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孫雲曉:為孩子種下“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

家庭教育 孫雲曉 心理健康 民主 中國網教育頻道 2017-06-17

孫雲曉教授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

著名作家畢淑敏說,他那些閃爍著理性光芒和充滿愛心的教育宣言,對我國家庭教育和父母理念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說,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瞭解他的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的世界;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國家督學李希貴說,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兒童立場,讓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多少課堂生機盎然。

名人堂|孫雲曉:為孩子種下“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名人堂|孫雲曉:為孩子種下“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

Q

中國網: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特級教師吳正憲提出,要將家庭教育納入大學課程體系。著名企業家曹德旺委員也提出,家長要持證上崗。您在出版《五元家教法》時就提出來了家長要持證上崗。當時為什麼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名人堂|孫雲曉:為孩子種下“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

孫雲曉

我曾在主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二十餘年間,接觸大量的父母朋友,深切地感覺到嚴重的問題在於教育父母。我的一篇文章引發中國教育大討論,就是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

當時《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分析得也很透徹。我們看到大量出問題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問題父母。很多父母來找我們說孩子這個問題,那個毛病。我們發現孩子的問題沒有那麼嚴重,更多的是父母問題。

兩會的代表委員曾經提出來父母拿上崗執照,我認為是很好的建議,應該成為一種國家行動。

孫雲曉教授談孩子的主動性和自制力

Q

中國網:關於家長持證上崗,目前實施起來還有一定難度?

孫雲曉

要讓這變成一種國家行為,但是國家行為並不等於法律。你要是不拿上崗執照就不能生孩子,不能那樣。這是一種倡導、支持、幫助。對孩子的責任和愛心就體現在良好的教育上。

Q

中國網:您覺得目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孫雲曉

家庭教育從法律上沒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它沒有經費和隊伍的保障。應該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系的重要部分。

另外,高校開家庭教育課的很少,做研究的也很少。所以家庭教育出現了不科學,甚至商業化的現象。好多企業看到辦家庭教育可以掙錢,就特別熱心地做了很多。

我們現在好多學校重視家校合作,要把父母變成老師的助教,家庭變成第二課堂,家庭圍著學校轉。我認為這是一種誤區,家校合作的方向是讓家庭更像家庭,而不是讓家庭變成學校。

Q

中國網:《五元家教法》提到了現代的觀念、科學的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諧的關係等多元的教育理念體系。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為什麼是這五元呢?

孫雲曉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父母需要上崗執照,這是對的。父母靠什麼教育好孩子,是靠高學歷,高收入,還是高地位?都不是,決定父母能不能把孩子教育好的關鍵是他的教育素質。

教育素質有三個要素。第一,現代的教育理念;第二,科學、民主的教育方式;第三,教育能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構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質。這三個有點籠統。我們和專家經過論證發現,有五個元素構成父母的教育素質,即現代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這就為父母持證上崗提供了框架。

Q

中國網:書中有兩個例子,不論高學歷的家長還是低學歷的家長,如果他們具備父母的教育素養,是完全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孫雲曉

這個事情是非常典型的。你看為什麼好多出了問題的孩子,包括被判刑的孩子,他們父母都是高學歷,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也有很多工人和農民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發表講演時,講的是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卻教會他做人,這給莫言巨大的影響。這樣的母親就是高素質的母親。

Q

中國網: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那是母雞也會做的事。但是我們卻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愛孩子。您認為什麼樣的愛是真愛呢?

孫雲曉

尊重兒童權利。好多父母說,我所以這麼做都因為我愛你。但他忽視了一條,愛一個人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

很多年前,我有幸採訪過著名作家冰心,她被認為是母愛專家。她說,有些母愛是不健康的。比方說小皇帝的出現,就是溺愛獨生子女,這並不是真愛。溺愛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它不但是不尊重,更是一種暴力和剝奪行為。

孩子一歲就可以開始學著自己吃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這就叫尊重兒童的權利,給他成長空間,解放他的雙手。你發現,孩子一旦能夠自主,就會變得自信和快樂。一切都得依賴父母的孩子,是長不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是要經受特別多的痛苦和折磨的。所以你說這是真愛嗎?

真愛就一定教孩子學會做人,一定要放手,一定要尊重兒童的權利。所以我覺得需要改變的就是父母。

Q

中國網:您覺得怎麼樣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

孫雲曉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父母首先要理解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規律和發展任務。比方說他在嬰兒期,你得給他陪伴,大量的陪伴。孩子在十二歲之前,特別是六歲前,能不能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情感,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至關重要。

父母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尊重。孩子進入青春期,需要獨立了,但是父母不相信孩子,他能自覺嗎?孩子上了大學甚至成人就業,大人還包辦過問,乾的事太多,就帶來悲劇。

教育家陳鶴琴很早就說過這個觀點,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

中國網教育頻道新媒體主編王曉霞

Q

中國網:您的書中提到自由和規則,您覺得二者如何平衡?

孫雲曉

北京師範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陳會昌跟蹤研究一群孩子二十年,他說最重要的就是發現了兩顆種子,六個字:主動性、自制力。這兩顆種子決定了一個孩子人格是否健康,發展是否理想。我們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這兩顆種子就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這兩者是什麼關係?我認為,所謂主動性就是有興趣、有愛好、有追求、有夢想,敢於積極探索。自制力是一種有規則、有底線,遵紀守法,遵守各種規章制度。這二者是相輔相成。在人的自由發展當中一定有自制力在起作用。反過來,一個人為什麼自制?跟主動性有關係。

我認為人的主動性或者自由為自制提供了動力,這是延遲滿足訓練的一個發現。大家都覺得孩子做到自制有多難。其實當孩子心中有目標的時候,就最有可能做到自制。延遲滿足為什麼震驚世界呢?研究發現,能夠為了更好的結果而剋制自己的人發展得越來越好。一個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會很糟糕。

三四歲的孩子為什麼會等到十五分鐘後再吃棉花糖,因為規則規定,你要能等到十五分鐘以後會給你第二顆棉花糖。因此說這種自由也好,主動性也好,可以為自制提供動力。

孩子為什麼能夠自我管理,自我剋制,就是他心中有美好的目標。他說我是一個好孩子,我好好學習,將來有美好的未來,他現在得管住自己的行為。這是一種做人的主人狀態,不是奴隸狀態。是自覺自願的,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所以父母的教育意識,就在於你怎麼能夠在孩子心裡播下“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讓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和諧。

Q

中國網:您提出每個孩子都有天賦特長,是區別於他人的。家長如何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保護他們的好奇心?

齊大輝

不能簡單地攀比,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天才就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蠢材就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作為父母,要發現認識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看看你孩子的潛能特點是什麼。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八個以上的智能,但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一樣的。

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喜好或者厭惡而拒絕孩子,排斥孩子,一定要給他創造條件,發現孩子對某個方面特別感興趣,適合跑的就讓他跑,適合跳的就讓他跳,適合唱的就讓他唱。這樣,人才可以將潛能變為現實,這是一種最大的可能性。

Q

中國網:著名的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改變自己,您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孫雲曉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有問題,最後發現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我們發現,我們對孩子的認識太膚淺了,總覺得孩子上名校就叫健康發展,並沒有想到孩子適合不適合。家長不要把一些世俗的觀念強加到孩子身上,也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

父母需要改變的態度和方法,才能夠改變孩子。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什麼,是好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你發現你改變了,孩子就改變了。

Q

中國網:您的《五元家教法》中提到了健康心理,家長的心理會影響孩子健康的心理,這一點,家長應該怎麼做?

孫雲曉

當孩子考試失敗了,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失敗了,覺得孩子給自己丟了面子。這說明父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那麼什麼是健康心理呢?首先他認為孩子的任何一種特點都是正常的。教育的目標是讓人獲得一種幸福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只要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幸福的生活,就是教育的高境界。

北京有一個媽媽,她的孩子覺得學習枯燥,初中快讀不下來了,後來上了中專,結果中專也不想讀了,一定要退學。媽媽說你既然不想讀就不讀了,找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後來這孩子自學網絡技術,跟外國青少年交流,英語也很好,居然考上了微軟的認證專家,而且是亞洲地區第一個年輕的認證專家。

我想這個媽媽就屬於很健康的心理,她覺得我的孩子可能不適合這種教育方式,已經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了。中專讀不下來,自學計算機和英語,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不也很好嗎!現在最大的悲劇就是按照刻板的模式,必須出國留學,必須進名校。導致孩子壓力很大,這跟父母的心理健康程度有關係。

Q

中國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多重壓力下,很多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來引導孩子。那麼父母應該具備什麼樣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影響孩子呢?

孫雲曉

我認為現在有點本末倒置。父母覺得我學會指導孩子學習,就是好父母。未必是這樣。好的父母首先是讓自己的家庭生活充滿魅力。陶行知說,“有好的生活,才有好的教育”。所以生活方式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我有一個朋友全家有一個龐大的研學旅行計劃,要走遍全國,而且是有設計路線的。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家的兩個小學生出去旅行最喜歡的第一站是去博物館。他們進了博物館,就拿到了打開城市祕密的鑰匙。這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

他們用大量時間帶著兩個孩子去旅行,讓孩子從小學會探索,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如果雙休日長假窩在家裡睡懶覺,上網啊,看電視、打麻將。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孩子的生命就沒有動力,視野就非常閉塞,甚至趣味很低下。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一個可怕的傾向,叫做反生活教育。好像我們的孩子可以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好多父母常說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我把它理解成反生活教育的宣言,一個悲劇的宣言。

Q

中國網:2010年,網絡上“父母皆禍害”成為焦點話題。一些孩子聲討父母對自己童年的一些傷害,可以說代溝隨處可見。您覺得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孫雲曉

我也注意到“父母皆禍害”在網上這麼一個組織,它們的出現是教育失敗的結果。教育失敗種下了一顆顆惡果。當這個孩子有能力表達的時候,他們紛紛站出來控訴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對錯誤教育的控訴。

如果父母獲得了上崗執照,有了一種現代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絕對不可能認為父母是禍害。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甚至可以說關係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是一種尊重的、理解的、信任的、幫助的相互學習,還是一種專制的、冷漠的關係,就是兩種不同的關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德發現,民主權威型的家庭孩子成長的最健康,這成為國際上公認的一種家庭教育模型,父母對孩子既理解、尊重又嚴格要求,這叫民主權威型,這就是最好的關係,這樣的孩子成材率最高,我們的父母既然我們這麼愛孩子,就應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

Q

中國網:現在很多父母望子成龍,一味地重視功利性成績的培養,卻忽略了孩子做人,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等教育理念。我也想提醒父母們,我們在刷新教育理念的同時,不要一味地採用拿來主義,而是要懂得什麼是家長的教育素養,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踐行和提升家庭素養。

6月1日至21日,中國網教育頻道《伴讀》欄目將陪伴大家一起閱讀孫雲曉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每晚五點半,我們不見不散!

記者: 王曉霞

編輯:祝穎麗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本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採訪編輯而成,轉載須經授權,並註明作者及來源,違者必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