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建築 黃河 劉家峽 洮河 遇見丹霞 2017-05-28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臨夏還被譽為“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10月19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國花兒之鄉”稱號。臨夏有雄偉壯觀的炳靈寺石窟、水勢洶湧的劉家峽水庫、鬆鳴如濤的鬆鳴巖國家森林公園,以及位居河州24關之首的積石雄關等著名景點,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1地險天成第一關—積石關

積石關坐落在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關門村,地處巍峨的積石山麓,積石峽東口。

"地險天成第一關,嶷然積石出群山。"這是明御史李璣遊歷積石關後寫的《題積石》詩的兩句,他以飽滿的激情,讚美了明初在河州設置的二十四關中的第一大關--積石關的雄奇、險要和壯麗。

正如詩中所描繪,它確實地險天成,南倚巍峨高聳的積石山峭壁,北臨濁浪滔滔的黃河深淵,背山面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軍事之要地,甘青之門戶。關內為積石山縣,關外為青海省循化縣,隔黃河與青海民和縣相望。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積石關

積石關的西端,是黃河上游著名的峽谷--積石峽。這是一條長約25公里的峽谷,深邃、險峻、神奇、壯麗,傳說是大禹治水時鑿開積石山而形成的峽谷,因此,有許多迷人的大禹導河傳說的遺蹟。進入積石峽,黃河兩岸山勢峭拔,絕壁千仞,如刀削斧劈;危石險峰,橫出天際,大有將崩欲傾之勢。重巖疊嶂,遮蔽天日,深邃幽深。峽中黃河急流奔湍,洪濤巨浪,聲振如雷,浪拍石崖,生雲吞霧,滔滔東去,一瀉千里。晉成公綏在《大河賦》中讚美道:"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明御史李璣看到這壯美的景色,讚歎道:"美哉,山河之固,金城形勝,莫有過此者,皆大禹聖人之功也。"近人消重聲先生在他的遊記《初過積石峽》中寫到:"絕壁險崖間的峽谷,其實是一道曲曲折折的裂縫,猶如大震之後錯裂的縫隙。絲絲縷縷的淡煙輕霧,悄悄地升騰著,飄散著昏暗和神祕。看不到谷底的河水,只能聽到那隱隱的吼聲,彷彿是從地層深處穿來。峽谷中最窄的地方,兩岸山崖熱乎乎的臉龐,幾乎要粘到一起了。只有當裂縫稍稍寬展,才能看到黃河的身影――已被兩岸山崖死死卡住了腰身,變成了一條細長的小河"。由於這神奇、壯美的景觀,清河州進士張和以"積石奔流"列入河州八景之首,民國《續修導河縣誌》以"積石神功"列入河州八景之第一景觀。

2花兒盛會—鬆鳴巖風景名勝區

鬆鳴巖是河州八景之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每逢農曆4月26日至28(俗稱四月八),當地群眾和外地遊人便前來遊覽山水,漫唱"花兒",舉行一年度的鬆鳴巖"花兒"盛會。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園內有喬灌木200餘種,野生花木174種,有野生藥材205種,有一定經濟和觀賞價值的野生果品類10多種。豐富的植物資源使園內季相變化四季鮮明,景觀豐富多變。春雨過後,報春花迎著寒風開放;5月中旬,積雪尚未全部融化,杜鵑花已經含苞待放,夏季更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9月中旬,森林披上秋裝,紅樺、五角楓等紅遍山野,層林盡染,而林中落葉金色鋪地。山中還有鹿、雉、藍馬雞、四不象等珍稀動物。 ,每逢農曆4月26日至28(俗稱四月八),當地群眾和外地遊人便前來遊覽山水,漫唱"花兒",舉行一年度的鬆鳴巖"花兒"盛會。

3高原明珠——劉家峽水庫

劉家峽位於青海與甘肅交界處,距離甘肅省會蘭州市西南約八十公里。黃河河水來到這裡,轉了一個九十度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向西流去。   若乘船溯流而上,入峽時,但見兩岸奇峰對峙,筆立千仞,還以為是桂林山水,乍看也會以為是長江的巫峽,由此可見劉家峽景色多變化。出峽後,眼前是高山湖,湖水盪漾,襯以藍天白雲,別有一番湖光山色。   黃河過劉家峽流到蘭州之前,匯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蘭州以上,黃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來源是上述支流,來自幹流的很少。根據觀測記錄所得,在蘭州以上的流域地區,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約為一千公噸。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劉家峽

4伊斯蘭教聖地—臨夏南關清真寺

臨夏南關清真寺是中國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教聖地之一,位於甘肅省臨夏市解放路紅水河邊,是臨夏穆斯林群眾禮拜的宗教活動場所。最早創建於元朝(1206—1269)末年,後常遭到破壞,又不斷得到修復。現存的清真寺建築是1979年時重修的,佔地面積218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坐西向東,是前卷後歇山頂式混合結構,周圍迴廊由30根大型圓柱托起,氣勢雄偉,莊嚴臨夏市南關清真寺(12張)肅穆;影壁,上面有水泥浮雕,古樸典雅;大殿前部屋頂修上有三座圓拱頂綠色尖塔,高22米;望月樓,塔頂裝飾有寶瓶和彩月;經堂,雕刻有古體阿拉伯文經文,是宗教專職人員學習伊斯蘭教經典和信徒們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該清真寺整個建築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築藝術與阿拉伯建築的風格,是東西方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聖地

5視覺盛宴—炳靈寺

“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內的北魏造像,從內容的豐富、形式的多樣和造像技巧的純熟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代。在造像內容上,除了十六國時期通常出現的近似圓雕的佛、菩薩等形象外,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表現佛傳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積的浮雕。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豐富了佛教雕刻藝術的內容,另一方面裝飾了窟龕的壁面,使北魏時期的窟龕更加莊嚴輝煌,藝術風格也由十六國時期的粗獷奔放轉為細緻入微。炳靈寺入口處懸崖旁邊佇立著峻峭的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清水秀,峰險石。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炳靈寺石窟

6百科全書—紅園

位於臨夏市紅園路。紅園始建於1958年,建成於1986年,佔地面積462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水上面積5200平方米。園內建築以小巧玲瓏的江南園林風格和高大恢宏的臨夏地方民族建築特色相結合,樓閣造型別致、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磚雕木雕技藝精湛,飲譽西北。它把漢族的木刻、回族的磚雕和藏族的彩繪巧妙地融為一體,整體建築錯落有致,是一處以古典建築和花木盆景為主體的庭院式公園。明末清初年間建築"牌坊門",民國初年建築"風凌閣",自五八年以後陸續移遷,建於園內,是臨夏古典建築群中的珍品。整個紅園由牌坊門、清暈軒、石拱橋、風凌閣、如意湖、團結堂、盆景院、怡樂廳、動物園等組成。前院為花園,現設有銀星餐廳,中院以建築和人工湖組成,是文化交流場所,後院有動物園,是品嚐風味小吃及兒童遊樂的場所。人在紅園坐,景自四邊來。濃郁蒼翠中,紅冠群芳。透過物象細細揣思,你不難悟出"紅園"這個美妙名稱的貼切含義,正如一首詞中所寫:"臨夏好,最憶是紅園。牡丹盡染紅滿院,亭閣臥波映欄杆,遊人朝夕攀。"紅園是臨夏曆史的百科全書,是臨夏地區著名的人文景觀,更是各族人民友好相處,憩息娛樂的主要場所,是國家"AA"級景點。

中國花兒之鄉——臨夏回族自治州

紅園

臨夏回族自治州居住著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18個民族,是國內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濃郁的穆斯林風情和風俗文化,素有“中國小麥加”之稱,獨具特色的八坊民俗文化住宅區和中阿藝術相結合的清真寺建築風格別緻,清真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獨具一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和葫蘆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紫斑牡丹冠絕國內,“花兒”藝術自成一脈、源遠流長。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回藏風情旅遊線上的旅遊目的地和中轉站,市內有民族風情濃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蹟,地處城市中心的人民紅園集江南園林建築與臨夏古典建築於一體,亭臺水榭,曲廊迴環,四時花木爭榮。東西南北輻射的東郊公園、南龍山森林公園、萬壽山公園、枹罕山莊等旅遊景點,地勢開闊,風景別緻,秀色宜人,各具特色,總佔地面積7200多畝,綠地和水域面積達90%以上。東公館、蝴蝶樓、南關清真大寺、大拱北、萬壽觀等名勝古蹟及其磚雕、木雕藝術聞名遐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