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膠州 諸城 民俗 明朝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9-07-23
"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迷信和民俗有什麼區別,說起來,同樣都是些虛幻縹緲、不著邊際的故事,都是來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聞。但是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蠱惑人心而禍害民間,後者以動人故事而承載希望。如此而已。

古老相傳,城隍爺是陰間地府派遣,掌管一城事務的官員,他的住所理應安排在城中,可是實際上膠州城隍的廟宇卻在城西門外。"膠州城,實在怪,城隍廟,在城外",這是膠州當地的民諺,專道此地城隍爺的一件咄咄怪事。

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件奇事。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迷信和民俗有什麼區別,說起來,同樣都是些虛幻縹緲、不著邊際的故事,都是來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聞。但是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蠱惑人心而禍害民間,後者以動人故事而承載希望。如此而已。

古老相傳,城隍爺是陰間地府派遣,掌管一城事務的官員,他的住所理應安排在城中,可是實際上膠州城隍的廟宇卻在城西門外。"膠州城,實在怪,城隍廟,在城外",這是膠州當地的民諺,專道此地城隍爺的一件咄咄怪事。

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件奇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明代洪武年間,有位官員接到委任狀,調任膠州令,他不敢耽擱,立即收拾起身,到萊州府衙謝恩畢,即趕赴膠城上任。一路上風塵僕僕,不多日就到了膠州城附近,他走的是南門,遠遠高聳城池已在眼前。

膠州城南有個土坡,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家塋一帶。膠城令見城郭在望,想著不如在此略作歇息,修整狀態,梳理儀容,好去上任。縣太爺找了一塊乾淨空地坐下,將隨身攜帶的麵餅和淨水取出,墊墊飢腸轆轆,祭祭五臟之神。

剛嚼了幾口,忽見遠遠一縷塵土直奔這邊而來,來到近處才看清,是個長衫文士,騎著一匹灰色小驢。人精神,驢強健,轉眼就到了膠城縣令身前。膠城令見文士有歇腳的意思,就主動讓出一塊地方,請文士一道歇息。

文士也不客氣,任毛驢在附近食草,就便在膠城令身邊坐了。膠城令將手中糧食、淨水遞給文士品用,可是文士卻擺手推開,說自己吃不得這些東西。膠城令一愣,以為文士清高,不屑於粗糙寒酸之物,哈哈一笑,也不以為意。

寒暄幾句,兩人的話題就轉到膠城上來。文士對地方政務頗有心得,於文案、刑獄、典吏、稅賦等項皆有很好的想法,膠城令聽了暗暗佩服,也把施政規劃和盤托出,請文士指教。兩人互相交流,越說越熱乎。

膠城令見文士氣宇不凡,就問他作何營生。文士笑道,不瞞兄臺,小弟也是到膠州城赴任的官員。膠城令聽了甚是疑惑,一城一縣只一個官員就是知縣,難道此人是膠城縣丞麼?文士說,兄臺無疑,在下乃是膠城的新任城隍。

膠城令大吃一驚,心想城隍乃是陰曹地府官員,大白天得見,豈不是"活久見"了麼?膠城城隍笑道,不要驚懼,在下赴任時,已經知道兄長政聲頗佳,為此特意在此地與兄一敘心得,不想一見恨晚,隱隱若為知己者。我是陰間官員,如非特意等候,豈能肉眼得見。

膠城令遜謝,說道,閣下竟然是陰司城主,怪道不吃人間煙火,趕緊起身長揖到地,說按照朝廷律例,凡地方官員上任,必須先到城隍廟中呈上疏文,然後才能去衙署上任,卻在此遇到尊駕。如此倒是免了這一道程序。

兩人說罷撫掌大笑,站在高坡上恰好能看到膠州城的高牆壁壘,一時熱血澎湃,二人遂擊掌為盟,相約雖然是陰陽相隔,卻要勤政愛民,為膠州百姓創造幸美好生活,絕不貪吝倦怠有負所託。說完,二人各自就任去了。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迷信和民俗有什麼區別,說起來,同樣都是些虛幻縹緲、不著邊際的故事,都是來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聞。但是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蠱惑人心而禍害民間,後者以動人故事而承載希望。如此而已。

古老相傳,城隍爺是陰間地府派遣,掌管一城事務的官員,他的住所理應安排在城中,可是實際上膠州城隍的廟宇卻在城西門外。"膠州城,實在怪,城隍廟,在城外",這是膠州當地的民諺,專道此地城隍爺的一件咄咄怪事。

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件奇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明代洪武年間,有位官員接到委任狀,調任膠州令,他不敢耽擱,立即收拾起身,到萊州府衙謝恩畢,即趕赴膠城上任。一路上風塵僕僕,不多日就到了膠州城附近,他走的是南門,遠遠高聳城池已在眼前。

膠州城南有個土坡,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家塋一帶。膠城令見城郭在望,想著不如在此略作歇息,修整狀態,梳理儀容,好去上任。縣太爺找了一塊乾淨空地坐下,將隨身攜帶的麵餅和淨水取出,墊墊飢腸轆轆,祭祭五臟之神。

剛嚼了幾口,忽見遠遠一縷塵土直奔這邊而來,來到近處才看清,是個長衫文士,騎著一匹灰色小驢。人精神,驢強健,轉眼就到了膠城縣令身前。膠城令見文士有歇腳的意思,就主動讓出一塊地方,請文士一道歇息。

文士也不客氣,任毛驢在附近食草,就便在膠城令身邊坐了。膠城令將手中糧食、淨水遞給文士品用,可是文士卻擺手推開,說自己吃不得這些東西。膠城令一愣,以為文士清高,不屑於粗糙寒酸之物,哈哈一笑,也不以為意。

寒暄幾句,兩人的話題就轉到膠城上來。文士對地方政務頗有心得,於文案、刑獄、典吏、稅賦等項皆有很好的想法,膠城令聽了暗暗佩服,也把施政規劃和盤托出,請文士指教。兩人互相交流,越說越熱乎。

膠城令見文士氣宇不凡,就問他作何營生。文士笑道,不瞞兄臺,小弟也是到膠州城赴任的官員。膠城令聽了甚是疑惑,一城一縣只一個官員就是知縣,難道此人是膠城縣丞麼?文士說,兄臺無疑,在下乃是膠城的新任城隍。

膠城令大吃一驚,心想城隍乃是陰曹地府官員,大白天得見,豈不是"活久見"了麼?膠城城隍笑道,不要驚懼,在下赴任時,已經知道兄長政聲頗佳,為此特意在此地與兄一敘心得,不想一見恨晚,隱隱若為知己者。我是陰間官員,如非特意等候,豈能肉眼得見。

膠城令遜謝,說道,閣下竟然是陰司城主,怪道不吃人間煙火,趕緊起身長揖到地,說按照朝廷律例,凡地方官員上任,必須先到城隍廟中呈上疏文,然後才能去衙署上任,卻在此遇到尊駕。如此倒是免了這一道程序。

兩人說罷撫掌大笑,站在高坡上恰好能看到膠州城的高牆壁壘,一時熱血澎湃,二人遂擊掌為盟,相約雖然是陰陽相隔,卻要勤政愛民,為膠州百姓創造幸美好生活,絕不貪吝倦怠有負所託。說完,二人各自就任去了。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卻說,這膠州城中有某甲、某乙兩人,原是至交。某甲是外鄉諸城人,某乙是本地膠城人。這一年,某甲在諸城販貨,來到膠城做生意,對市場把握不準,貨物銷路不暢,折了不少本錢,心裡疼得滴血一般,最後實在沒得辦法,找到膠州城裡的某乙,說自己的情況現在如何如何,想要借些錢度過難關。

這某乙是個老實良善的人,最是急人危難,頗有幾分梁山好漢的意思。他雖非富庶之家,也有幾分薄田。聽了好友某甲的難處,也不多想,就取了家中壓箱的二十兩銀子,都借與某甲週轉困難,朋友之間,也沒要借據。

到了一年上,某乙見某甲毫無還錢的意思,心中疑惑,就遣人到某甲住處討還。誰知某甲手頭依然拮据,二十兩銀子又投進生意,尚沒有起色,哪有餘錢還債。沒辦法,只得推三阻四,要得急了,便推說記錯,不曾借錢。因為某乙手中沒有借據,偏偏遇到這樣事,端的是百口難辯。兩人糾纏多日,時間一長,某甲原本拖延的心變作抵賴的想法,更難說清。

事情越拖越久,眼見得某乙討債無望了,就找到某甲,說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既然堅持沒有借錢,敢不敢去城隍廟裡賭咒盟誓,請神明裁決真偽,如果判你無罪,我自認倒黴,不再追求。

某甲嘴上答應,心底忐忑不安。蒼天有眼,誰不畏懼神明呢,尋思再三,決定夜裡先去一趟城隍廟,向城隍說說心裡話。他趁夜就進到廟中,沿正門一路經過大生殿、廣生殿、靈官殿、戲樓、靈佑侯府、瑞星殿等處,抬頭一看到了正殿,殿後還有城隍寢殿以及東西廊房,也不進去,直接到了正殿神主像前。

某甲點燃香燭,向神明通誠,希望神明幫助自己躲過這次賴賬的行為,許諾厚報。某甲真也沒空著手,帶了一堆金銀祭品和黃紙,還有許多時新鮮果,有道是禮多人不怪,他一邊向神通誠,一邊磕頭禱告,說得不亦樂乎,動情處聲淚俱下。

城隍廟坐堂的,正是當初那位文士,在地府工作時間久了,勤奮為民的心腸裡,不免沾染許多陰霾之氣。這時正在寢殿無聊,突然覺得有人焚香禱告,來到上座一看,下跪一人,賄賂了許多金銀紙錢,還有食蔬鮮果,心中甚是滿意。細聽下跪者的訴求,不過是代為隱瞞欠債不還一事,舉手之勞,卻也簡單。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迷信和民俗有什麼區別,說起來,同樣都是些虛幻縹緲、不著邊際的故事,都是來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聞。但是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蠱惑人心而禍害民間,後者以動人故事而承載希望。如此而已。

古老相傳,城隍爺是陰間地府派遣,掌管一城事務的官員,他的住所理應安排在城中,可是實際上膠州城隍的廟宇卻在城西門外。"膠州城,實在怪,城隍廟,在城外",這是膠州當地的民諺,專道此地城隍爺的一件咄咄怪事。

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件奇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明代洪武年間,有位官員接到委任狀,調任膠州令,他不敢耽擱,立即收拾起身,到萊州府衙謝恩畢,即趕赴膠城上任。一路上風塵僕僕,不多日就到了膠州城附近,他走的是南門,遠遠高聳城池已在眼前。

膠州城南有個土坡,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家塋一帶。膠城令見城郭在望,想著不如在此略作歇息,修整狀態,梳理儀容,好去上任。縣太爺找了一塊乾淨空地坐下,將隨身攜帶的麵餅和淨水取出,墊墊飢腸轆轆,祭祭五臟之神。

剛嚼了幾口,忽見遠遠一縷塵土直奔這邊而來,來到近處才看清,是個長衫文士,騎著一匹灰色小驢。人精神,驢強健,轉眼就到了膠城縣令身前。膠城令見文士有歇腳的意思,就主動讓出一塊地方,請文士一道歇息。

文士也不客氣,任毛驢在附近食草,就便在膠城令身邊坐了。膠城令將手中糧食、淨水遞給文士品用,可是文士卻擺手推開,說自己吃不得這些東西。膠城令一愣,以為文士清高,不屑於粗糙寒酸之物,哈哈一笑,也不以為意。

寒暄幾句,兩人的話題就轉到膠城上來。文士對地方政務頗有心得,於文案、刑獄、典吏、稅賦等項皆有很好的想法,膠城令聽了暗暗佩服,也把施政規劃和盤托出,請文士指教。兩人互相交流,越說越熱乎。

膠城令見文士氣宇不凡,就問他作何營生。文士笑道,不瞞兄臺,小弟也是到膠州城赴任的官員。膠城令聽了甚是疑惑,一城一縣只一個官員就是知縣,難道此人是膠城縣丞麼?文士說,兄臺無疑,在下乃是膠城的新任城隍。

膠城令大吃一驚,心想城隍乃是陰曹地府官員,大白天得見,豈不是"活久見"了麼?膠城城隍笑道,不要驚懼,在下赴任時,已經知道兄長政聲頗佳,為此特意在此地與兄一敘心得,不想一見恨晚,隱隱若為知己者。我是陰間官員,如非特意等候,豈能肉眼得見。

膠城令遜謝,說道,閣下竟然是陰司城主,怪道不吃人間煙火,趕緊起身長揖到地,說按照朝廷律例,凡地方官員上任,必須先到城隍廟中呈上疏文,然後才能去衙署上任,卻在此遇到尊駕。如此倒是免了這一道程序。

兩人說罷撫掌大笑,站在高坡上恰好能看到膠州城的高牆壁壘,一時熱血澎湃,二人遂擊掌為盟,相約雖然是陰陽相隔,卻要勤政愛民,為膠州百姓創造幸美好生活,絕不貪吝倦怠有負所託。說完,二人各自就任去了。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卻說,這膠州城中有某甲、某乙兩人,原是至交。某甲是外鄉諸城人,某乙是本地膠城人。這一年,某甲在諸城販貨,來到膠城做生意,對市場把握不準,貨物銷路不暢,折了不少本錢,心裡疼得滴血一般,最後實在沒得辦法,找到膠州城裡的某乙,說自己的情況現在如何如何,想要借些錢度過難關。

這某乙是個老實良善的人,最是急人危難,頗有幾分梁山好漢的意思。他雖非富庶之家,也有幾分薄田。聽了好友某甲的難處,也不多想,就取了家中壓箱的二十兩銀子,都借與某甲週轉困難,朋友之間,也沒要借據。

到了一年上,某乙見某甲毫無還錢的意思,心中疑惑,就遣人到某甲住處討還。誰知某甲手頭依然拮据,二十兩銀子又投進生意,尚沒有起色,哪有餘錢還債。沒辦法,只得推三阻四,要得急了,便推說記錯,不曾借錢。因為某乙手中沒有借據,偏偏遇到這樣事,端的是百口難辯。兩人糾纏多日,時間一長,某甲原本拖延的心變作抵賴的想法,更難說清。

事情越拖越久,眼見得某乙討債無望了,就找到某甲,說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既然堅持沒有借錢,敢不敢去城隍廟裡賭咒盟誓,請神明裁決真偽,如果判你無罪,我自認倒黴,不再追求。

某甲嘴上答應,心底忐忑不安。蒼天有眼,誰不畏懼神明呢,尋思再三,決定夜裡先去一趟城隍廟,向城隍說說心裡話。他趁夜就進到廟中,沿正門一路經過大生殿、廣生殿、靈官殿、戲樓、靈佑侯府、瑞星殿等處,抬頭一看到了正殿,殿後還有城隍寢殿以及東西廊房,也不進去,直接到了正殿神主像前。

某甲點燃香燭,向神明通誠,希望神明幫助自己躲過這次賴賬的行為,許諾厚報。某甲真也沒空著手,帶了一堆金銀祭品和黃紙,還有許多時新鮮果,有道是禮多人不怪,他一邊向神通誠,一邊磕頭禱告,說得不亦樂乎,動情處聲淚俱下。

城隍廟坐堂的,正是當初那位文士,在地府工作時間久了,勤奮為民的心腸裡,不免沾染許多陰霾之氣。這時正在寢殿無聊,突然覺得有人焚香禱告,來到上座一看,下跪一人,賄賂了許多金銀紙錢,還有食蔬鮮果,心中甚是滿意。細聽下跪者的訴求,不過是代為隱瞞欠債不還一事,舉手之勞,卻也簡單。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次日一早,某甲、某乙相約,來到膠州城隍廟內,從大門懸匾額"不由人算"下,一路向裡到了正殿,一位白淨文士居主位,上頭正懸"聰明正直"四個大字,兩旁是文武官吏,還有許多鬼吏侍從,確實氣象森嚴。二人來到城隍爺面前跪下,叩頭通誠,各人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說完緣由,某乙賭咒說,如果今日所言有半句不實,情願出廟門時磕斷一腿。某甲衝著城隍爺眨眨眼、撇撇嘴,也說,如果確實小人賴賬不還,情願出廟門時磕破頭顱。

兩人賭咒完畢,站起來一同向門外走。某甲畢竟心虛,落後半步,某乙心中憤懣,全然不知某甲動了心思,走得又急又快,不想前腳方踏出廟門,後腳一滑絆在門檻兒上,咔嚓一聲小腿折斷,當時疼得就昏死過去。某甲在後面瞧得清清楚楚,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回身朝城隍神主"咚咚咚"叩了仨響頭,也是良心未泯,爬起來喊著路過鄉民,一起把某乙抬去醫治不提。

卻說這某乙,在醫館裡治療許久,終究是落下殘疾,走路變作瘸拐李。真是飛來橫禍,神明竟也偏私!他心中鬱結難解,回家之後大病一場,從此閉門不出,任誰也不見。某甲經歷了這樣的"奇事",也是害怕的很,不敢再為非作歹,老老實實回諸城過活去了。

一轉眼三年過去。某甲再次來到膠州城做生意,行經膠西,卻又把當年與某乙的事情想了起來。此時的某甲鹹魚翻身,再不是當年窮困窘態,路上細心思量,決定了卻與某乙的這段公案。

想得明白,某甲在路上買了許多禮物,備了連本帶利的雙倍銀錢,登門向某乙致歉。某乙多年不曾待客,本想不見某甲,後來架不住某甲央告,一瘸一拐的開了門,將他讓進客廳待茶。某甲開門見山的說明來意,將禮物和雙倍本利的銀兩,都放到某乙面前,誠心誠意向他道歉,說這是本息,雙倍賠償,還有些許禮物聊表寸心云云。

某乙嘆了口氣,我如今閉門讀書,聊以度日,這些財物帶回去吧,只可惜至今身殘難復,說罷捶了捶瘸腿,不再言語。某甲一時慚愧,就將當年指神賭咒的頭夜,自己是如何如何賄賂城隍的事情說了出來。

不提則已,一說此事,某乙登時大怒,深恨不但人間昏暗,神明竟也不公,無端受此誣陷,以致殘廢終身。某甲也無可阻攔,眼見某乙取筆墨紙硯,書寫經過原委,張貼到城隍廟門口,狀告膠城陰主徇私舞弊,受賄害民。告示剛剛貼出去,就引了大幫百姓圍觀,大家議論紛紛,各有意見。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迷信和民俗有什麼區別,說起來,同樣都是些虛幻縹緲、不著邊際的故事,都是來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聞。但是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蠱惑人心而禍害民間,後者以動人故事而承載希望。如此而已。

古老相傳,城隍爺是陰間地府派遣,掌管一城事務的官員,他的住所理應安排在城中,可是實際上膠州城隍的廟宇卻在城西門外。"膠州城,實在怪,城隍廟,在城外",這是膠州當地的民諺,專道此地城隍爺的一件咄咄怪事。

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件奇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明代洪武年間,有位官員接到委任狀,調任膠州令,他不敢耽擱,立即收拾起身,到萊州府衙謝恩畢,即趕赴膠城上任。一路上風塵僕僕,不多日就到了膠州城附近,他走的是南門,遠遠高聳城池已在眼前。

膠州城南有個土坡,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家塋一帶。膠城令見城郭在望,想著不如在此略作歇息,修整狀態,梳理儀容,好去上任。縣太爺找了一塊乾淨空地坐下,將隨身攜帶的麵餅和淨水取出,墊墊飢腸轆轆,祭祭五臟之神。

剛嚼了幾口,忽見遠遠一縷塵土直奔這邊而來,來到近處才看清,是個長衫文士,騎著一匹灰色小驢。人精神,驢強健,轉眼就到了膠城縣令身前。膠城令見文士有歇腳的意思,就主動讓出一塊地方,請文士一道歇息。

文士也不客氣,任毛驢在附近食草,就便在膠城令身邊坐了。膠城令將手中糧食、淨水遞給文士品用,可是文士卻擺手推開,說自己吃不得這些東西。膠城令一愣,以為文士清高,不屑於粗糙寒酸之物,哈哈一笑,也不以為意。

寒暄幾句,兩人的話題就轉到膠城上來。文士對地方政務頗有心得,於文案、刑獄、典吏、稅賦等項皆有很好的想法,膠城令聽了暗暗佩服,也把施政規劃和盤托出,請文士指教。兩人互相交流,越說越熱乎。

膠城令見文士氣宇不凡,就問他作何營生。文士笑道,不瞞兄臺,小弟也是到膠州城赴任的官員。膠城令聽了甚是疑惑,一城一縣只一個官員就是知縣,難道此人是膠城縣丞麼?文士說,兄臺無疑,在下乃是膠城的新任城隍。

膠城令大吃一驚,心想城隍乃是陰曹地府官員,大白天得見,豈不是"活久見"了麼?膠城城隍笑道,不要驚懼,在下赴任時,已經知道兄長政聲頗佳,為此特意在此地與兄一敘心得,不想一見恨晚,隱隱若為知己者。我是陰間官員,如非特意等候,豈能肉眼得見。

膠城令遜謝,說道,閣下竟然是陰司城主,怪道不吃人間煙火,趕緊起身長揖到地,說按照朝廷律例,凡地方官員上任,必須先到城隍廟中呈上疏文,然後才能去衙署上任,卻在此遇到尊駕。如此倒是免了這一道程序。

兩人說罷撫掌大笑,站在高坡上恰好能看到膠州城的高牆壁壘,一時熱血澎湃,二人遂擊掌為盟,相約雖然是陰陽相隔,卻要勤政愛民,為膠州百姓創造幸美好生活,絕不貪吝倦怠有負所託。說完,二人各自就任去了。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卻說,這膠州城中有某甲、某乙兩人,原是至交。某甲是外鄉諸城人,某乙是本地膠城人。這一年,某甲在諸城販貨,來到膠城做生意,對市場把握不準,貨物銷路不暢,折了不少本錢,心裡疼得滴血一般,最後實在沒得辦法,找到膠州城裡的某乙,說自己的情況現在如何如何,想要借些錢度過難關。

這某乙是個老實良善的人,最是急人危難,頗有幾分梁山好漢的意思。他雖非富庶之家,也有幾分薄田。聽了好友某甲的難處,也不多想,就取了家中壓箱的二十兩銀子,都借與某甲週轉困難,朋友之間,也沒要借據。

到了一年上,某乙見某甲毫無還錢的意思,心中疑惑,就遣人到某甲住處討還。誰知某甲手頭依然拮据,二十兩銀子又投進生意,尚沒有起色,哪有餘錢還債。沒辦法,只得推三阻四,要得急了,便推說記錯,不曾借錢。因為某乙手中沒有借據,偏偏遇到這樣事,端的是百口難辯。兩人糾纏多日,時間一長,某甲原本拖延的心變作抵賴的想法,更難說清。

事情越拖越久,眼見得某乙討債無望了,就找到某甲,說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既然堅持沒有借錢,敢不敢去城隍廟裡賭咒盟誓,請神明裁決真偽,如果判你無罪,我自認倒黴,不再追求。

某甲嘴上答應,心底忐忑不安。蒼天有眼,誰不畏懼神明呢,尋思再三,決定夜裡先去一趟城隍廟,向城隍說說心裡話。他趁夜就進到廟中,沿正門一路經過大生殿、廣生殿、靈官殿、戲樓、靈佑侯府、瑞星殿等處,抬頭一看到了正殿,殿後還有城隍寢殿以及東西廊房,也不進去,直接到了正殿神主像前。

某甲點燃香燭,向神明通誠,希望神明幫助自己躲過這次賴賬的行為,許諾厚報。某甲真也沒空著手,帶了一堆金銀祭品和黃紙,還有許多時新鮮果,有道是禮多人不怪,他一邊向神通誠,一邊磕頭禱告,說得不亦樂乎,動情處聲淚俱下。

城隍廟坐堂的,正是當初那位文士,在地府工作時間久了,勤奮為民的心腸裡,不免沾染許多陰霾之氣。這時正在寢殿無聊,突然覺得有人焚香禱告,來到上座一看,下跪一人,賄賂了許多金銀紙錢,還有食蔬鮮果,心中甚是滿意。細聽下跪者的訴求,不過是代為隱瞞欠債不還一事,舉手之勞,卻也簡單。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次日一早,某甲、某乙相約,來到膠州城隍廟內,從大門懸匾額"不由人算"下,一路向裡到了正殿,一位白淨文士居主位,上頭正懸"聰明正直"四個大字,兩旁是文武官吏,還有許多鬼吏侍從,確實氣象森嚴。二人來到城隍爺面前跪下,叩頭通誠,各人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說完緣由,某乙賭咒說,如果今日所言有半句不實,情願出廟門時磕斷一腿。某甲衝著城隍爺眨眨眼、撇撇嘴,也說,如果確實小人賴賬不還,情願出廟門時磕破頭顱。

兩人賭咒完畢,站起來一同向門外走。某甲畢竟心虛,落後半步,某乙心中憤懣,全然不知某甲動了心思,走得又急又快,不想前腳方踏出廟門,後腳一滑絆在門檻兒上,咔嚓一聲小腿折斷,當時疼得就昏死過去。某甲在後面瞧得清清楚楚,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回身朝城隍神主"咚咚咚"叩了仨響頭,也是良心未泯,爬起來喊著路過鄉民,一起把某乙抬去醫治不提。

卻說這某乙,在醫館裡治療許久,終究是落下殘疾,走路變作瘸拐李。真是飛來橫禍,神明竟也偏私!他心中鬱結難解,回家之後大病一場,從此閉門不出,任誰也不見。某甲經歷了這樣的"奇事",也是害怕的很,不敢再為非作歹,老老實實回諸城過活去了。

一轉眼三年過去。某甲再次來到膠州城做生意,行經膠西,卻又把當年與某乙的事情想了起來。此時的某甲鹹魚翻身,再不是當年窮困窘態,路上細心思量,決定了卻與某乙的這段公案。

想得明白,某甲在路上買了許多禮物,備了連本帶利的雙倍銀錢,登門向某乙致歉。某乙多年不曾待客,本想不見某甲,後來架不住某甲央告,一瘸一拐的開了門,將他讓進客廳待茶。某甲開門見山的說明來意,將禮物和雙倍本利的銀兩,都放到某乙面前,誠心誠意向他道歉,說這是本息,雙倍賠償,還有些許禮物聊表寸心云云。

某乙嘆了口氣,我如今閉門讀書,聊以度日,這些財物帶回去吧,只可惜至今身殘難復,說罷捶了捶瘸腿,不再言語。某甲一時慚愧,就將當年指神賭咒的頭夜,自己是如何如何賄賂城隍的事情說了出來。

不提則已,一說此事,某乙登時大怒,深恨不但人間昏暗,神明竟也不公,無端受此誣陷,以致殘廢終身。某甲也無可阻攔,眼見某乙取筆墨紙硯,書寫經過原委,張貼到城隍廟門口,狀告膠城陰主徇私舞弊,受賄害民。告示剛剛貼出去,就引了大幫百姓圍觀,大家議論紛紛,各有意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城隍廟前有許多鄉民聚眾,巡城吏趕快呈報縣太爺知曉。膠城令聞知情由,趕緊來到城隍廟,獲知事件的前因後果,直氣得渾身發抖,一撩官服袍帶,大踏步衝進城隍廟內,百姓不知就裡,跟著縣令進去看熱鬧。

只見膠城令對著城隍神主大聲斥責,從當年一見如故,相互發誓造福百姓,到如今濫用權力,利用公權力殘害鄉民,責問城隍還有何面目立於廟堂之上?還有何面目受百姓香火?

縣令越說越是激動,說到後來,百姓居然看到上面的城隍爺神像有異,額頭流下豆粒大小的水珠來,如同汗水一般。膠城令說完就回衙去了,百姓也各自散去。

次日一早,有百姓經過城隍廟,發現廟裡的神主不見了。大家都很疑惑,以為誰又促狹鬧事,四處尋找,卻發現神像在城西門外草垛上坐著呢。這是怎麼話說的,善哉善哉,大家就把神像抬回廟裡去安放,誰曉得第二天城隍爺又去蹲草垛了。

這麼折騰了幾日,大夥都沒轍了,總不能每天去找城隍爺吧,城中百姓只得集體去找膠城令彙報這件怪事。

縣令聽完,捻著鬍鬚半晌不語,然後說,這是城隍受我責難心中慚愧,不好意思在廟堂中繼續呆下去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神明也有疏漏處,難得是有錯必改。既然城隍有悔過之心,且不願回到廟中居住,咱們就在城西門外的草墩附近,給他重新立一座廟宇吧。

"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迷信和民俗有什麼區別,說起來,同樣都是些虛幻縹緲、不著邊際的故事,都是來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聞。但是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蠱惑人心而禍害民間,後者以動人故事而承載希望。如此而已。

古老相傳,城隍爺是陰間地府派遣,掌管一城事務的官員,他的住所理應安排在城中,可是實際上膠州城隍的廟宇卻在城西門外。"膠州城,實在怪,城隍廟,在城外",這是膠州當地的民諺,專道此地城隍爺的一件咄咄怪事。

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件奇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明代洪武年間,有位官員接到委任狀,調任膠州令,他不敢耽擱,立即收拾起身,到萊州府衙謝恩畢,即趕赴膠城上任。一路上風塵僕僕,不多日就到了膠州城附近,他走的是南門,遠遠高聳城池已在眼前。

膠州城南有個土坡,位置就在今天的法家塋一帶。膠城令見城郭在望,想著不如在此略作歇息,修整狀態,梳理儀容,好去上任。縣太爺找了一塊乾淨空地坐下,將隨身攜帶的麵餅和淨水取出,墊墊飢腸轆轆,祭祭五臟之神。

剛嚼了幾口,忽見遠遠一縷塵土直奔這邊而來,來到近處才看清,是個長衫文士,騎著一匹灰色小驢。人精神,驢強健,轉眼就到了膠城縣令身前。膠城令見文士有歇腳的意思,就主動讓出一塊地方,請文士一道歇息。

文士也不客氣,任毛驢在附近食草,就便在膠城令身邊坐了。膠城令將手中糧食、淨水遞給文士品用,可是文士卻擺手推開,說自己吃不得這些東西。膠城令一愣,以為文士清高,不屑於粗糙寒酸之物,哈哈一笑,也不以為意。

寒暄幾句,兩人的話題就轉到膠城上來。文士對地方政務頗有心得,於文案、刑獄、典吏、稅賦等項皆有很好的想法,膠城令聽了暗暗佩服,也把施政規劃和盤托出,請文士指教。兩人互相交流,越說越熱乎。

膠城令見文士氣宇不凡,就問他作何營生。文士笑道,不瞞兄臺,小弟也是到膠州城赴任的官員。膠城令聽了甚是疑惑,一城一縣只一個官員就是知縣,難道此人是膠城縣丞麼?文士說,兄臺無疑,在下乃是膠城的新任城隍。

膠城令大吃一驚,心想城隍乃是陰曹地府官員,大白天得見,豈不是"活久見"了麼?膠城城隍笑道,不要驚懼,在下赴任時,已經知道兄長政聲頗佳,為此特意在此地與兄一敘心得,不想一見恨晚,隱隱若為知己者。我是陰間官員,如非特意等候,豈能肉眼得見。

膠城令遜謝,說道,閣下竟然是陰司城主,怪道不吃人間煙火,趕緊起身長揖到地,說按照朝廷律例,凡地方官員上任,必須先到城隍廟中呈上疏文,然後才能去衙署上任,卻在此遇到尊駕。如此倒是免了這一道程序。

兩人說罷撫掌大笑,站在高坡上恰好能看到膠州城的高牆壁壘,一時熱血澎湃,二人遂擊掌為盟,相約雖然是陰陽相隔,卻要勤政愛民,為膠州百姓創造幸美好生活,絕不貪吝倦怠有負所託。說完,二人各自就任去了。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卻說,這膠州城中有某甲、某乙兩人,原是至交。某甲是外鄉諸城人,某乙是本地膠城人。這一年,某甲在諸城販貨,來到膠城做生意,對市場把握不準,貨物銷路不暢,折了不少本錢,心裡疼得滴血一般,最後實在沒得辦法,找到膠州城裡的某乙,說自己的情況現在如何如何,想要借些錢度過難關。

這某乙是個老實良善的人,最是急人危難,頗有幾分梁山好漢的意思。他雖非富庶之家,也有幾分薄田。聽了好友某甲的難處,也不多想,就取了家中壓箱的二十兩銀子,都借與某甲週轉困難,朋友之間,也沒要借據。

到了一年上,某乙見某甲毫無還錢的意思,心中疑惑,就遣人到某甲住處討還。誰知某甲手頭依然拮据,二十兩銀子又投進生意,尚沒有起色,哪有餘錢還債。沒辦法,只得推三阻四,要得急了,便推說記錯,不曾借錢。因為某乙手中沒有借據,偏偏遇到這樣事,端的是百口難辯。兩人糾纏多日,時間一長,某甲原本拖延的心變作抵賴的想法,更難說清。

事情越拖越久,眼見得某乙討債無望了,就找到某甲,說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既然堅持沒有借錢,敢不敢去城隍廟裡賭咒盟誓,請神明裁決真偽,如果判你無罪,我自認倒黴,不再追求。

某甲嘴上答應,心底忐忑不安。蒼天有眼,誰不畏懼神明呢,尋思再三,決定夜裡先去一趟城隍廟,向城隍說說心裡話。他趁夜就進到廟中,沿正門一路經過大生殿、廣生殿、靈官殿、戲樓、靈佑侯府、瑞星殿等處,抬頭一看到了正殿,殿後還有城隍寢殿以及東西廊房,也不進去,直接到了正殿神主像前。

某甲點燃香燭,向神明通誠,希望神明幫助自己躲過這次賴賬的行為,許諾厚報。某甲真也沒空著手,帶了一堆金銀祭品和黃紙,還有許多時新鮮果,有道是禮多人不怪,他一邊向神通誠,一邊磕頭禱告,說得不亦樂乎,動情處聲淚俱下。

城隍廟坐堂的,正是當初那位文士,在地府工作時間久了,勤奮為民的心腸裡,不免沾染許多陰霾之氣。這時正在寢殿無聊,突然覺得有人焚香禱告,來到上座一看,下跪一人,賄賂了許多金銀紙錢,還有食蔬鮮果,心中甚是滿意。細聽下跪者的訴求,不過是代為隱瞞欠債不還一事,舉手之勞,卻也簡單。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次日一早,某甲、某乙相約,來到膠州城隍廟內,從大門懸匾額"不由人算"下,一路向裡到了正殿,一位白淨文士居主位,上頭正懸"聰明正直"四個大字,兩旁是文武官吏,還有許多鬼吏侍從,確實氣象森嚴。二人來到城隍爺面前跪下,叩頭通誠,各人把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說完緣由,某乙賭咒說,如果今日所言有半句不實,情願出廟門時磕斷一腿。某甲衝著城隍爺眨眨眼、撇撇嘴,也說,如果確實小人賴賬不還,情願出廟門時磕破頭顱。

兩人賭咒完畢,站起來一同向門外走。某甲畢竟心虛,落後半步,某乙心中憤懣,全然不知某甲動了心思,走得又急又快,不想前腳方踏出廟門,後腳一滑絆在門檻兒上,咔嚓一聲小腿折斷,當時疼得就昏死過去。某甲在後面瞧得清清楚楚,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回身朝城隍神主"咚咚咚"叩了仨響頭,也是良心未泯,爬起來喊著路過鄉民,一起把某乙抬去醫治不提。

卻說這某乙,在醫館裡治療許久,終究是落下殘疾,走路變作瘸拐李。真是飛來橫禍,神明竟也偏私!他心中鬱結難解,回家之後大病一場,從此閉門不出,任誰也不見。某甲經歷了這樣的"奇事",也是害怕的很,不敢再為非作歹,老老實實回諸城過活去了。

一轉眼三年過去。某甲再次來到膠州城做生意,行經膠西,卻又把當年與某乙的事情想了起來。此時的某甲鹹魚翻身,再不是當年窮困窘態,路上細心思量,決定了卻與某乙的這段公案。

想得明白,某甲在路上買了許多禮物,備了連本帶利的雙倍銀錢,登門向某乙致歉。某乙多年不曾待客,本想不見某甲,後來架不住某甲央告,一瘸一拐的開了門,將他讓進客廳待茶。某甲開門見山的說明來意,將禮物和雙倍本利的銀兩,都放到某乙面前,誠心誠意向他道歉,說這是本息,雙倍賠償,還有些許禮物聊表寸心云云。

某乙嘆了口氣,我如今閉門讀書,聊以度日,這些財物帶回去吧,只可惜至今身殘難復,說罷捶了捶瘸腿,不再言語。某甲一時慚愧,就將當年指神賭咒的頭夜,自己是如何如何賄賂城隍的事情說了出來。

不提則已,一說此事,某乙登時大怒,深恨不但人間昏暗,神明竟也不公,無端受此誣陷,以致殘廢終身。某甲也無可阻攔,眼見某乙取筆墨紙硯,書寫經過原委,張貼到城隍廟門口,狀告膠城陰主徇私舞弊,受賄害民。告示剛剛貼出去,就引了大幫百姓圍觀,大家議論紛紛,各有意見。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城隍廟前有許多鄉民聚眾,巡城吏趕快呈報縣太爺知曉。膠城令聞知情由,趕緊來到城隍廟,獲知事件的前因後果,直氣得渾身發抖,一撩官服袍帶,大踏步衝進城隍廟內,百姓不知就裡,跟著縣令進去看熱鬧。

只見膠城令對著城隍神主大聲斥責,從當年一見如故,相互發誓造福百姓,到如今濫用權力,利用公權力殘害鄉民,責問城隍還有何面目立於廟堂之上?還有何面目受百姓香火?

縣令越說越是激動,說到後來,百姓居然看到上面的城隍爺神像有異,額頭流下豆粒大小的水珠來,如同汗水一般。膠城令說完就回衙去了,百姓也各自散去。

次日一早,有百姓經過城隍廟,發現廟裡的神主不見了。大家都很疑惑,以為誰又促狹鬧事,四處尋找,卻發現神像在城西門外草垛上坐著呢。這是怎麼話說的,善哉善哉,大家就把神像抬回廟裡去安放,誰曉得第二天城隍爺又去蹲草垛了。

這麼折騰了幾日,大夥都沒轍了,總不能每天去找城隍爺吧,城中百姓只得集體去找膠城令彙報這件怪事。

縣令聽完,捻著鬍鬚半晌不語,然後說,這是城隍受我責難心中慚愧,不好意思在廟堂中繼續呆下去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神明也有疏漏處,難得是有錯必改。既然城隍有悔過之心,且不願回到廟中居住,咱們就在城西門外的草墩附近,給他重新立一座廟宇吧。

民間故事| 縣官罵城隍(又名拷隍)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屬原創文章,參考知識點來自互聯網絡和書籍資料。

小編竭力保證文章觀點真實準確,使用未聲明版權的公眾資源。

鑑於水平有限,如有異議請留言,提供有效證據即刪(誰還不是個寶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