勇敢、守規則,這方面,父親有天然的優勢。這個研究發現,嬰兒在5個月的時候,就能注意到父愛和母愛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爸爸一抱,孩子就興奮地往上躥。媽媽抱孩子抱得很緊,孩子感到很安全。爸爸抱孩子就感到有解放的感覺,天地開闊的感覺。


(內容由央視講座整理,原創:孫雲曉 文字整理:崔玉娟 攝影:孫雲曉)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