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建築 印度尼西亞 旅遊產業 旅遊 南澳故事 2018-12-01

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在烏橋二馬路與火車路的交界處,有一處老建築顯得特別神祕,它是潮汕鐵路火車站舊址。據烏橋街道文化站站長郭創生介紹,這是烏橋島上年代最久遠的建築物。在郭創生的引路下,記者前往該舊址一窺,只見拱形的窗框和木質百葉窗殘破不堪,建築物上方的波浪狀牌坊印證著年代的久遠,樓下牆壁上釘著“危房請勿靠近”字樣,這裡的門牌號是“火車路18號”。

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郭創生告訴記者,早在100多年前,汕頭就有一條通往潮州的鐵路,而這條鐵路,就與如今烏橋島內的火車路以及解放橋的歷史有關。記者查閱資料得知,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印尼華僑張煜南(字榕軒)、張鴻南(字耀軒)兄弟創辦“潮州鐵路有限公司”,於翌年9月28日動工興建鐵路,由日本三五公司測量施工。至1906年,鐵路全長達39公里,沿途在庵埠、華美、乳塘、散巢、浮洋、楓溪等地設站,總投資達300萬元。

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郭創生為記者解說火車站舊址歷史

據郭創生介紹,當時潮汕鐵路的起點位於廻瀾橋北面,延伸至潮州的湘子橋邊,火車站設在今火車路18號至28號之間。“現在位於廻瀾橋邊的汕頭紡織服裝職校的位置,就是當年的候車室,這處印尼華僑的地產原來交給一個老人託管,如今老人去世了,據說二、三樓的地產權已經交回原主人了。”

記者走訪瞭解到,當時火車站的日客運量達到數千人次。火車行駛時速可達60公里,是潮汕人和客家人出行的重要通道,潮州一帶的陶瓷等土特產也藉由火車的運輸,可以到汕頭裝船出口。雖然潮汕鐵路沒有匯入當時中國的鐵路網,卻是當時中國營業狀況最好的鐵路之一。

連排紅磚厝:見證當年商貿繁榮

在烏橋塭地直巷,有一處由紅磚砌成的房子,烏橋人叫它“塭地直紅磚厝”,這裡的門牌號是“塭地直173-189號”。這一整排房子,由十棟樓房連在一起,二樓統一用紅磚牆體。記者現場看到,拱形的石材老門框上,傳統紋飾依稀可見,沉澱著歷史的精華。樓下外牆釘著“危房請勿靠近”警示牌,但仍然有兩三戶人家在裡面居住。記者看到,二樓牆體的紅磚完好無損,而樓下的貝灰沙牆體剝落厲害,在牆角的大柱子上,可以觀察到牆體厚度大概有40釐米左右。在烏橋工作30多年的楊兄告訴記者,這些紅磚厝的牆體之所以如此耐用,是因為當年用紅糖和糯米滲和建造,而鋼筋則是英國進口的。

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因何巷名叫“塭地直”?記者查閱“塭”字解釋,在詞典中寫著“塭場一般廣約百多畝,周圍擇點設閘,潮來任其漲滿,潮退便在閘口置網,漁獲量無一定。”可見這一帶原來都是池塘等的濱海地區。

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在這排紅磚厝的另一側是二馬路,有當年風光一時的汕頭電池廠,生產的“夜明牌”電池遠銷外地。楊兄告訴記者,這些紅磚厝是當年的商人花錢在這裡建造的,然後出賣或轉租給來這裡做生意的商人,“烏橋島毗鄰百載商埠小公園,上世紀三十年代,商貿往來密切,解放前的烏橋島熱鬧非凡,當時這裡工廠生產發達,但仍供不應求,所以,很多外地商人來這裡批發拿貨轉往全國各地,有時都要住一段時間等貨。”

石路禮拜堂:曾提供便民醫療

烏橋原名同濟橋,而如今烏橋島上仍有不少以“同濟”為名的道路。上百年的“石路禮拜堂”為烏橋人家喻戶曉。如果你在烏橋島閒逛時,隨便問一個烏橋人“石路禮拜堂在哪裡?”,烏橋人總會熱情地引導你走向同濟三直路。

在烏橋的同濟三直路靠近煥金社區居委會的地方,有一座兩層樓高的特危房,已有榕樹在牆體上長成大樹,門窗已經用磚塊全部封死。教堂隔壁的煥金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座教堂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過去曾經為烏橋島居民提供了不少便利的醫療服務。

潮汕鐵路火車站:島上最古老建築

記者看到,這座教堂外貌依然彰顯著當年華麗的風格,西式的建築風格在周圍的平房中顯得十分獨特,建築風格與礐石的教堂很相似。據資料記載,這座教堂,當時除了供烏橋島內信徒禮拜外,還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和參與一些扶貧濟困活動。據悉,1958年汕頭教會聯合,烏橋教堂停用,由政府代為管理。1988年才收回復堂。年久日長,教堂危舊,1998年遷至別處,原址則變成了危房。解放初期,汕頭市共有169個基督教堂。這些教堂大多已經湮沒在歷史的洪流裡了。

本報記者 姚望新 陳文惠 攝影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