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四趟倒水的院落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四趟倒水的院落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精美馬頭牆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四趟倒水的院落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精美馬頭牆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充滿喜氣的小院如今開張迎客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四趟倒水的院落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精美馬頭牆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充滿喜氣的小院如今開張迎客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柯老師的小後花園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四趟倒水的院落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精美馬頭牆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充滿喜氣的小院如今開張迎客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柯老師的小後花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非遺傳統劇目——漢水小調

"

上月中旬又逢週末,驅車陝南柞水鳳鎮古街尋祕探幽,讓都市時光走進小鎮靜下來,慢下來。

進入秦嶺不久天上就瀝瀝浠浠地下起了小雨,到了秦嶺分水嶺時又飄起了雪花。雪花由小到大紛紛揚揚,能見度驟降,周遭全部被紛灑的飛雪裹挾,好一派北國風光。一小時後到達了心儀已久的鳳鎮。

鳳鎮,位於陝西南部柞水縣東南40公里,據西安180公里。清代順治年間最為興旺發達,號稱陝南“小上海”。上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水運的萎縮及公路交通的改善,使得小鎮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因此保存了距今最早達200餘年且完好無損的古建築及街道。

越過一座小橋進入小鎮古街。街道不寬,兩側鋪面一間連著一間向前延伸著,轉個彎依然向前,各家的門板統一刷著黑色油漆給人以莊重、肅穆、古樸、大方的感覺。有的鋪面沒有開張很難知道做的什麼買賣。鎮上至今保留著許多手工工藝,如造紙、打鐵、絲織、糕點、雜貨店等,此行除了造紙沒有看到,其餘一覽無餘。

街上建築很有特點,既有關中的四合院特點,兼有南方韻味。穿過堂屋便是一進,沒有照壁亮堂許多。這點山區與平原顯然不同,平整的土地少,寸土都被利用的很精到。二進露天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天井,仰望四方天讓人浮想聯翩。三進原有磚圈拱門,可能年久疏鬆被後人用水泥包裹起來失去原有風格。進了三進是公共灶堂,這裡順牆邊一溜擺開5、6個土灶臺,牆壁上掛著被煙燻得油光呈亮的燻肉令人垂涎。公共灶堂在其他地方不曾見過,大家猜測:這是一戶殷實的商家且孩子較多,子嗣們成家後父母為公平起見建起灶臺一家一灶自立門戶,旨在教育兒孫自己動手勤勞致富,與山西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奢靡反差強烈。灶堂後面是四進廂房兩邊排開,與大門相對應的是兩扇用雜木做成的厚重的後院門,門叉上的塵土表明這家的後門許久沒有打開過了。

來鳳鎮不能不提一個人——柯尊恆先生,是他發掘了鳳鎮古街明清建築的價值,倡導並踐行旅遊興鎮理念,自己不遺餘力地寫文章及網絡宣傳,使“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鳳鎮古街被大眾發現、認識並紛紛踏來。柯老師退休後兼著大量的社會職務,他家的老宅便是柞水禁毒志願者協會鳳凰分會基地。柯老師家是前屋後院型,據其女兒介紹,此宅是1994年拍賣得來,先前人家是打金銀首飾的,解放後被收為公有,一直為供銷社。柯老師買到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該房修舊如舊,只是在建立禁毒分會時將房子刷成醒目的藍色,這樣一來無形中對古建構成一定影響。在擴大的院子裡,種著生長極為緩慢的紅豆杉、兩處園林景觀小品——蘭草與翠竹在假山的映襯下高低錯落有致,牆頭的迎春花黃花綻放綠枝隨風搖弋,不由使人輕吟明朝王象春的詩句“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

小鎮的地勢錯落有致所以房子高矮不一,各戶房屋接壤處由前山牆到房頂後牆形成了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四跨山牆,這種山牆在古時主要用於防火、防盜,但今天看來它還成功解決了兩鄰因房屋不一樣高而毗鄰處漏雨的情況,同時彰顯了業主的實力。這種只有在江南才能看到的景緻移植、複製在這裡,成為建築主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為建築增彩的同時,也用兼容了外來文化。

途中遇到一家店鋪正在翻修,正好上前探索箇中奧妙。主人一半營業著一半在翻修兩不耽誤,只見一面山牆已被拆除,離地約三米高處有一圈直徑約50公分的橫樑(圈樑),橫樑四角支撐著略粗於橫樑的柱子(構造柱),橫樑上面細椽子一字排開作為樓板的支撐,上面鋪上木板便是二樓。基礎部分是用糯米粥和石灰和成粘合劑,將一塊塊石頭牢牢粘結並排列起來,並支撐著整個牆體。這次翻修業主未動原基,說明對先前的基礎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的。

坊間有句話:“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這種古建中的框架(磚木)結構建築。

這些凝聚著古人智慧和結晶的建築,經過時間檢驗、自然災害、人為及戰爭破壞,歷經風雨傲然屹立,是經得起考驗的。在大都市大拆大建之後,相當一批明清建築灰飛煙滅,只有偏遠地區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並被一代代傳承和發揚著。小鎮古街建築只所以被完好保留並使用著,與生產力低下有所關聯,更與人們尊敬先賢、尊重文化傳承的習俗有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民宅上的表現最為直接,事實證明,凡能夠傳承百年的建築必是經典,不論古今中外蓋莫如此。

鳳鎮古街一遊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品嚐了獨特的陝南風味,領略了集關中、江南等風格聚以一體的明清建築及古街老市,是旅遊探密的絕佳去處。相信隨著當地民間愛心人士倡導保護民居開發旅遊進程的不斷深入,今後不斷會有各地旅遊愛好者紛紛前往觀光,不久的將來鳳鎮古街一定會成為陝西后花園中璀璨的明珠。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鳳鎮古街一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二百年銀庫---豐源錢莊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四趟倒水的院落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精美馬頭牆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充滿喜氣的小院如今開張迎客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柯老師的小後花園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非遺傳統劇目——漢水小調

遊在陝西:探祕鳳鎮,感受陝南風情

茹聚興號老藥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