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揚名桂北全州數十年的“繡花樓”之名居然是誤傳!

建築 文物 桂林 清朝 探祕桂北 探祕桂北 2017-08-28

作者:木公

“繡花樓”是全州非常有知名度的一道古建築景觀,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這個聞名遐邇的繡花樓! 但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我們弄錯了該樓的真正名字。原來,樓的原名叫“船房”,讀書、會客是它的功能。全州人,有時會犯以訛傳訛的錯誤,將龍水“船房”誤說成“繡花樓”這便是其一,今天讓我們為它正名,以後不要再說它是“繡花樓”了!而筆者發現其真相,得益於最近的一次採訪。

全州縣龍水鎮龍水村這個被誤叫為“繡花樓”的樓房,其大名我也早有所聞。幾次去了龍水,每一次都有不少收穫,卻一次次與它擦肩而過,這一直讓我感到耿耿於懷的。

近日,筆者終於見到了慕名多年所謂的“繡花樓"了!因為蔣鹹喜先生的《瑤族的原始千家峒在全州青瑤峒》的研究文稿在“探祕桂北”平臺的連載,不僅引起桂林電視臺前往拍攝,也引起廣西瑤學促進會領導的注意。2017年4月15日,廣西桂學會陳憲忠教授和陳建偉老師邀請《桂林日報》覃澍社長、張弘記者在全州宣傳部副部長唐宏、大西江鎮書記唐懷林、人大主席周祥榮、本文作者蔣鹹喜等的陪同下專程到全國瑤人的發源聖地,瑤人的遠祖的故鄉----全州的青瑤侗進行考察。陳憲忠教授認為,“這是他歷次古村落考察中,收穫最大的一次。但是由於時間有限,天氣也不好,所以考察的範圍還遠遠不夠。這可是有古道、家族、少數民族、抗清復明、生態風水、家教、農耕文化、紅軍長征、抗戰歷史等多元題材的古村落群啊!”

路過龍水鎮時,我們還專門到龍水村進行了調研。龍水鎮書記伍明桂陪同我們進行了考察。在龍水村中一走,該村其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令人驚歎,這隻能以後文中慢慢道來。龍水村的幹部帶我們去的第一站,便是我多年慕名想看一看的”繡花樓“(即真名為“船房”的地方)!所謂的“繡花樓”在現龍水鎮龍水糧所內,不是村幹部帶隊,我還以為那房子在當年的龍水中學內。聽村幹部介紹,當年這裡青磚碧瓦,是一個很大的院子。樓下有魚塘,還有兩個養魚的魚缸。有兩條很美的大拱門,還有許多值得看的東西,可惜這一當地美麗的古景觀大多數給毀了!現在還有一個改造了的古井。

真沒想到,揚名桂北全州數十年的“繡花樓”之名居然是誤傳!

“船房“旁的古井

陪同我們的村幹部介紹說,這裡保留最好的古建築只有這個樓了。這樓便是小姐住的地方,小姐當年是住在樓上不下樓的(這便是人們非常流行的誤傳,聽樓原主人的後人說,過去大戶人家的小姐是不拋頭露面的,小姐根本不會到樓上去。前些年有記者寫這是小姐樓,讓此樓的原主人的後人知道後非常生氣)。

真沒想到,揚名桂北全州數十年的“繡花樓”之名居然是誤傳!

上圖,進龍水糧所後能見到“船房”的背面。但樓原主人的後人說,這不是當年所修的建築。因為原船房除瓦片外,為純木製結構。現在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真沒想到,揚名桂北全州數十年的“繡花樓”之名居然是誤傳!

上圖為“船房”的正面,但原來的顏色不是紅色的,而是褐色的。

真沒想到,揚名桂北全州數十年的“繡花樓”之名居然是誤傳!

上圖為“船房”側面的樓上

同行的朋友聽了村幹部的介紹,有一位說:”但也有知情者說,這不是什麼‘繡花樓’,是會客廳。這是這樓的原主人的後人說的。(注:這裡還有誤會,樓原主人的後人說,“會客廳”只是船房的功能之一。)"桂學會桂林聯繫處負責人陳憲忠教授聽罷後說:"咱‘探密全州歷史文化研究群’裡不是有許多能人嗎?我將照片發到群裡試一試,說不定有人能告訴我們真相!"

真沒想到,揚名桂北全州數十年的“繡花樓”之名居然是誤傳!

說罷,陳憲忠先生便將上面拍攝到的這張照片發送到群裡:請群裡的人介紹一下這張圖片及宏達公私自掏錢辦“宏達中學”(龍水高中的前身)的事。

果然,不久群裡有個叫蔣椆媛的女士用詳細的資料回答了我們想知道的一切。她向我們先後提供三個資料。其一,對船房的歷史有一個詳細介紹:

全州縣龍水村蔣琦洵(1837-1902),晚清人士,官至按察使,告老還鄉時,因為為官清廉,按清朝法制,皇上賜予了一筆鉅額“養廉金”,蔣琦洵回家後,用此金置田地、建房屋,以安度晚年。

廉訪第是蔣琦洵在他的故鄉龍水修建的一大宅院及附屬建築中和堂,佔地八畝左右,工程歷時4年(因為修建中被一場大火燒燬,重新備料再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落成(落成之年蔣琦洵孫蔣志生出生)。大門上高懸一扁額,名“廉訪第”。(按:我國元朝稱按察使之職為廉訪使,這裡有仿古之意)。廉訪第坐北朝南,有大門和二門,兩門相距很遠,二門以內是內眷住處。二門以外一邊是五開間的西花廳,是家裡的親戚朋友來時的食宿之處。另一邊有一小型花園,除種有花草樹木外,尚有水井一口,池塘一口及純木結構的樓房一座,樓房一半托於塘中兩根磚柱上,且樓房屋頂成弧形,沒有屋脊,形似船篷,故名“船房”,為原主人讀寫、會客、休閒之所。池塘佔地半畝左右,上游有活水注入,池塘前有一小池,為沉沙井,水經過沉澱流進池塘,避免流沙淤積,下游有出口。池塘內遊入多種小魚,在池塘中慢慢長大,大者可達十數斤重,池塘年產魚在200斤左右。

廉訪第建築科學,西高東低的微小坡度,使得建築群內所有明溝、暗溝,在一場雨的作用下,被清潔乾淨,一切汙穢都衝入羅江,不需要人工清潔。建築群有高大的馬頭牆,可以防火。為安全起見,東西兩面設有炮樓,遇土匪攻打,可進行自衛。建築內的迴廊,在雨天可以不用打傘走到每一個房間。牆體厚達半米,內埋粗大的杉木,有牽引、堅固作用,如同巨大的鋼筋,使建築經久結實,可數百年不壞。

1949年,廉訪第建成不到50年,被強行拆毀。船房下的池塘被填平,今僅剩已成危房的船房。

第二個資料是當地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料。大家看看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瞭解船房的歷史與現狀。

名稱:船樓(船房)。年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類別:古建築—亭臺樓闕。地址: MERGEFIELD basicpropertyaddress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龍水鎮龍水村委龍水村龍水糧所舊址內。保護級別: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MERGEFIELD basicpropertybrief 位於龍水糧所舊址內。該建築為龍水村蔣琦洵(1837-1902)所修。蔣琦洵,官至按察使,告老還鄉時,因為官清廉,按清朝法制,皇上賜予了一筆“養廉金”。蔣琦洵用此金在龍水修建了廉訪第及附屬建築中和堂。船房為該建築的一部分,原位於廉訪第內的小花園內,為原主人讀寫、會客、休閒之所。船房為磚(沒有磚)木瓦結構建築,除北面牆為磚牆外(這堵牆是後來弄出來的偽建築),其餘部分均為木結構,木結構均油漆成硃紅色(原色是褐色,硃紅是後來的偽造)。整座建築坐北朝南,東西長15.20、南北寬8.50米,建築面積129.20平方米,為小青瓦四面坡頂,上下兩層三面出廊。上層由廳和兩側廂房組成,抬樑和穿鬥式結構;下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兩次間設冰裂紋檻窗,明間開門。船房風格小巧別緻,是研究官紳階級住宅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段說明沒有說清楚“船房”名稱的來歷。船房的顏色原本不是硃紅色的,是易主後被改成的。原來的顏色是褐色的。四面是空的,沒有牆。

第三個資料是宏達中學的資料。她告訴我們,辦學的不是宏達公,而是蔣志生與同為宏達公後人的族人。他們是為紀念共同的祖先宏達公而取名為宏達中學。在辦中學之前,蔣氏族人還辦了“龍溪小學“。“荊樹開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這曾經貼在龍水某老屋廳堂的對聯,實為龍水蔣氏家族重和睦重教育優良傳統的真實寫照。

經蔣椆媛女士這麼一介紹,我們算是對繡花樓的前世今生有了一個很清楚的瞭解了。

但“船房”為何成了“繡花樓”?筆者以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會客廳非常精美,很容易讓人想到“小姐樓”。但這種想當然的想法卻是錯誤的。二是1998年出版的《全州縣誌·第二十五卷文化·第三節古建築》有記載:“船 房 又名繡花樓。位於龍水鎮龍水村口。昔時屬蔣姓“廉訪第”私宅一部分。建於清道光年間。面積104平方米。樓房完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寫縣誌的人雖然指明瞭該房子是“船房”,但也很可能道聽途說,是沒有了解真實情況下了筆,將該“船房”說成了“繡花樓”。而後人卻可能以"縣誌"為依據,以致以訛傳訛。

與一般人的口述相比,我相信史志;而史志與一些知情的見證人相比,我傾向相信知情的見證人。讓“船房”恢復它原來的名字吧,請各位不要再拿“繡花樓”來說事了!這是”船房“原主人的後人所期望的!