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教育”與“刻板教育”

“彈性教育”與“刻板教育”

-01-

刻板教育常導致親子溝通的失效

不少爸媽有這樣的體會,本來想好好跟孩子溝通,可是說著說著雙方就槓上了,原因是爸媽不懂“彈性教育”,採用的教育方法總是非常刻板、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東即西,這種缺乏彈性的教育不但是一場無效的教育,而且還會大大破壞親子關係。

估計爹媽們都很熟悉如下的場景吧:

爹媽:我們該走了。

熊娃:我不要走,我還要玩。

爹媽:不行,該走了。你再不走,我自己走了。

熊娃不為所動,自顧自地和小朋友繼續玩,爹媽假裝自己離開,娃瞟了一眼,依然不為所動,爹媽沒辦法,跑回來吼道,“該走了”。娃繼續抗命:“不走不走,就是不走!”最後爹媽拖著哭鬧的熊娃離開了。

還有下面這個場景,是不是也在你家發生過?這一場是孩爸和13歲青春期兒子的對陣:

爹:瞧你這個爛成績,天天就知道玩遊戲!如果我再抓住你玩遊戲,我把你的電腦砸了!

兒:你砸啊!你現在就砸!這話你都說過100遍了!

通常熊娃的這句頂撞恨不得能把當爹的噎個半死。有些熊娃對爹的威脅雖然沒有如上極端頂撞,而是採取默然無語策略,但他其實心知肚明,你的話從來只是威脅。

即使爹真在盛怒之下砸了電腦,難道就可以讓孩子不玩遊戲,達到教育目的嗎?事實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靠砸電腦讓孩子不玩遊戲的先例啊!

我們看到,由於爹媽沒有掌握“彈性教育”的法則,常常不是把孩子逼到死衚衕,就是把自己逼得走投無路,讓親子溝通在此刻除了劍拔弩張,根本沒有迴旋餘地。

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需要彈性啊!物理學中,材料的“彈性”是實用性的重要特點。

美國心理學家Anthony在1970年代研究也發現,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擁有更強“心理彈性”者。當一個人的心理彈性強的時候,對環境有更強的適應性,也有更強的承受壓力以及壓力後心理恢復的能力。

因此,目前,“心理彈性”已經成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樣的道理,健康的家庭教育也當是一種“彈性教育”,“彈性教育”標誌了爸媽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孩子的特點,進行有效教育的能力。

如果你家的親子衝突正在越演越烈,那麼是時候爸媽們該學學“彈性教育”了。

-02-

對孩子的尊重需要“彈性教育”

我們常常提到,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人,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想法、願望和期待,足夠的教育彈性能夠保證對孩子足夠的尊重足夠尊重使得孩子願意積極主動的行動和配合。

記得大兒子小的時候,我每一次需要他配合的時候,總會這樣問他:“你是想5分鐘後吃飯呢還是10分鐘後開始?”、“你願意8點40睡覺還是9點睡覺?”、“你是想再玩5分鐘還是10分鐘?”老大每次都會痛痛快快地選擇一個,然後按照自己的選擇執行。

可是等到老二的時候,這一招行不通了。老二常常的回答是:“我不要5分鐘也不要10分鐘。”

我則變化方法問他:“那最長不超過20分鐘的話,你想要多長時間呢?”老二會愉快地決定一個他的時間,然後貫徹執行。

倘若,我沒有執行“彈性教育”,在對待哥哥的時候,命令他必須5分鐘,必須8:40,哥哥估計會很難合作。如果我對待弟弟像對待哥哥一樣,只有二選一,恐怕也會造成二寶更多的反抗和不合作。

尊重孩子的不同,尊重每個孩子這個獨特的“人”,需要爸媽克服不自覺地傾向——“我說了算,我是老大”的想法,去除過多的“必須如此”,“一定這樣”,這樣彈性教育才是對孩子更好的尊重。

-03-

教育觀念可能確定,但方法卻可充滿變化

彈性教育還體現在教育方法的多樣性上。爸媽在貫徹一些教育理念的時候,常會刻板以為只有一種既定路線可以選擇,其實,有時對某個教育理念的實現,方法可以充滿變化。

比如關於睡覺的問題,可能不少家長獲得的觀念是,孩子需要儘早獨立睡眠,嬰兒出生後就自己睡,更容易培養其獨立性。

記得當我獲得這種育兒觀念後,我對老大的教育方式就是如此。在從醫院回家之後,我直接就把他放進了嬰兒床中。夜晚醒來餵奶,我都是把他從嬰兒床裡抱起來,喂完奶後再放進小床中。可是每次,明明他睡得很香,可是當我一放他進小床,他就醒了,常常我倆要折騰一兩個小時,兒子才能在嬰兒床裡睡著。一晚上這麼兩三次,我簡直要累暈。而且雖然我一直採取分床後來又採取分房的策略,可是老大直到5歲才做到完全獨立睡眠,之前一直需要我在他的床上把他陪睡著了,才能離開。

等到老二出生後,我瞭解了另外一種教育理念:“親密育兒”理論,說是嬰兒可以和媽媽同睡,不但餵奶方便,更重要的是小嬰兒需要和媽媽越多越好的肌膚接觸,從而建立安全感,在這種充分的安全感建立之後,孩子才能培養起獨立性。因此,和嬰兒同睡無損獨立性的培養。

在實際操作中,親密育兒更是鼓勵母嬰同睡,然後再逐步分床。這種理論和傳統的出生後就獨立睡理論一直是各持己見,他們可以說各有自己的道理。我因為有過老大一夜折騰幾次的痛苦經歷,這次決定就不那麼累了,於是採取親密育兒的策略。

因此,二寶一直和我一起睡,然後一歲多,大床邊放張小床,二寶在小床睡,到了三歲的時候,二寶有了自己的房間,他順順利利地就獨立睡覺了,甚至根本不需要像哥哥那樣讓我在房間裡陪他。

從自身的經驗中我總結出,獨立睡眠是最重的培養目標,可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時間點和方法其實是充滿彈性,即使教育界也有不同的理念,作為父母,真的需要多學習,瞭解到更多的資訊,然後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行事。

-04-

“彈性教育”也反映出家長教育觀念的進步

其實,不僅教育方法方面,家長要採取彈性法。即使是教育觀念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

記得我懷孕期間,在醫院產檢階段,有很多奶粉公司在醫院開設各種嬰兒餵養的課程,同時贈送各種各樣的奶粉試用裝、禮品,其中還有國外進口的奶粉,說是添加了DHA等等20多種營養元素,其營養全面甚至超過了母乳,孩子若是喝了這種奶粉,那保準長得強壯又聰明。

我和一群年輕的媽媽們當時聽得入迷,我們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進口的奶粉大大好於母乳。大家心裡不約而同地都這樣想,就這一個孩子,無論如何我一定得給他選這最好的奶粉喝。

後來孩子出生了,雖然我也給孩子哺乳,但是總覺得自己的奶水不足,質量不高,孩子吃的不飽,吃的不好,總是想再添加那種最好的奶粉,因此,孩子一直屬於混合餵養,到了孩子七個月的時候,因為也要上班了,乾脆給孩子斷了母乳。

曾幾何時,我一直以為,我給了老大最好的餵養。

後來,隨著我學習瞭解的知識增多,我才知道自己的錯誤,對嬰兒來說,最好的食品就是母乳。

當我老二出生後,我就自信滿滿地開始純母乳餵養,老二哺乳一直到一歲十個月,自然斷奶,他比哥哥少了很多因吃奶粉而引起的過敏問題,而且兩歲之前,除了因出幼兒急疹有過一次發燒,也沒有像哥哥那樣三天兩頭的生病。

我如上的經歷說明,我一開始認為的“奶粉好於母乳”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我後來的觀念“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是經過學習後得到的進步。

這種開放學習的心態,也是“彈性教育”的重要內容。

還有一種情況是,舊的教育觀念已被證明是錯誤的,那麼教育的彈性就需要家長及時放棄舊有觀念,用新的觀念來指導自己。

我們都聽說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在過去,這種教育方法大行其道,因為確實培養了一些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如今,大家都知道,“棍棒”教育雖然依然有成功的例子,但它與現代尊重平等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這時,教育的彈性就可以幫助家長更快拋棄舊有觀念,與新的教育理念相遇。

-05-

彈性教育 VS 規則執行

如果實行了彈性教育,那麼是否會傷害到規則執行?其實,彈性教育和規則執行的關係,同樣需要家長的“彈性教育”心態。規則的制定通常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否則,規則過死反而不利於目標實現

比如規定孩子晚上九點睡覺,是為了能保證孩子足夠的睡眠時間,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可是,不少爸媽也發現,雖然規定了9點睡,可是孩子常常是超過甚至大大超過9點才睡。

若在彈性教育的思想指導下,父母可以設置彈性睡覺時間,這樣反而讓規則更容易執行,目的更好實現。

我家自從將9點必睡改成8:50-9:10間必睡之後,發現孩子按時就寢的情況大大改善。因為在潛意識裡,20分鐘的緩衝讓孩子覺得更加有自由度和更大的自主性,這樣他們會更加樂意執行。

這讓我們想到,其實連國家的法律執行也並非是一刀切,單一條件,而是採取一定的適用範圍,父母有什麼必要一定和孩子針尖對麥芒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