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建築 文物 民俗 文化 絲路循遊 2017-07-17

籬笆樓是土木石混為一體的古老民居建築,因樓房牆體大部分用藤條編織而成,故得名籬笆樓。籬笆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牆體中間為空。 這樣的格局,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以減輕樓體重量,同時,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籬笆樓有漢式風格,佈局像北方的四合院,你再看這牆底厚房頂薄,四角放著白石頭,這是仿照藏族的習俗。”撒拉族老人馬進明繞著自家的籬笆樓小院步履輕快,邊走邊說,“我們撒拉族就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融合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哩!”

今年65歲的馬進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孟達大莊村,這裡原有籬笆樓100多處,目前僅存14處。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居住在青海省黃河谷地的撒拉族是一個人口較少民族,人口僅10多萬。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是一種木、石、土混為一體的古老民居建築,因樓房牆體大部分用樹條籬笆樁製作而成,故得名籬笆樓,目前在循化縣僅存於孟達地區。

據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撒拉族學者馬成俊介紹,孟達地區古稱河關地,自古以來就是甘青交通要衝。從元代開始,生活在孟達地區的撒拉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開發林地,利用當地自然林木土石資源,修建創造了籬笆樓建築。

馬進明家是露天小院,一樹、一樓、一井。在冬日蕭索情景的映襯下,年代久遠的二層木樓愈發顯現出原本的沉靜與古樸。撒拉族的籬笆樓為什麼這麼建呢?其中有什麼祕密和科學道理呢?

“過去六七百年,撒拉族人過的是農牧兼作的生活,所以籬笆樓上層住人,下邊圈牲口,優點是居高臨下,可以觀察周圍情況。”馬進明說。

細細一瞧,籬笆木樓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等,樓底房間為倉庫、畜圈等。籬笆木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牆體中間為空。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青海省循化縣文化館館長佔晉文介紹,撒拉族的籬笆樓設計,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這一時期,撒拉族的經濟生活得到了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當時,建房突出防風、防震、適用、安全作用,因而通常選用精良的松類木材。使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樓房,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以減輕樓體重量。同時,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用木條造牆取材非常方便,這樣不僅隔音,還具有很強的防震性、防潮性,好處多得很。”馬進明笑著說。

“大莊村的籬笆樓修建於明清時期,風格獨特。由於撒拉人與周邊藏、漢、回、土等民族交往密切,籬笆樓也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築風格,成為青藏高原上難得的撒拉族歷史文化象徵。”佔晉文說,鼎盛時期,籬笆樓建築群曾在孟達一帶形成8大巷區,道巷兩側木樓林立,規模宏大。

上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新的建築形式和建材的不斷出現,當地村莊興起了拆舊建新風潮,加上自然毀壞,籬笆樓建築曾一度瀕臨絕跡。

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研究所開展國際合作,對孟達大莊村4處古民居進行了調查、測繪,提取了保護研究資料。目前,現存的14處籬笆樓中,有4處明清年間的精華建築被列入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國家還將1處清代建築的撒拉族古民居樓,搬遷至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實行修復保護。2007年,籬笆木樓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當地政府將古籬笆樓納入文化旅遊產業開發中,將修復後的明清籬笆樓與撒拉族民俗展相結合,用原生態的民俗風貌吸引遊客。

由於馬進明家七代人均出生在這座古籬笆樓裡,因此他家中常常接待一些慕名而來的專家和研究者。每天打掃和定期修葺就成了馬進明的“必修課”。馬進明老人說:“這些建築是撒拉人智慧的結晶,是無價的寶藏,我們應該好好地保護它們。”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探祕——撒拉族百年籬笆樓

青藏之旅,首遊循化。循化是青海的東大門,是進入青藏的第一站,這裡不僅有獨特的籬笆樓,還有更多有趣的故事的等你來發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