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建築 伊斯蘭 日本 美國 讀一齋 2017-06-08

前些日子我做了一次個人探訪旅行項目《百年中東鐵路》,這條鐵路是當年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中國境內的部分,橫穿中國東北連接俄國的赤塔地區和海參崴地區,中國境內被稱為“大清東省鐵路”,也就是中東鐵路。

今年是中東鐵路開工120週年,我沿著當年的鐵路線,從火車入境第一站滿洲里出發,途徑海拉爾、牙克石、扎蘭屯、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最後到出境的最後一站綏芬河,探訪沿途的老火車站、老建築和文化遺蹟。

哈爾濱是我此次探訪的重要一站,這座城市最初只是一片荒原點綴著若干小村落,俄國人為了修建鐵路,選擇在松花江邊一塊高地上建立工程中心,當時那裡有一座酒廠叫田家燒鍋,俄國人買下了酒廠和周圍的建築。後來這裡就是哈爾濱最老的城區,現在的香坊區。

隨著鐵路帶來的工業化與現代化,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開始在哈爾濱聚集,俄國人在哈爾濱實行華洋分治,遠離江邊的高地歸俄國人居住使用,靠近江邊的部分歸中國人居住使用,叫做“中國大街”,也就是現在哈爾濱最繁華的中央大家,當年這裡最早是一條俄國人城市裡的“唐人街”。

然而真正讓中國大街變得繁華的不是中國人,而是猶太人。今天走在中央大街上,如果留心道路兩旁老建築的銘牌,會發現大部分建築都是當年猶太人的商鋪。猶太人以中央大街為依託,建立了自己的自治社區,包括教堂、醫院、學校、音樂社團等等。

我們今天要說的韃靼清真寺,就在猶太人當年的居住區附近,和當年的猶太老會堂與猶太中學是同一條街上的相鄰建築。但韃靼清真寺要比猶太老會堂更為年長,這座清真寺建於1901年,1906年竣工,1907年猶太老會堂才開始修建,哈爾濱如今的地標建築聖索菲亞教堂也是1907年修建的,都比韃靼清真寺要晚。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1901年是什麼概念?我上面說的田家燒鍋的故事發生在1896年,也就是五年前一片荒原上的小村落,五年後已經建立起如此壯觀精巧的清真寺。

走近這座清真寺,可以看出建築有明顯的拜占庭風格影響,建築外觀顏色咖啡色與白色相間,呈現出俄羅斯民族建築的特徵。我先向周圍的鄰居們詢問了一下,他們說這座清真寺從沒開放過,平時也沒有人來,只有一個老爺子看大門,每天在清真寺門口的小空地待著。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我正好遇到了這位帶著白帽姓丁的老爺子,據他介紹,他在這座清真寺管理日常事務已經有15年了。這座清真寺是不對外開放的,目前也不作為宗教場所使用。在哈爾濱依然有極少的韃靼人後裔生活,但他們對這座清真寺並不是特別關心,只是偶爾來拜訪一下。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有一位叫沙克金(音)的老人,他的母親就是那位要回清真寺所有權的寺院監護人阿克狄琳娜,老人曾經清真寺拜訪過,他能看懂清真寺的突厥文。在清真寺內牆用突厥文寫著:“遠東哈爾濱市穆斯林總教協會的創始人和一千年不壞的清真寺建築者:格那耶提阿訇·阿合買迪!他逝世後的事業繼承人:穆尼拉·阿茲拉提,就這樣義務完成,祝賀米茲格拉先生,尼扎穆丁親筆。”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曾經有一些國內的塔塔爾族官員和知識分子來過問過這座清真寺,但也沒再有後文,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的總統也瞭解過這座清真寺,希望可以將這裡重啟。

如今這座韃靼清真寺的保護現狀並不是很樂觀,屋頂存在多處漏水現象,木製的窗框多處朽爛,牆皮也存在脫落現象。而且這座清真寺是有地下室的,之前當作洗浴間使用,老人平時住在那裡,但是地下室通道之前的玻璃擋雨棚被拆掉了,這就導致每次下雨,地下室都存在滲水的狀況,時間一長建築的地基就會受影響。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當時是齋月的第二天,老爺子在封齋,我也就沒好意思再多聊,由於行程原因也沒有去拜訪那位沙克金老人。丁老爺子說哈爾濱的韃靼人遺蹟只有這一處,再就是公墓那邊有零星幾座韃靼人的墓,和猶太人在一起,這座清真寺內其實也沒有任何當年的物品保留下來。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在一些文章中也把這座清真寺稱之為土耳其清真寺,理由是當時的韃靼人是一個泛稱,土耳其人也包含在了韃靼人當中。1901年,居住在遠東地區的韃靼人來到哈爾濱形成一個小的聚落,但真正開始成為大的聚居區,要到俄國十月革命之後。革命之後,大批追隨白俄的韃靼軍人和家屬遷移到了哈爾濱,成立了韃靼民族協會,形成了自己的自治社區。

1922年,為了紀念韃靼人皈依伊斯蘭教1000週年,這座清真寺進行了重建,也標誌著韃靼人群體在哈爾濱事實上自治社區地位的確立。

探訪哈爾濱韃靼清真寺:一個恢弘而凋零的社會理想

他們在哈爾濱有自己的報紙《民族旗幟報》,有自己的小學,有自己的印刷廠出版教科書,還有若干青年和婦女組織從事娛樂與公益活動。到了1935年,哈爾濱已經成為遠東韃靼人的領導中心,在這裡召開了東亞韃靼人代表大會。

在建國後,哈爾濱的韃靼人越來越少,很多搬到了歐洲或美國(很多人一開始也僅僅是把哈爾濱當成中轉,沒打算長駐),1953年韃靼清真寺被出租給了中國五金機械公司哈爾濱分公司,後來又被道里區人民武裝部借用。九十年代的時候,當年的韃靼人寺院監護人通過美國韃靼協會與中國宗教事務委員會協商,這座清真寺移交給哈爾濱市伊斯蘭協會,也就是後來的故事了。

我個人倒是覺得,與其將這座韃靼清真寺重新作為宗教場所使用,還是改成博物館更合適。因為對於這種保護建築來說,人流密集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而如果不斷用現代方式修補又會一定程度損傷建築原貌,改成博物館進行保護是比較好的方式。

而且歷史上來看,按照哈爾濱華洋分治的傳統,這座韃靼清真寺當年是外國穆斯林在使用,中國穆斯林有自己的道外清真寺(濱江清真寺)、香坊清真寺等等,也都是百年老寺。按照自治社區的傳統,韃靼人離開後周圍並無大量聚居的中國穆斯林,那麼建築本身也就不需要繼續承擔宗教用途。

作為遠東少見的韃靼人建築,我更想去探究當年在這棟建築背後,當時的俄國人與東北迴族之間的關係;東北迴族與韃靼人之間的關係,韃靼人對宗教和審美的理解有沒有影響東北迴族;在俄國與日本、滿洲與關內之間,東北的回族商團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裡,哈爾濱這樣由外國人平地建起的基於交通與商業的城市中,來自各個國家的不同族裔建立起各自的自治社區。這可能也是唯一一次機會,中國的回族嘗試在萬國移民城市中從頭開始建立自己的自治社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