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年代: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建築類型:木構大殿;保護級別:1988三批國保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雲院,又名“大雲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處的實會鄉實會村(一稱北耽車鄉石會村)北龍耳山中,毗鄰天台庵和潞城原起寺三面環山,南臨漳水,林木茂密,僻靜幽深。

寺院創建於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五年,寺內建大佛殿。五代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北宋建隆年間,已有殿堂100餘間。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奉敕改寺名為大雲禪院。五代廣順二年(952)刻造石香爐,置於大佛殿前。北宋乾德四年(966)造石經幢於前院,北宋成平二年(999)雕石羅漢1尊。北宋天禧四年(1020)刻制敕賜雙鳳山大雲院石碑。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山門天王殿。明弘治四年(1491)十月重修三佛殿,改三間為五間,並加塑大佛3尊,菩薩2尊。清康熙、道光和民國年間重修寺院。1961年至196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撥款補修大佛殿屋頂,加固殿內樑架和外簷斗拱,重修東西禪堂12間。

寺院格局:大雲院座北向南,共為兩進院落,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後殿)及前院東西廂房,均為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大佛殿為五代遺構。現存殿堂共計24間。 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殿

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年)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佛殿,原稱彌陀殿,是大雲院的正殿,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國僅存的三座明確紀年斷代的五代木構建築之一。

此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椽伏對後乳伏,通簷用三柱,單簷歇山頂,柱頭斗拱與明次問補間斗拱為五鋪作雙抄,轉角鬥拱出斜拱斜昂,圓柱方額,飛簷起翹,形制古樸,巍峨壯觀。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殷紅樓,流雲環繞,富有傳奇色彩。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絃,或舒腰起舞,表現出神態仙姿。扇面牆正面繪觀音、大勢至二菩薩,飛天乘雲遨遊長空,姿態飄逸。拱眼壁和闡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繪11平方米。殿內保存有五代石香爐、宋代石經幢和石羅漢。

古建築在上千年的“成長”中,是由歷代維修而存在的。維修的部位包括建築的屋頂、室內樑架、門窗、臺基、斗栱等。從歷代維修的文獻記載和古建築勘察情況看,歷史上維修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頂和樑架部分。一座建築物中往往存在著多個朝代的構件,建築的年代越早,更換的構件就越多,給建築的時代定性帶來了困難。因此,古建築樑架的現存年代,也就成了對整個建築進行斷代的主要依據。大雲院大佛殿雖經過後代匠人們的不斷修整,但樑架結構卻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風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構建築。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殿北視圖

殿體主要靠幾根立柱支撐,牆壁並不支撐殿頂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國木構古建“牆倒屋不塌”的鮮明特色。除了樑架,大佛殿裡的許多構件更是淋漓盡致地顯現著五代木構建築的鮮明符號。大雲院大佛殿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建築上它新增加了一個構件,就是普拍枋這個構件。這是中國現存建築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實例。普拍枋和闌額是架在柱頭之間的這兩個構件,在太原天龍山北齊石窟中,就出現了闌額,但還沒有使用普拍枋。陝西的玄奘塔首次出現了仿木結構的普拍枋構件,但在山西現存的幾座唐代木構建築中還沒有普拍枋的使用,只安置闌額。同為五代建築的鎮國寺萬佛殿也沒有使用,直到遼代這種構件才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因而,大佛殿的普拍枋,也就成了中國木構古建中使用普拍枋最早的實例。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佛殿南視圖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緩,形制古樸,極具唐代風格。大殿臺基正面高1.3米,青石壘砌,其餘三面臺基隨地勢漸高而築。殿之前簷闢門和窗,後簷亦有門道通行。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殿內前槽無金柱,後槽明間設金柱兩根。樑架為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樑栿前端刻成月樑式,栿上兩個大駝峰承託平梁及平槫,平梁上叉手頗大,瓜柱頗窄。所用駝峰種類達8種,尺度不一,形制有別。殿內保存五代壁畫20餘平方米,壁畫施以藍、綠、赭三色,墨線勾勒,與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畫同出一格。斗栱、栱眼壁上彩畫隱約可見,風格古樸,為寺觀壁畫與早期彩繪之珍品。殿內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爐,下刻銘記“仙岩禪院廣順二年歲次壬子八月十五日”。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殿通面闊11.8米,明、次間略同。殿前無月臺,前後簷明間闢門,前簷次間安直櫺窗,簷柱側角、升起顯著。正面明間臺明前安裝垂帶踏跺。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山面次間約合明間(當心間)一半,平面近方形。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殿出簷深遠,舉折平緩。有唐之遺風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鴟吻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套獸與鴟吻 殿頂明清補葺過,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是原物,非宋元以後之物。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彌陀殿西南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內柱與簷柱:

內部樑架採用徹上露明造做法,構件加工十分精細,樑枋前端加工成月樑形。樑架結構採用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結構。四椽栿上用駝峰承託平梁和平椽,樑兩端用長及兩架椽的大託腳支撐,將平梁上的荷載有效的分解到簷柱上,使整體構架穩固有力。四椽栿,乳栿(搭牽)壓在前後簷柱頭斗栱上,斗栱與樑栿為”搭壓式“結構。內柱設於殿內後槽,柱頭上設置大斗,鬥口內出十字出跳之栱承栿。前後簷柱頭斗栱裡轉為三抄承栿,因而內柱較簷柱生高兩條。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柱頭、闌額之上施普柏枋,此為木結構建築採用普柏枋部件最早的實物見證。柱頭卷殺圓和,柱礎為覆盆寶裝覆蓮式,簷柱以上闌額普柏枋疊交成丁字形,轉角處闌額不出頭,普柏枋斜向搭交。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斗栱:雙抄五鋪作偷心造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柱頭斗栱示意圖

“從初唐到五代也是找不出一個斗栱是用計心造的例證”。特別是這種柱頭斗栱五鋪作雙卷頭造內外皆偷心的斗栱較少出現。五鋪作雙抄卷頭造在中國現存唐, 五代九座建築中除大雲院彌陀殿外,尚有五臺南禪寺(唐),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唐)和正定文廟大成殿(五代)。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簷下斗栱疏朗, 柱頭、補間斗栱雙抄偷心五鋪作,耍頭為短促下昂形。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補間斗栱示意圖

彌陀殿採用一朵補間斗栱,為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形制與柱頭斗栱基本相似。補間斗栱與其它不同之處在於,兩次間補間斗栱不在補間開間的中線上,而是略向外移,與轉角鬥栱連在一起,共同承託屋頂翼角荷載,設計的十分巧妙。中國現存十一座唐,五代建築中用補間斗栱的有五例。除大雲院彌陀寺外,還有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形制一脈相承,均採用五鋪作雙抄偷心造 。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殿內鬥栱雙抄五鋪作計心造,第二跳上的令栱成翼狀。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轉角鬥栱,斗栱內ao(凹的異體字,音義同)明顯,普拍枋出頭。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山西唐、五代建築中用昂的斗栱,昂下尚無華頭子的出現。華頭子使用最早的一例是高平遊仙寺毗盧殿(公元990-994年)。大雲寺彌陀殿轉角鬥栱一跳 45?角華栱上也出現同類構件,只是身內又與上層裡轉華栱斜切。此一昂下的華栱頭子應為華頭子做法的雛形。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採用四椽栿後對乳栿(搭牽)結構,栿和乳栿(搭牽)都壓於斗栱之上。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普拍枋成曲線,升起明顯。斗栱質樸、碩大,柱頭卷殺明顯。斗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計心造。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櫨鬥坐於柱頭,不用普拍枋,闌額在轉角處不伸出柱頭。這種結構方式是唐,五代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已得到普遍的認知。但唯有大雲院彌陀殿使用了普拍枋 ,是普拍枋應用之始的最早實例。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殿簷角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彌陀殿翼角椽的佈列為早期平行布角椽做法的實例,除大雲院彌陀殿外,此後再也不曾見到此一做法的實例。彌陀殿翼角布椽的做法是自補間下平椽結點始,角椽尾斫斜面,每椽相靠斜貼於角樑,似摺扇打開,扇骨尾根根相貼,扇骨首輻射狀散開。這是自五代以後普遍採用的翼角布椽做法。應是山西現存遺構中的宋式做法之始。此前建築翼角椽的佈列多以平行直列排布角椽為主。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樑架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上有駝峰、託腳承平梁,平梁上有駝峰、侏儒柱、大叉手、捧節令栱以承正脊,栿上兩個大駝峰承託平梁及平槫。

駝峰較小,侏儒柱甚細,是此二構件初產生階段的雛形。樑架上駝峰尺寸、形制各異,多達8種。

彌陀殿平梁上以矩形木塊隱刻駝峰,承墊侏儒柱。隱刻駝峰是五代、遼流行的裝飾手法。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前槽局部

殿內前槽無金柱,後槽明間設金柱兩根。樑栿前端刻成月樑式。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丁栿頭部延長於斗栱外製成二跳華栱,尾部搭交於栿上。前槽丁栿尾部斜搭於四椽栿上交於駝峰,栿背上置駝峰與出際的平梁。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後槽局部,有金柱。因無前槽金柱,縱斷面前後槽結構不一致。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後槽丁栿平置,尾部與四椽栿,乳栿結點相交,由內柱泥道栱承託,栿背上立短柱(夾際柱子)承山面出際平梁。丁栿伸出簷外製成華栱的做法無疑是古制,顯然早於彌陀殿的做法。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彌陀殿於四椽栿上施斗栱以承平梁,在四椽栿尾於後乳栿交接處上施“梯形駝峰”,其上於大斗口內出十字出跳的攀間斗栱承平梁。此一做法其後可見於大同善化寺大殿、遼代義縣奉國寺大殿(公元1020年)和新城開善寺大殿(公元1033年)也有使用。於殿前槽,兩山柱頭斗栱上斜置丁栿,尾搭於六椽栿上與駝峰相交,在丁栿背上使用梯形駝峰,駝峰上置大斗出翼型栱,上承平椽的交結點。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殿內柱頭鋪作

殿內鬥栱,三跳六鋪作一、二跳偷心造,第三跳計心造斗栱。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進入五代,樑栿伸入斗栱已不伸出簷外做華栱出跳,樑栿的項首之底完全壓在斗栱鋪作層上,與斗栱形成”搭壓式“結構,斗栱與樑栿分離為兩個結構層。與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唐代)樑栿與斗栱的”組合式“結構已有了本質上的區別。此一結構方式隨著下昂結構功能的退化,和假昂的盛行,這種方式很快成為宋、金、元時期山西傳統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柱頭枋間置鬥和橫向翼型栱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殿內轉角鋪作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殿內鬥、枋、替木等構件上還保存部分五代彩繪,是中國古建築中僅有的。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畫11平方米。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彌陀殿東壁彩繪

諸菩薩眾菩薩的髮型分高髻,卷髻,螺髻,項後垂辮等幾種;冠飾有花冠,髮圈,花帶,鬢花和金簪;服飾有僧衣。襴衫,儒衫,長裙,帔帛和飄帶等 。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彌陀殿東壁 香積菩薩及侍者

此殿壁畫在畫法上採用重彩平塗,間以暈染點綴,線條的變化有粗細濃淡之分,上承晚唐”焦墨薄彩“的風格。畫面色彩除遍塗鉛粉外,多以青,綠,白,硃紅 ,土黃為主,間以使用少量赭石和椶色,深沉古雅。在冠帶,簪花,瓔珞,帔帛,飄帶以及刀,叉,劍,戟等武器上,均加施瀝粉貼金,更增強了畫面富麗堂皇 的風格。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佛殿西北視圖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大殿西側的石碑、石幢

寺內歷代碑刻甚多,是研究大雲寺歷史的珍貴實物史料。

山門(天王殿·清代)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山門

面闊三間,當心間置板門,兩次間置直櫺窗。四個方形門簪上懸掛大雲禪院橫匾。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天王殿北

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佛殿,五代後晉建築,國保古建築

斗栱

五踩雙翹斗栱,翹(昂)為如意狀,典型的清式做法,重裝飾,輕結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