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的福氣從何處來

相信許多父母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馬牛”的古訓。這句話,更多的理解是勸父母不必強求孩子,放手由孩子自我發展,“命運天註定”,其中或多或少包含父母對孩子行為無法管教的無奈。其實,這句普世的俗諺並非在任何境況適用,它對應不同年齡段的父母,有不同角度的勸誡。

“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的福氣從何處來

不同年齡段的父母,肩負著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教育角色。縱觀父母的責任,是撫養襁褓的孩子健康成長,陪伴牙牙學語的孩子學習文化,教會孩子懂得人生道理,塑造符合社會潮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然後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踏足社會,完成自我生命的延續。

“家有孩童初長成”的父母,需要運用智慧,對孩子進行全方面的家庭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教育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懂得何時放手,如何放手,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管束孩子,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因為“孩子難管”放鬆對孩子的管教,甚至不能放手不管。

未成年的孩子,“本職工作”就是在父母的陪伴中養成良好的道德,接受正規教育。有些年輕的父母,忽視對孩子的教育,缺少對孩子的身教言傳,卻把“兒孫自有兒孫福”當做自己推卸教育孩子責任的藉口,結果孩子把本該完成相應年齡段“任務”的時間虛度光陰。在這種環境里長大的孩子,缺少足夠的能力去理解生活的艱辛,將來面對社會的殘酷競爭和淘汰,哪會有什麼日後的“兒孫福”?

孩子走進幼兒園之前的年齡,是孩子啟智的重要階段,學一點英語打下語感基礎,學一點數學活躍腦細胞,學一點特長提高素質,懂得尊重長輩,男孩子種下陽光、堅強的種子,女孩子播下氣質、潔身自好的理念。

“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的福氣從何處來

孩子走進小學,要讓孩子深刻理會競爭的意義。這種競爭,更多的是通過與父母進行家庭比賽的“成績”、運動會比賽等方式讓孩子理解競爭的含義。這期間的家長是為“孩子做馬牛”的時期,“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需要付出很多辛苦,不僅要輔導打好孩子的文化基礎,強壯孩子的體魄,拓寬孩子的眼界,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還要隨時“修剪”孩子出現的懶惰、撒謊等缺點的“萌芽”。

孩子走進初中,開始“一切以學業為重”,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在成績方面,小學時打下的基礎,會讓孩子在初中階段的學業中通過成績充分表現出來,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些孩子往往在初二、初三期間開始出現厭學情緒,家長需要及早發現,做好孩子的心理輔導,重新樹立孩子信心,努力應對中考。

在思維方式方面,伴隨成績的波動,孩子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自身的發育特點等綜合因素,會出現叛逆現象。父母不僅不能放手,反而要“外鬆內緊”的加強對孩子的管控,採取多種方式,著力於培養孩子的品德與學習能力。這段時期,是考量父母耐心的時候,也是為人父母“大不易”的時期。

孩子走進高中,學習壓力和競爭更激烈,父母要學會“放手”,偏重於疏導孩子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理順孩子因學業壓力產生的種種“心結”,做好孩子高考的後勤保障。只要孩子的品德沒有問題,在學習的階段知道努力爭取成績,沒有超越年齡的違規違法行為,就會是個“不錯的孩子”。至於能否考到父母期望的985/211,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知識積累。這時的父母才有資格鬆一口氣,說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的福氣從何處來

等孩子踏進社會,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已經基本定型,做任何決定都是自負後果,僅靠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永遠比不過社會的教育,他們要學會適應社會規則:要享受幸福,就需要通過自己的打拼來獲得。

六七十歲的父母完全沒有做牛做馬的義務,頤養天年、“停車觀楓林”,享受生活、忘記“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馬牛”的古訓才應該是他們當下生活的全部。那些滿心苦楚養著“巨嬰”兒女,咬緊牙關發揮“中式父母”角色,甘心養著成長“巨嬰”孩子的父母,這是在償還孩子在早期教育缺失的“債務”。

教育孩子,如同烹飪時放鹽,早與晚的火候、多與少的拿捏,時時事事都在考驗父母的智慧。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同的要求。總體而言,父母要學會把握大方向,管教孩子時要抓住“孩子成長的本質”。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必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清末李鴻章的名言:“子若有才,留予錢財何用,子若無才,留予錢財何意?”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良好的陪伴和教育,兒孫即使有福也變無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的福氣從何處來

長江後浪推前浪,不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沒有與時俱進的父母,兒孫的福從哪裡來?若想“兒孫自有兒孫福”,關鍵是父母怎樣開展家庭教育,做好幼兒、小學和初中三個重要階段的教育,這才是兒孫日後福氣的來源。

{如果您分享文章,也請您同時關注作者觀海松說教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